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德國波茨坦,綠色和平組織成員燃燒二氧化碳的大字,譴責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在舉行會議,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在此抗議勃蘭登堡州的能源政策,褐煤是該州電力供應的主要支撐。
2012年1月29日,德國波茨坦,兩輛卡車在傾倒褐煤。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在舉行會議,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在此抗議勃蘭登堡州的能源政策,褐煤是該州電力供應的主要支撐。
德國棄核九個月后,全世界的支持者和反對者依舊為此爭論不休。這個冬天,德國是否會發生電荒?民眾能否承受高電價?壟斷能源巨頭將如何挑戰政府?未來四十年,被寄予厚望的可再生能源又能否拯救德國?
誰為電價埋單?
過去十八個月,美國明尼蘇達州平原研究學會執行理事Rolf Nordstrom多次前往德國。他和同行者驚奇地發現,德國民眾竟然愿意為可再生能源多付電費。根據民意測驗,76%的德國民眾表示贊成FIT。FIT是德國為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而設立的稅收系統,每個德國人每年為此要多付250歐元的電費。
嚴謹的德國人也做過幾個版本的估算。最初的估計來自聯邦經濟部部長Phillip Rosler,他預估的漲幅是1歐分/度。
這個估計很快被證明過于樂觀。一家德國權威的科研機構計算后認為,漲幅在5歐分/度,一個普通家庭為此每年要多付150歐元。另一家機構的預估則是,只要多25歐元就夠了。
目前,德國已計劃新建26座燃煤電廠,而過去十年里,德國給原煤開采業的補貼減少了一半,并計劃在2018年前徹底終止補貼。德國聯邦經濟技術部能源研究負責人Diethard Mager明確表示,德國要從俄羅斯甚至南亞國家進口更多石油、煤炭和天然氣。
德國聯邦經濟部最近承認,未來五年他們會給燃煤和燃氣電廠準備一份高達1.66億歐元的補貼。這筆錢來自一個原本打算扶持節能技術的基金。更矛盾的是,該基金的初始資金來自歐洲的碳排放交易系統——后者旨在讓歐盟借助市場力量降低減排成本。
除火電起死回生,更諷刺的是,德國自己棄核卻改用鄰居的核電——2011年上半年,法國出口到德國的電力比2011年同期增長了50%,捷克出口到德國的電力則增加了6倍多。法國、捷克都是核電愛好者。
赫拉克勒斯難題
2011年夏天,當德國總理默克爾決定讓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核國”時,憤怒的電力巨頭萊茵集團(RWE)CEO于爾根·格羅斯曼就警告說,棄核之于德國,無異于赫拉克勒斯難題。赫拉克勒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他舉得起整個世界,卻舉不動自己。
默克爾為德國未來開出的藥方是綠色能源。核電留下的電力空缺,將分別由風電、太陽能發電和高效燃氣電站填補。
現在看來,最簡單的是建燃氣電站。風能和太陽能電站則要等待電網和儲能設施先行改進——現有的電網不夠用,新電網建設緩慢。
2011年8月,于爾根·格羅斯曼曾抱怨,從法國、捷克進口的電力讓RWE的輸電線路不堪重負,如果增加新負荷,“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情況”。
更麻煩的是,德國電網的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4500公里,而實際建成的只有100公里。
“要想實現目標,建電網的速度必須從現在的18公里/年,提高到500公里/年。”歐洲能源巨頭Vattenfall公司管理事務部負責人Olaf Litwiakow說。
能源巨頭Eon下設的一家氣候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的負責人Sven Utermohlen,12月初表示,如果德國想實現可再生能源目標(可再生能源在電力消費中的比例,從目前20%提高到2030年的50%、2050年的80%),必須每年建兩到三個大型風電場。
“但現在建了多少呢?一共兩個。”Sven Utermohlen說。
那些“棄核”挑戰者
讓默克爾感到寒意的不僅是可再生能源的不確定性,國內的挑戰者同樣讓她感到陣陣寒意。
身為德國四大能源巨頭之一,Vattenfall正在華盛頓的國際投資糾紛處理中心起訴德國政府,要求賠償關閉核電站給它造成的數百萬歐元的損失。
2011年11月中旬,另一能源巨頭Eon也向聯邦法院提出訟訴,指控德國政府關閉核電站的決定違法,要求予以賠償。
如果兩項指控成立,德國電價會比預期的還高。屆時,愿意為綠色電力埋單的民眾是否能接受巨額賬單、工業是否還能有競爭力,都不得而知。
2010年年中,聯邦經濟與勞動部(BMW)收到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要實現40%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只要再新建250公里電網就夠了,而不是能源巨頭們說的4500公里。
“有時候,一些大能源企業也在暗中反對新的輸電線路建設,”生態邏輯研究所,一家從事能源環境研究的非營利智庫的所長Andreas Kraemer說,“他們不希望新電網給新的能源企業提供機會,讓它們成為競爭者,進入原本牢牢被自己把控的能源市場。”
2011年6月,施明賢在北京明確表示,德國顯然還想保持工業領先,但在四大能源巨頭(RWE、Eon、EnBW和Vattenfall)不時對德國棄核政策陽奉陰違之時,看上去最易受傷害的可能會是能源密集工業,而不是巨頭們。
“德國有一套增加即時電力供應的系統。需要時,這個系統會求助于工業企業,調整它們的用電量,而不是求助于能源巨頭。”Andreas Kraemer說。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