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灰蒙蒙的天空飄著毛毛細雨。楚門鎮黃家村黃德福一家早早地迎來了一群電力工人。作為配網改造的一項掃尾工作,電力工人要為該村包括黃德福一家近10位住戶新裝、更換電表。
2011年12月14日,楚門鎮成為我縣第6個通過新農村電氣化改造驗收的鄉鎮。五年來,我縣的城鄉配網改造連戰連捷,2010年12月,我縣成為全市首批新農村電氣化縣。
作為城鄉配網改造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以來,縣供電局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近3億元,全力推進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新建配電房30余座,新增(增容)變壓器396臺,容量16萬千伏安。
電氣化建設提高了電網輸配電能力與環網供電能力,提升了供電質量,降低了電能損耗,形成了一張“結構合理、技術適用、供電質量高、電能損耗低”的新型農網,提高了供電能力,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配網改造:百姓用電充足可靠
“以前,由于每個工廠都搶電用,我們白天不上班,晚上才上班。”楚門鎮蒲田村村委會主任吳雪峰向筆者回憶。當年,用電吃緊企業居民備受限電之苦,更艱難時,每周要“停四開三”。“所幸,近年來電力建設很快,特別是2011年我們村經過新農村電氣化改造后,村里的用電正常多了。”吳雪峰欣喜地說,電力一改造好,村里馬上就上馬幾個集體企業。
蒲田村的新農村電氣化改造始于2010年底,2011年6月完工。“改造前,有時候日光燈都點不亮,夏天的時候,空調、冰箱也會常常罷工。”村民陳保春告訴筆者。
“通過兩年多的改造,我們新增了5臺變壓器,變電容量為1500千伏安,使全村總變電容量增加到3000千伏安。”楚門供電營業所所長李雪增說,改造中,他們把原來70平方毫米線徑的導線改換成200平方毫米的,所有的裸導線全部淘汰,換成絕緣導線,在確保安全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供電可靠性。
“半年來,我家再也沒因為電量不足而跳閘了。”陳保春說。
“配網改造能發揮如此效果,多年來的主網建設功不可沒。”采訪中,李雪增深有感觸。
受困末端:缺電歷史不堪回首
由于地處臺州電網末端,我縣長期受供電“瓶頸”制約,而我縣工業用電量每年平均以20%以上遞增,快速增長的用電量給電網帶來巨大壓力。2005年,由于嚴重缺電,玉環電網10千伏線路拉閘達12806條次,損失電量1.28億千瓦時。在電力供應最為緊張的時期,全縣實行“停四開三”的有序用電方案,我縣工業企業幾乎每家都置辦柴油發電機組。
那時,玉環電網基礎薄弱、規模小,電網建設欠了很多“歷史賬”,明顯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五年前,全縣僅有220千伏變電所一座、110千伏變電所5座、35千伏變電所12座,全縣變電容量僅為85.33萬千伏安,最高供電負荷僅為28.05萬千瓦,嘗盡了缺電、限電之苦。
奮起直追:主網實現跨越發展
邁入“十一五”之后,特別是縣第十三屆黨代會以來,縣供電局以“一年明顯緩解、兩年基本適應、三年適度超前”為目標,自加壓力,拉開了電網大建設的序幕。五年累計籌集資金近20億元,全力推進主網和配網建設。
五年來,玉環電網走過了一段跨越式的發展道路,累計新建投運了500千伏變電所一座、220千伏變電所2座、110千伏變電所7座,變電總容量達404.5萬千伏安,比五年前翻了兩番多,最高用電負荷超過60萬千瓦,比五年前翻了一番多。
隨著電網規模的擴大,輸配電線路也得到了擴充。五年前,全縣220千伏線路2回,長度73.758公里;110千伏線路9回,總長度56.638公里;35千伏線路15回,總長度74.745公里;10千伏線路136回,總長度939.419公里。到了2011年底,全縣500千伏線路2回,線路長度77.44公里;220千伏線路8回,長度189.77公里;110千伏線路19回,長度250.24公里;35千伏線路15回,總長度76.85公里;10千伏線路250回,長度1394.65公里,相當于再造了3個玉環電網。
閃光瞬間:明確未來發展目標
2006年12月19日,220千伏沙岙變投運,結束了玉環電網單電源供電的歷史。
2009年5月31日,全縣首座500千伏變電所——麥嶼變投運。從此,玉環電網有了一個就近依托的電源,實現了從電源末端向源頭的轉變,告別了長期電源性缺電的歷史。
隨著電網主網架構的顯著提升,配網線路輻射全縣各地,低壓電網遍布城鄉村居、島嶼山岙,供電安全性、可靠性日益提高,一張堅強電網展現眼前。
“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縣還將新建220千伏變電所1座、110千伏變電所8座。屆時,我縣電網主網將更為堅強。”作為電網建設的見證者,縣供電局發展基建部主任陳坦貴頗多感慨。5年來,他的足跡遍布全縣,根根銀線、座座鐵塔,無不凝聚著每一位電力工作者的心血。“主網堅強了,配網改造仍要同步跟進,這樣,全縣群眾的用電才更有保障。”
從“薄弱”到“堅強”,五年來,玉環電力走過一段不尋常的發展道路,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今后,玉環電力人將全力建設新型的堅強智能電網,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再建新功。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