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也能賣錢?沒錯,碳交易開始在廈門“動真格”了。2月1日上午,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舉行了全國首場碳交易競價會,競價標的是大家還比較陌生的碳減排量。
經過5輪公開競價,1號競價人農業銀行廈門市分行成為廈門市首宗碳交易的買家。本次交易的目的為自愿減排量12000噸,最終成交價比底價增值了13%。
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負責人連煒告訴記者,由于目前我國尚未實行碳強制減排制度,國內碳交易較為清淡,“在國內許多城市碳交易都采用協議撮合成交,而廈門首場碳交易采用的是公開競價模式,這在國內碳交易領域是一次重大突破,是我市運用市場機制打造低碳城市的一次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廈門市先行先試、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批準的《廈門市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的一項具體成果。《方案》提出,廈門要“以先行先試為重點逐步形成區域性金融要素市場”,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的組建和運作,有利于促進低碳領域與綠色金融的有機結合,引入市場機制開展低碳城市建設。
碳排放權交易或成全球最大商品
碳排量如何變真金白銀?碳交易競價會如何舉行?廈門企業為何爭當“買碳翁”?2月1日,記者采訪了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負責人連煒,揭開這一新興事物的神秘面紗。
昨日的競價標的12000噸自愿減排量,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形象點說,如果它們都釋放出來的話,需要200萬棵中等大小的植物用1年的時間才能吸收掉。
它的賣家不是來自廈門企業,而是順昌的一個水電項目。“碳交易打破了地區限制,無論買家還是賣家,既可以是本地,也可以是外地”,連煒說。
不過,賣家要在交易所掛牌,審核程序比較嚴格,“要按照國際上自愿碳減排標準來操作,要進行‘碳核查’”,連煒說,相關機構會前往賣家所在地,對碳減排數據進行核對,重點核查減排的真實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籌備,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推出了全國首個碳交易競價項目,交易項目按照國際VCS自愿碳標準,經過了國際權威機構進行核證,項目在中心掛牌后,引起我市多家企業的興趣,先后辦理了競買登記手續。
昨日,3家企業參與競價,它們分別來自銀行、新能源、傳統制鞋行業。經過競價,農業銀行廈門市分行成為廈門市首宗碳交易的買家。
花錢買股權、產權,可以增值,那么,花錢買碳排放量,沒有任何經濟效益,為的是什么呢?
連煒說,每個企業單位都有碳排放,企業買了碳額度后,可以抵消其日常碳排放,并且,“買家付出的資金,賣家只能用于節能減排建設,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的碳排放”。
中國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連煒說,目前歐盟的碳交易市場最成熟,美國的自愿碳交易行業更發達,中國則是碳交易潛力最大的國家。未來碳排放權可能超過石油,成為全球交易規模最大的商品。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