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老廟的王女士最近有個心愿,今年的3月12日植樹節,恰好是兒子一周歲生日,她想在這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里,親手種下一棵小樹苗,伴隨兒子一同成長。她想知道,寧波能否開辟一片“紀念林”,讓市民在結婚、生日、參軍、升學等有意義的日子,種下一棵屬于自己的“紀念樹”。
北侖紀念林
鄞州紀念林
帶著王女士的疑問,記者走訪了寧波市綠化委、園林、林業等部門,得到的答復是,寧波城區范圍內,目前已經沒有合適的場地讓市民植新樹了。
不過相關部門建議市民不妨換個方式,可以通過認養認管綠地和樹木來完成心愿,實在沒條件愛護身邊的綠地,在自家陽臺上種一些花花草草也行。植樹節的意義,不僅僅是植樹,更是一種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現狀
植樹熱情遇尷尬城區已經無地可種
對于寧波市綠化委副主任李華明來說,“紀念林”的概念并不陌生,自從1996年開展第一個“綠化年”以來,寧波便以每年的“3·12”植樹節為契機,先后組織開展了如營造“共青林”、“巾幗林”、“院士林”等。
不過上周六記者游覽了東錢湖紀念林卻發現,林區的樹木多是以單位名義集體組織栽種的,屬于個人寄托情思的紀念樹卻很少。這和記者之前在鄞州“紀念林”看到的情形一樣,“共青林”、“巾幗林”、“平安林”等都只是在道路林帶設置冠名碑石,個人署名的掛牌沒有看到。
李華明覺得,集體種植的紀念林雖然起到了綠化環境的效果,但缺少了“個性”,如果能加大市民的個人參與力度,會讓紀念林的意義更加完整、豐富。但建造紀念林,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寧波城區已經“無地可種”。
然而即使在被認為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鄞州,記者看到去年3月11日剛剛建成的紀念林也只能在林帶附近,選取零星地塊。比如“共青林”分布在天童南路兩側已建成的林帶,而“巾幗林”則分布在新寧橫線兩側已建成的林帶。
分析
植樹不可隨意要和城區綠化相配套
既然不能統一規劃建紀念林,那么道路兩邊,或者一些有空地的新建的公園、小區,能不能種樹呢?還是不行。
李華明介紹,在城市規劃區內,綠化作為基礎配套設施,一般都包含在項目規劃內,道路兩邊的綠化工程會同步進行。新建或者改建的公園,也不能隨便植樹造林,因為市民自己種樹,無序性比較大,種樹技術也是參差不齊,不太符合城區綠化的整體要求。
“樹種的選擇要和周圍環境的整體綠化相匹配,否則會破壞園林整體的藝術性。”海曙區綠化辦副主任孫立軍說。2006年,當時市政府對面的陽光廣場要進行綠化升級改造,孫立軍和他的同事便嘗試通過社會認建的形式,建造了一片紀念林,28棵象征希望文明的黃山欒樹不到一天時間就全部被認領出去。
“紀念林不僅可以減輕一部分綠化建設資金的壓力,對于出資人來說,更有特別的意義。”雖然很認可紀念林的形式,但孫立軍也明白,建造紀念林只能利用公園新建或者改建的時候,但這樣的機會并不多,更何況,現在城區公園綠化基本處于飽和狀態。
能不能在自家小區里種樹呢?百丈街道劃船社區黨支部書記俞復玲介紹,現在新小區綠化水平大多已達標,老小區零星有一些空地倒是可以種,但事先一定要與社區及居委會溝通,弄清楚種在哪里,種什么樹,產權如何界定,因為一棵小樹苗種下去,一兩年之內是沒什么問題,但是長到四五年之后,樹越長越高,可能會影響到低層居民的采光。
建議
認養樹木日常護綠都是愛綠表現
市區沒地可種,可市民植樹熱情又很高,怎么滿足市民愿望呢?作為義務植樹的新載體,綠地認養認管活動在寧波得到了推廣。
寧波市園林局綠化科科長毛嫣娜介紹,從2004年起,我市開始征集“護綠使者”,當年只推出了17塊、21公頃的綠地,認養認管單位也只有16家。此后,推出的綠地面積逐年增加,都受到了全社會的積極響應。
綠地認養,是指單位、組織、家庭或個人以各自的名義出資,由市、區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委托專業園林養護管理單位對認養綠地進行養護管理的活動。
綠地認管,是指單位、組織、家庭或個人在專業園林養護管理單位的指導下,對認管綠地進行保潔、除草、治蟲、修剪、澆水等養護管理或綠化保護活動。
綠地認養、認管的期限應當不少于一年,到期可以續簽協議。毛嫣娜說,到目前為止,寧波城區一共有497塊1264公頃的綠地被市民認養認管,592家單位上萬市民參與其中。
在上周六中山廣場舉行的全市新一輪城區綠地認養認管協議簽訂儀式上,市民紛紛爭當“護綠使者”,今年共推出的79塊、近250公頃綠地和2324株樹木,很快被99家單位和10名個人全部認養或認管。
記者在人群中還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之前想為兒子種一棵“成長樹”的王女士,雖然種樹的愿望不能實現,但在市園林局工作人員的推薦下,她還是選擇為兒子認養了江東大步公園的一棵古樹。
“義務植樹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有一顆環保公益的心,即使無地可種,也可以開展認養認管活動。”在毛嫣娜看來,植樹節的意義,不一定是要親自去種樹,愛護身邊的綠地,在自家陽臺上種一些花花草草,日常生活中的護綠行為,也是對植樹護綠的一種支持。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