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IEA)曾警告稱為了盡可能降低氣候變化給全球帶來的影響,2050年前至少需要將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一半還多。而實現這一目標,當然無法離開世界各國的努力。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經成為全球許多國家的必做功課了。
有分析人士統計了1971年至2006年間,經合組織國家(OECD)的低碳化速度數據,并進行了分析比較。統計對比發現,在26個OECD國家中,瑞典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最快,為每年下降3.6%;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葡萄牙,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是每年增加了0.7%。
另外,瑞典、愛爾蘭、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在1971年至2006年期間的低碳化速度甚至超過了同期全球的平均速度。而在這一低碳化進程中,OECD各國也可謂是“各顯神通”,尋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法。根據分析,推動各國經濟低碳化的主要途徑有兩個。一是通過降低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個是通過改變單位能源使用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在瑞典和法國,主要通過國家主導的方式,降低單位能源使用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實現經濟的低碳化。上世紀70年代爆發石油危機后,瑞典和法國分別通過擴大核電的應用,改變了國有電廠主要采用石油作為燃料的局面。
有數據顯示,瑞典在1971年至1986年間用核電取代了燃油在國家電力供應領域的地位。如今,瑞典的電力供應主要由核電和水電來保障,同時配有適量的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質能用于供熱等。瑞典通過這一改變,使得自身的電力供應主要來源于水電、核電,以及生物質能發電,幾乎完全擺脫了對煤炭的依賴,實現了一次能源消費中有60%的碳排放量為零。
對于法國來說,由于自身缺乏煤炭資源,加上二戰時期與歐洲產煤大國德國之間的緊張關系,該國是通過穩步推進核電發展計劃保證其電力需求的。法國政府直接參與到核電技術的開發、研究過程中,通過制定政策,鼓勵核電企業開發反應堆、發展快速安裝建設技術,以及推動核電發展規模化。與此同時,法國還發展了水電。有數據顯示,2007年法國已經擁有59個核反應堆,可發電63吉瓦,為其提供了大約75%的電力;加上水電,保證了法國約95%的電力供應,法國也因此在電力領域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與法國和瑞典不同,同樣位于歐洲的愛爾蘭和英國的“低碳之路”則是通過減少單位GDP的能耗來實現的。通常情況下,減少單位GDP的能耗往往被視為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另一種方法。這種做法的效果往往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首先,經濟結構的變化會影響到能源消耗量,比如,能源相對密集型的農業、工業大量轉變為服務業,能源的消耗總量將發生改變。其次,電力領域能效的提高也將帶來能耗量的變化。英國就受到了上述兩種情況的影響。
數據顯示,制造業在英國GDP總量中的比重在1971年到2006年間就從28%下降到了11%;同時,進口在英國GDP總量中的比重則從1971年的21%上升到了2006年的30%。
上世紀90年代,由于政府與煤炭開采協會間的矛盾,加上北海天然氣產量的大幅攀升,英國的電力供應也從嚴重依賴燃煤發電,轉變為大量使用天然氣發電。一大批老舊的燃煤電廠,被嶄新、高效的聯合循環天然氣電廠所替代,不僅運營效率提升了一倍,還大大減少了英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動了英國能源供應領域的低碳化進程。IEA指出,在英國的低碳化進程中,政府幾乎沒有專門出臺任何鼓勵提升能源效率的政策或是措施,基本都是通過經濟結構的轉變,以及發電模式的改變來實現的。
同樣,愛爾蘭在1971年至2006年期間,也完成了經濟結構的轉變。數據顯示,在此期間,雖然制造業占愛爾蘭GDP總量的比例一直相對穩定,但是單位能耗較高的農業占GDP總量的比例卻從1971年的15%,銳減到了2006年的1%;而不包括批發零售貿易、餐飲及酒店的服務業所占的比例,在此期間則幾乎翻倍,從1971年的22%上升到了2006年的41%。
盡管OECD國家在低碳化之路上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有業內人士表示,迄今為止,其中大多數國家的低碳化戰略還都集中在電力供應領域,其他方面,如交通領域還沒有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沒有明顯的改變。這些國家的低碳化程度仍有提升的空間。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