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上游盈利空間枯竭,接下來的20年,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上帝。”中航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姜兆民在2月27日開幕的“2012年天津風電產業創新論壇”上想對業主說的話引起了全場一陣自發的掌聲。
2011年,全球經濟增長疲軟,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加劇,國內經濟增速放緩,電力需求出現回落;國家能源局上收地方政府的風電場建設審批權,導致風電新開工項目建設放緩,同時,建設資金緊張、風電上網難,企業產能嚴重過剩,價格競爭激烈。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令連續多年高速發展的中國風電產業迅速步入“嚴冬期”,風電制造企業更是首當其沖。
國內風電產業如何突破“冰封”期?圍繞當下遭遇的產業挑戰,依靠技術創新,盡快打造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或是中國風電企業的必由之路。
體制機制創新推動
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任東明表示,實施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可以作為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風電產業協調發展的一個解決方案。
談到配額制的設計思路時,他介紹,配額指標的確定應與國家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宏觀目標相協調,確保風電、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發電產業均衡規模化發展,按照綜合考慮“消納責任、消納能力、發展潛力、電網布局”的原則區別對待,同時對于已形成互聯電網、非水電可再生能源資源潛力大的省(區、市)承擔同等的配額指標。
任東明介紹說,配額義務承擔主體應是以電網企業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的實施責任主體,以大型發電投資企業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的配額義務主體,將各省(區、市)級政府作為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消費義務的行政責任主體。
在配額考核與監督方面,任東明說,應將可再生能源電力的消納量計入各省(區、市)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節能減排考核指標,另外,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需會同監察、統計、審計等部門,以及國資委、國家電監會等機構針對各省(區、市)、各電網企業、主要電力投資企業配額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任東明表示,通過對各個省市地區總電力消費、電網企業總收購電量和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設立配額指標,從而達到落實國家可再生能源規劃發展目標,鼓勵各地區積極開發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資源,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規模化開發和有保障消納的目的。
“由于要協調各種利益,國家能源局牽頭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額管理辦法》原來說要在2011年底出臺,現在看來2012年上半年能出臺就不錯了。”任東明說。
為更好地了解風電界人士對配額管理辦法的看法,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天津市風能協會開展了征詢《可再生能源配額管理辦法》實施建議的民意調查,對電網公司、發電企業、設備制造商以及研發機構等17家單位共56位高層管理人員、研發人員、市場營銷人員和市場調度人員進行了調查分析。
天津風能協會秘書長王長貴介紹,調查顯示,支持采用電價補貼的人數仍占到總人數的50%,支持采用配額制的人數占到45%,略低于支持電價補貼的人數,而另有5%的被調查人支持電價補貼和配額制同時進行。支持配額數在5%以上的人數占到了總人數的57.14%,而支持配額數在3%-5%之間的人數也占39.29%,相比之下,支持配額數在2%-3%之間的人僅占到3.57%。
調查顯示,仍有相當比例的調查對象希望采取電價補貼政策。王長貴談到,雖然大多數調查對象對配額制有一定的認識,但是也存在個別企業高管對配額的概念比較模糊。由此看出,配額制在風電行業目前的影響力還不高,有待進一步宣傳。“風電并網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并網難’的確已成為目前制約風電發展的主要瓶頸。”王長貴說。[page]
向制造服務型轉變
“如何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風電大國到風電強國、從關注風電容量到關注風電質量,是未來10年中國風電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創新。”世界風能協會主席、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理事長賀德馨表示。
他介紹,2011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800萬kW,累計達到60GW,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風電設備制造大國。然而,技術水平與歐美風電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同時市場主要面對國內,風電裝機與并網比例偏低都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源表示,風電未來發展將呈現三個特點:未來仍將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兼并整合時代即將來臨;海上風電將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在張源看來,為實現國家風電中長期發展規劃,需要進行由注重速度到注重質量、集中大規模開發到大規模分散式開發、由裝機容量的增長到并網比例的提高三方面的轉變。
“中國風電裝機總量全球第一,在風電場運維管理方面實際上卻非常缺乏經驗,服務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風電企業,無論是制造商還是投資商都面臨服務的瓶頸。風電企業需要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制造服務型企業。”東汽風電事業部副總經理馬榮華表示。
馬榮華認為,由于國內風電產業規模增長過快,服務體系建設、服務人才隊伍建立嚴重滯后,投資商更多依賴于主機設備制造商的服務,基于自身的能力,基于質量擔憂,也基于利益考慮,業主方想方設法延長設備的質保期。
馬榮華表示,風電設備制造商服務的責任和壓力越來越大,一是要為不斷延長的質保服務買單,服務的期限越來越長,從早期的兩、三年,到現在普遍五年,甚至更長,招標條件越來越苛刻;二是產品價格越來越低,已脫離了產品真實價值,市場正由前期過度消耗市場資源、為技術質量不成熟買單,向過度、超前消耗服務轉變。這種不成熟的市場表現將影響到服務整體的提高,不利于培育一批有實力、有責任、可持續發展的優秀風電企業。
“風電企業正在經歷一場大考,風電行業也開始一場技術革命與市場變革。企業從不斷擴充制造規模、跑馬圈地向夯實基礎、練內功、關注用戶進行轉變。”馬榮華說。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