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討我國內陸干旱區的干旱化過程及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在我國極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東部羅布泊地區進行了環境科學鉆探取心,獲得了塔里木盆地710萬年以來高分辨率的環境變化記錄。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地球和行星的變化》上。
我國內陸干旱區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移動沙丘塔克拉瑪干沙漠。對其氣候變化規律的認識,是我國生態恢復與西部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目前,對于我國西部氣候變化的高分辨率記錄僅有晚更新世以來的記錄,盡管有少量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過程的報道,但是高分辨率氣候變化記錄缺乏,導致對干旱化加劇的時間和過程認識明顯不足。
地球環境所副研究員常宏及其課題組,通過磁性地層、巖石磁學和環境磁學研究獲得的沉積記錄發現,塔里木盆地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之間干旱化明顯加劇,上新世以來基本處于極端干旱的氣候環境。晚更新世開始氣候條件有所好轉,可能與周邊高山冰川融水補給相關。這一氣候變化事件與全球冰量變化增加在時間上的一致性顯示,兩者之間存在成因上的聯系。同時,由于青藏高原生長,使得大氣環流變化及風化作用提高,可能造成二氧化碳分壓減少,這對我國內陸干旱化的加劇也有重要影響。
地質記錄顯示了西風氣候變化的特征。全球冰量增加和青藏高原生長造成的西風氣候向南遷移,并將水汽攜帶到高原的南部和東部。這一結果與青藏高原南部晚中新世—早上新世降水量提高的地質記錄和數值模擬結果一致。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