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江豚生存面臨三大殺手
采砂 濫捕 環境污染
特派記者羅京
“這幾年,鄱陽湖的采砂船少了些,都去洞庭湖了。”昨日,在鄱陽湖運營工程船的張傳岸告訴記者,與鼎盛時期相比,現在鄱陽湖的采砂船數量有所下降。
在他看來,采砂破壞環境,但與電打魚、迷魂陣等濫捕和環境污染相比,還算不上是直接殺手,后面的兩大危害對江豚傷害更直接。
采砂 產生湖凼子破壞生態環境
鄱陽湖的挖砂船主要集中在都昌、星子、鄱陽等水域,和江豚主要分布地重疊。
采砂不僅破壞了江豚的生存環境,還使湖水渾濁,并制造噪聲,讓靠聲吶探測和識別物體的江豚迷失方向,容易成為采砂船的“刀下鬼”。
“采砂船只在有砂的地方集中采,把湖下面挖幾十米深,形成一個湖凼子,不僅魚活不了,很多老漁民都害怕。”湖口一知情人士介紹。
事實上,鄱陽湖采砂以前規模并不大。2010年,長江主干道禁止采砂,采砂船開始大量進入鄱陽湖采砂。
2008年2月江西省曾宣布,鄱陽湖全面禁采,以遏止大量非法采砂。不過,在2009年,江西嘗試由九江市對鄱陽湖采砂進行統一管理,九江市組建國有的贛鄱砂石有限公司,對采砂進行統一經營。
采砂除了對江豚有影響,對湖區魚類繁殖也造成傷害。禁漁期間,采砂船仍在作業,破壞魚類產卵、繁殖的環境。
專家建議,在江豚和魚類繁殖期間,除了禁漁,還要禁止采砂。
濫捕 漁民和江豚同處困境
41歲的張傳岸,在經營工程船之前,一直靠在鄱陽湖打魚為生。他說,之所以放棄打魚,主要是因為無魚可打。
“我的5個小孩都上岸了,繼續打魚會窮死的。”打了一輩子魚,胡東久讓后人都到岸上找事做。
據報道,靠鄱陽湖為生的漁民共有10萬人,漁船近1.4萬艘。漁民與魚的關系似乎陷入死結:通過電打、迷魂陣等方式捕魚,魚越來越少,而魚越少,漁民打魚的方式越極端。
“我們湖口,經常有安徽和其他縣的漁民來越界打魚。”湖口縣一張姓漁民告訴記者,他們喜歡用電打魚。胡東久說,他年輕時一次可以打起刀魚上千斤,現在這種魚十分罕見,上千元一斤。
不僅是刀魚,還有雌魚,以往習以為常的魚類,現在日漸稀少。濫捕摧毀了湖中江豚的食物鏈,讓以小魚為生的江豚覓食日漸困難,電打、迷糊陣等捕魚方式,則讓江豚成為直接傷害者。
污染 化工業布局讓江豚受傷
湖口縣金沙灣工業園,位于該縣長江岸邊,岸邊分布有為數不少的化工企業。一位漁民告訴記者,“那個地方打起來的魚,送給人吃都不要。”
昨日下午,在當地漁民帶領下,記者前往金沙灣實地查看。遠遠看去,化工廠的煙囪冒著濃濃的白煙,走進里面刺鼻的氣味甚是難聞。
這些離鄱陽湖湖口不遠的化工企業,曾經讓該江段的魚類大量死亡。有漁民打趣:現在魚和江豚都不敢向那個方向游。
在鄱陽湖與長江匯合處,導游賣力向游客介紹該處著名景觀“一江兩色”。不過,以往是鄱陽湖水清于長江,現在從近處看,渾濁難辨。
“我們小時候,鄱陽湖的水清得像油一樣。”胡東久用油形容那時候的鄱陽湖。
希望 地方環保條例關鍵要落實
5月1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條例》施行。該條例由江西省人大常委會于2012年3月29日通過,并對外公布。
該條例適用于環鄱陽湖的38個縣,并將鄱陽湖流域劃分為湖體核心保護區、濱湖控制開發帶和高效集約發展區。條例規定,鄱陽湖水質總體按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III類水質保護。
對于捕撈和江豚,條例也有提及。條例規定,采用炸魚、電魚、毒魚、耙網、定置網、機動底拖網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式和漁具捕撈魚類、螺蚌及其他水生動物,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沒收漁船。
該條例第21條規定,省漁業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鄱陽湖白鱀豚、中華鱘、江豚、鱖魚、翹嘴紅鲌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為水生動物洄游、繁殖、生息提供優良場所。
“法規制定了,關鍵要落實。”長期投身江豚保護的環保志愿者小燕告訴記者,鄱陽湖如果保護得好,長江江豚就有了安全的避難所,可以長期存活下去。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