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桂:畢業于南京化工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994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0年聘為香港遠程教育學院終身教授,2001-2008年任南京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院副院長,現為江蘇沿江化工資源開發研究院院長、江蘇省萃取分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市分離集成及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應用化學學科帶頭人,全國化工高校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世界教科文衛組織專家組成員。中文核心期刊《現代化工》、《計算機與應用化學》及《精細石油化工》編委。
顧正桂很忙,作為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學科帶頭人,他要承擔研究生教學和指導任務;作為江蘇省萃取分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他要搞科研;作為江蘇沿江化工資源開發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他還有一堆行政事務要處理。“習慣了,自從我們辦了研究院,事情就特別多。”顧正桂坦言,許多高校老師的創業都停在了轉化這一關上,“我們做科研的,要把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其實過程特別復雜。如今有了這個平臺,就好辦多了。”
以往,從管理部門到企業,普遍認為“節能減排”就是上成套環保裝置,其實不然,強化化工單元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提高了反應過程轉化率,采用特種分離集成技術使副產物循環利用,實現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零排放,是節能減排最佳途徑,為了使這一構想實現產業化,搭建節能減排產學研平臺,顧正桂曾三次自籌資金進行成果轉化和創業。
第一次創業:在1993年第一次提出校企合作,與面臨倒閉的響水酒精廠成立股份制企業——江蘇寧響有機化工廠,利用多年研究的萃取精餾法制無水乙醇技術改造原有老工藝,與傳統工藝相比,具有純度和收率高、能耗低等特點。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接手響水酒精廠時,顧正桂手里僅有7萬元的啟動資金以及響水酒精廠留下的20噸廢酒精。面對重重困難,他將響水酒精廠重新整合為江蘇寧響有機化工廠,并對原有人員優化重組,帶著同去的科研人員一起改造設備,終于靠著這20噸廢酒精,使倒閉的廠子運轉起來了。1993年12月寧響正式投產,1994年的銷售量就超過了1000噸,銷售額達到500萬元,市場上曾一度供不應求,第二年企業人均利稅居響水縣第一。回想那段創業時光,既有感慨,又有驕傲,最重要的是它使顧正桂掌握了很多產業轉化及創業知識。
第二次創業:經過4年研發取得很多應用性成果,但實現轉化困難重重,萌發第二次創業的想法。1997年經教育廳和學校批準,自籌資金成立“江蘇紫江化工技術中心”,將全部自有積蓄及借款用于中試裝置建設,建立了1000噸/年芳烴綜合利用中試裝置,第三年實現了裝置的正常運轉,第四年遇到江寧縣城區統一規劃,搬至南京棲霞區,重新規劃建裝置,同樣遇到統一規劃問題,兩年后整個項目又夭折,累計損失150多萬元,幾乎傾家蕩產,沉重的打擊一度使顧正桂陷入迷茫之中。
第三次創業:前兩次轉化及創業,給顧正桂對“科技轉化”留下很多陰影,但在漫長的研究過程中,同樣的問題又出現了,科技成果轉化難,缺少中試環節,導致研發取得130多項專利成果無法轉讓或轉化。在全國科技創新及南京市“科技九條”背景條件下,顧正桂再次萌發科技成果轉化及創業的想法。2009年,顧正桂通過“產學研管”合作模式,籌集資金、成立股份制研究平臺——江蘇沿江化工資源開發研究院有限公司,經過3年的精心規劃和發展,現已建成研發、咨詢、中試場所及轉化完整體系,形成32人的創新團隊,實現1000噸/年廢棄物綜合利用中試裝置正常運轉;與化工園內南京白敬宇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南化集團研究院及揚子石化研究院建立穩定產學研合作關系,幾乎所有節能減排技術實現轉化,合作項目遍及全國,成為南京化工園區、江蘇地區乃至全國分離集成技術應用領域的“香餑餑”;并與南京化學工業園創新創業中心、南京師范大學成立股份制公司——南京化學工業園節能減排技術中心;經過主管部門批準,牽頭組建了江蘇省萃取分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院士工作站、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南京市院士工作站及南京市分離集成與應用工程技術中心,2011年獲得江蘇省和南京市優秀發明專利獎。下一步,顧正桂將抓住江蘇省科技興省及南京市“科技九條”機遇,利用南京化學工業園“紫金特區”提供研發場所及研發基地條件,建立完善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研發條件及年萬噸級資源綜合利用規模化裝置,形成規模化的研發—中試—轉化產業鏈,為南京及江蘇地區提供節能減排技術支撐。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