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近日發布統計數據稱,2011年我國約有100億千瓦時左右風電電量由于被限發而損失,創歷史新高。
相比于全年700多億度的風力發電量和200多億度的新增電量,該數據之高立刻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雖然該數據隨后被媒體廣泛轉載及引用,但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李瓊慧卻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明確指出,這一估算數字可能存在水分。
同時,對于目前棄風達到20%甚至30%的數據,李瓊慧表示,根據國網公司的實際統計數據,2011年我國風電實際運行棄風只有3%左右。
不同的統計口徑緣何導致兩個數據相差如此之大?棄風的責任到底在誰?棄風出路何在?
究竟棄了多少風電
據記者了解,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本次統計主要采取標桿機組統計法,風電場限出力時段電量損失=限出力時段標桿機組單臺平均發電量×風電場機組總臺數-該時段全場實際發電量。
對于少數不能采用標桿機組統計法的風電場,采用受限出力估算法進行統計。例如,不限出力時風速對應的風場實際發電能力為40兆瓦,而電網調度允許出力值為10兆瓦,則按30兆瓦的差值乘以電網限出力停機(或降低出力)時間,得到電量損失。
所有數據來自風能委員會對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甘肅、新疆、河北等10個省(自治區)內的部分風電企業的調查統計。
但國網的計算卻完全是另一套統計口徑。
在國網的統計中,只包括通過國家能源局審批的、列入國網發電計劃的并網項目,而棄電僅指由于電網難以接納,對發電企業下了調度指令要求棄風的那部分電量。
“大家可能覺得這個數值很小,不認可,跟統計口徑有關。”李瓊慧指出,3種情況要特殊考慮。
第一,很多機組雖然在12月31日之前建成,但存在年底趕工建設的狀況,這些機組不能按照2000小時的年利用小時計算;第二,由于事故頻出,去年是我國風電機組整修之年,很多機組需要排隊檢測,未列入發電計劃;第三,地方上存在未在國家能源局備案和審批的所謂“違規”項目,根本連并網申請都沒有送到電網公司,因此在統計之外。
李瓊慧指出,如果剔除來風少的自然條件,電網在去年并沒有特別限電。
實際上,去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1800萬千瓦,即使按照全部從1月1日起滿負荷發電、達到2000小時的年利用小時數計算,總發電量也只有360億度電。
棄風該怎么算
不過,對于去年究竟棄風多少,李瓊慧指出,目前并不具備科學的計算條件。“首先要進行風電功率預測,每個風場都要安裝測風塔,準確掌握風況;其次要有檢修計劃;第三部分才是為了電網平穩運行通過調度指令要求停機棄風的。我們現在并不掌握前兩項數據,所以難以統計。”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今年初,國家能源局以“特急”文件下發《風電功率預報與電網協調運行實施細則(試行)》,指出電網調度機構應充分應用風電功率預報結果,最大限度地保障風電全額消納。
根據該文件要求,今年6月將完成預測系統建設。
“我們現在苦于風能預測系統剛建好,很多地方沒有測風塔,只能按照多年的平均值計算,就存在誤差。”李瓊慧說,預測系統需要測風塔成規模安裝后才能投入使用,并經過一段試運行期達到穩定,“可能到明年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將風電按一定比例納入調度”。
按照電網運行要求,只有電量長期穩定,電網才能安排調度計劃。“這項技術的發展還需要適應的過程,但整體情況肯定會越來越好。”李瓊慧說。
實際上,棄風的現象在各國廣泛存在。尤其是我國這種大規模集中式的風電基地,很多業內專家認為不應該遠距離送電,而應該就地利用,但各地卻不具備足夠的消納能力。
“現在電力市場不健全,電價也沒理順,最根本的是沒有低谷電用戶。”李瓊慧指出。
調電價是出路?
實際上,正是風電裝機的超高速發展導致了并網矛盾。
國家能源局日前特急發文,要求風電棄風超過20%的地區,原則上不得安排新的風電項目建設。在隨后擬核準的第二批風電規劃中,的確沒有納入甘肅、內蒙古、吉林等風電開發大戶。
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蔣莉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開發商投資資源好的地方無可厚非,中央和地方政府應該合理引導。國家能源局此舉希望通過政策限制棄風現象的出現,避免棄風較嚴重的地區成為發展重點,項目核準也將更注重協調發展。
由于同風場建設相比,電網周期較長,電力規劃存在滯后,多家風電企業將并網難的矛頭直指電網。對此,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施鵬飛認為,如果沒有用電負荷,即使電網將電送出也無法消納。
實際上,各地在發展風能時,也曾考慮通過儲能等技術解決低谷電儲存問題,但由于成本較高,還難以大規模實施。
“用電規劃可以根據新建風電場來規劃,但是用電負荷無法快速規劃,這不僅僅是電網的事,也是整個電力系統的事。”施鵬飛表示,目前也有風力發電的蓄熱、供熱示范,但由于風電價格較高,將來存在“誰埋單”的問題,而能否將高載能產業配置到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還需要長期規劃。
“因此,棄風問題無法短期解決。”施鵬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李瓊慧則提出了一條捷徑——調節低谷電價,刺激用戶端對低谷電的消納。
“不批項目是卡不住的,最終還是要通過市場解決問題。”李瓊慧指出,風電最大的并網難題在于夜間低谷電無法消納,應該通過低電價培養低谷電的用戶,尤其是大工業用戶。類似的電價政策在我國四川、福建等地的水電豐水期也曾使用過。
“必須發動大家的積極性,讓工業企業利用低谷電有利可圖。這條路現在看來最容易操作,能在短期內解決問題。”李瓊慧說。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