“風電行業面臨的巨大風險需要保障。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裝機國家,并在繼續快速增長。”12月14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劉明亮分析了中國風電保險的現狀和改進建議。
無論已經有的4萬臺,還是將來每年的1萬臺,對于保險來說應該市場機會無限。風電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種種風險:政策風險、自然災害風險、風資源不確定性風險、設備質量風險、運輸風險、建安工程風險和運行維護風險等。
保險作為風險轉移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提供針對性的風險解決方案,并彌補部分經濟損失,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風電行業的壯大將為保險業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劉明亮介紹說,從調研情況看,國內適用于風電行業的保險產品主要以傳統型保險產品為主,針對新能源行業的特殊性,保險公司也會增加一些擴展條款來覆蓋行業風險。相比國際而言,國內保險產品對風險的覆蓋面有限,覆蓋政策風險、風資源不穩定風險、風電CDM項目碳交易風險的保險產品還沒有出現。
劉明亮分析了國內風電保險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一是缺乏推動風電保險發展的有效機制;二是風電規?;l展初期的潛在風險阻礙保險公司的介入;三是風電保險贏利水平偏低;四是保險業缺乏長時間承保風電保險業務的數據和經驗;五是風電企業缺乏對保險作用和價值的正確認識。
在歐洲和美國,項目融資是風電場融資的重要方式之一,購買保險的風電項目更易獲得銀行貸款或投資方青睞。而在國內銀行是風電場開發商獲得資金的主要渠道之一,銀行大多要求借貸方以擔保、抵押等方式轉移借貸風險,而不是保險。
上世紀90年代末到2004年左右,德國曾出現過范圍較大的風電設備批量故障。我國絕大多數風電機組運行時間不超過3年,批量性的故障風險尚未完全暴露,這被保險業認為是最大的風險。
國內風電保險的費率偏低,一旦發生事故,保險公司的賠付金額將遠遠高于保費收入。由于風電保險的高風險、高賠付,目前保險公司經營這一業務多處于虧損或微盈利狀態。
目前在國內風電保險市場上,相關險種的整體賠付率約在60%~70%,機損險的賠付率達85%。一旦出現重大故障,賠付金額就會高于保費收入。以保險公司承保49.5MW風電場為例,財產險和機損險兩項的年保費收入為40萬~120萬元,而齒輪箱發生一次重大故障,各項恢復費用總和就突破百萬元。
ICF國際咨詢公司羅銳分析說,國際領域保險業的發展,過去的挑戰主要來自信息和數據不完備與專業人員素質需要提高。而且隨著全球風電業發展,保險產品也臨著新的挑戰,對風險分析、費率和出險理賠等結構都需要調整,比如大型風機機組、海上風電的風險水平與以前比不盡相同。
目前,國內部分風電行業保險意識淡薄。一者,尚未考慮用保險這一金融工具來轉移行業風險;二者,即使投保,也多針對傳統型保險產品,缺乏對行業風險的全面保障。最重要的是,投保企業存在出險后保險公司必須賠付所有損失的錯誤認識。
羅銳介紹了國際保險業的幾點經驗:一是自己的風險管理意識,基于基礎數據上的風險意識很強,對風電行業的理解程度會更好一點。二是以需求為導向,保險公司也有相應的技術人員在風電行業里,根據行業發展的需求制造合適的產品。“丹麥的風電行業發展很好,丹麥風電設備認證評審委員會不光是一個專業的技術機構,還有保險業和政府機構同時參與。可以看到,保險業在前期滲透風險管理和可再生能源就非常積極了。”
國內風電場開發商一般通過延長質保期將風險轉嫁給設備制造商,從一開始的2年延長到現在的3~5年。當前風力發電機組的價格戰已非常激烈,質保期不斷延長,無疑加大了風電設備制造商的成本壓力,不利于設備制造業的健康發展。
隨著潛在的風電設備批量缺陷,5MW及以上的大型風電機組的批量生產和安裝,海上風電場的建設,風電行業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保險業需要充分了解即將面臨的各項挑戰,為保險條款、費率水平和理賠服務的及時調整和修正作好準備。
為此,劉明亮建議說,政府應嘗試建立“風電保險信息平臺”,實現保險業與風電行業的信息共享;保險業應積極與第三方技術服務機構開展合作;風電業應建立第三方風電設備維修服務專營機構,改善當前風電設備定損、維修與保險公司存在分歧的局面。風電保險市場上,各利益相關方應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合作,共同推動風電保險的發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