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既是國際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當發達國家著力發展低碳技術之際,全球的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都面臨著重大調整,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是不言而喻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題中之意和必然選擇。
從全局角度部署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建立長效機制,建設“低碳中國”。
結合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節能減排工作的實際,研究制定低碳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我國面臨能源和環境約束越來越緊迫,為避免經濟建設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的鎖定效應在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向低碳經濟轉型創造條件,從全局角度部署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建立長效機制,建設“低碳中國”。
結合法制建設,建立健全低碳經濟法律體系。低碳經濟作為國家新的戰略必須通過各種法律法規才能得以確立和保障,通過法制建設扶持低碳產業和低碳產品,引導市場主體適應低碳化發展。通過公眾參與增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積極鼓勵和支持、引導公眾參與到低碳經濟的建設中來。通過監管體系的構建和低碳環境監測法規體系逐步形成,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低碳監測依法開展,支持企業走低碳經濟道路,優化低碳經濟發展環境,為中國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結合制定相關政策,形成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研究低碳經濟模式下的產業、財稅政策,統籌考慮環境與碳排放的稅種稅率,制定低碳財稅激勵政策,如新能源投資、上網激勵政策,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消費政策等,創建低碳市場。提高“高碳”產業準入門檻,抓住國際碳金融發展契機,發展低碳技術,實現技術升級,規模化應用低碳技術,建立低碳技術投資機制。將企業責任與產品質量信譽相結合引導企業生產經營低碳產品,建立“碳金融市場”,降低碳排放量。[page]
開發最新能源技術,大力發展超導技術,淘汰傳統能耗大的設備,支持智能能源系統的發展需要。
化石能源消耗是空氣污染的主因,我國大氣中70%的CO2(二氧化碳)、90%的SO2(二氧化碳)(二氧化硫)、67%的NOx和50%以上的總懸浮顆粒物來自煤炭,由燃煤引起的酸雨覆蓋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30%以上。各國已將可再生能源作為投資和擴大就業的重要領域,并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因此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改變以往過度依賴煤炭現象,提高煤利用率,清潔高效地利用煤炭;保障石油安全供應,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控制石油消費的過快增長;加速發展天然氣,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積極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潮汐、生物質能和可再生能源,成為我國調整能源結構的方向。開發最新能源技術也是減少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超導技術,淘汰傳統能耗大的設備,支持智能能源系統的發展需要。到202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到2050年新增能源需求主要由清潔能源滿足同時建立起智能電網等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相適應的基礎設施系統。
節能減排是中國緩解資源約束的現實選擇。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的重要支撐就是低碳技術。按照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原則,研究我國低碳技術發展的路線圖,逐步建立節能新體制和多元化的低碳技術體系,促進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為發展方式轉變和低碳轉型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產業支持,成為我國發展低碳技術的必由之路。低碳技術既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傳統領域,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無碳和低碳能源技術、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捉與埋存技術等眾多新領域。
從當前中國國內外低碳技術現狀來看我國應發展節能與能效提高技術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把技術研究領域重點放在主要行業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生物與工程固碳,先進煤電、核電等重大能源裝備制造CO2(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上,依靠技術進步不斷降低利用成本,切實解決新能源發電上網難題,推進第四代核能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多途徑利用可再生能源,實現國民經濟低碳化。
利用區域間碳源和碳匯量的差異,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使生態服務向有償化轉變。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蓋率,便可以從大氣中吸收固定0.6-7.1億噸碳。近年來,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平均每年增加1.9 - 2.6億噸碳。增加碳匯有森林、耕地以及草地等三個領域,每個領域可以通過增加碳庫貯量、保護現有的碳貯存和碳替代等三種方式來增加碳匯。同時,根據我國碳平衡狀況,利用區域間碳源和碳匯量的差異,通過有效的形式,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使生態服務向有償化轉變。
建立起低碳社會生產、消費方式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一是推行低碳標識,制定低碳產品的技術標準。二是政府通過低碳產業規劃與財政、稅收、金融融資支持等手段,引導企業發展低碳技術,實現技術升級。三是開展低碳經濟宣傳,使各階層人群在生活中優先選擇低碳產品;引導厲行節約,鼓勵選擇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資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四是加強低碳教育,將低碳經濟知識引入教科書,推廣低碳經濟理念和模式。
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合作,開展項目技術合作、經驗交流及能力建設等合作活動。
借鑒國際經驗,選擇典型地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引導發展低碳經濟。低碳城市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平臺,建立區域性低碳經濟的示范區,是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的有效途徑。在城市規劃中實行優惠政策,吸引高端低碳技術的研究和產品生產。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區,將低碳理念引入設計規范,在建筑物的建設中,倡導適宜裝修,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日常生活碳排放量。
國外在低碳社區、低碳城市等領域取得了許多先進經驗,值得中國借鑒。要參與全世界的碳市場,促進碳交易機制的發展,中國必須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技術交流合作,積極探索與其他國家之間合作伙伴關系,開展項目技術合作、經驗交流及能力建設等合作活動。通過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新機制,引進、消化、吸收先進適用的低碳技術,參與制定行業能效與碳強度的國際標準;使中國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低碳技術、設備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乃至領先水平。同時,通過共同研發,合理轉讓等方式提高國內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盡快縮小與先進低碳技術方面差距,增強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力爭在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在國際碳減排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