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目睹這樣的變遷:美國聯邦政府斥資數十億美元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和綠色技術,而過了幾年,一旦政治重點轉移和市場轉向,便對這些項目棄之不顧,任其自生自滅。
如今,歷史又一次重演。
上周三,由突破研究所(Breakthrough Institute)、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和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三家智庫聯手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隨著曾經為促進風電場、太陽能發電廠、電動汽車等綠色技術發展而發放的關鍵補貼紛紛到期,到2014年,聯邦政府對綠色科技的投入將從2009年443億美元的高點驟降至110億美元。
“在缺乏重大、及時的能源政策改革的情況下,美國近期經歷的清潔技術行業的繁榮可能迎來困境,”這份名為《超越繁榮與蕭條》(Beyond Boom and Bust)的報告的作者們寫道,“若干產業未來可能面臨更多破產、兼并以及市場萎縮。”這份報告對92項聯邦綠色高科技政策和項目進行了研究。
報告也表示,積極的一面是,聯邦政府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徹底改革推廣清潔能源的方式,使得政策支持及其所資助的技術更具可持續性。
但存在一個大問題:近70%的聯邦綠色高科技項目和支出是暫時性的,這勢必將引致繁榮與蕭條周期:起初,投資者為了激勵資金和稅收優惠政策蜂擁而上,一旦政策到期,則立即退居一旁。
舉例來說,風電行業的一項生產稅收抵免自1992年生效以來曾經歷過三次失效,七次延期(決定往往在最后一刻作出)。2012年年底,此項政策將再次到期,一些分析人士預測,2013年美國的風力發電裝機量將從2012年的8-10.5兆瓦驟降至1.5-2兆瓦,同時這也將導致整個行業內的就業流失。
“絕大多數美國清潔能源技術的政策支持一直都存在不穩定性和臨時性,政策到期或總量限制的命運從一開始就鐫刻在項目中。”作者們在報告中寫道。
報告指出,雪上加霜的是,重點被放在讓風電場、太陽能發電廠和其他可再??生能源設施并網發電上,而不是推動創新技術發展,使它們最終無須依賴補貼就能滿足市場需求。
“遺憾的是,今天的清潔技術部署政策通常類似于農業扶持政策,即對任何清潔能源提供統一的生產補貼,而不是像標準嚴格的軍事采購政策那樣提供穩步的技術進步,并最終最終帶來收音機、芯片、噴氣發動機、燃氣渦輪機、激光以及計算機的大規模普及。”作者們表示。
他們寫道,解決方案是建立獨立的項目以避免出現類似Solyndra公司那樣的政治鬧劇,同時將重點放在長期戰略上。該報告主張設立“清潔能源部署局”(Clean Energy Deployment Administration)“利用民間融資,通過各種投資、信貸、保險工具來支持清潔能源創業者,加快最具創新性的先進能源技術企業實現商用化。”
目標是避免出現永久性的補貼項目,就像大型石油公司享受到的那種,而將更多資源投入研發工作。在2009至2014年計劃用于綠色高科技項目的1,500億美元中,只有281億元撥給了研發項目。
“政策的到期以及延期不斷重演,這種常態化的做法已經難以為繼,”報告總結說,“然而,立即停止清潔技術補貼的發放對國家也沒有益處。支持發展具有成本競爭力、可大規模應用的清潔??能源技術新組合,能夠為增強美國的能源安全、新技術產品出口以及改善公共健康創造重大機遇。”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