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二五”后,全社會形成了推廣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節能服務產業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的組成部分,產業雛形已初步形成,正在邁進高速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一路走來,節能服務經歷風雨,終見彩虹!
節能服務產業成長的坎坷十年
十幾年間,我國節能服務公司從無到有。如果按照發展特點來劃分,或許分為三個階段最為合理。“十五”期間,我國節能服務公司初創,靠單向技術吃飯,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十一五”期間,政府對合同能源管理機制進一步重視,出臺一系列有利于節能服務公司的政策,企業自身核心競爭力得到不小提升,出現了特定的商業運營模式;“十一五”末期到2011年,企業圍繞合同能源管理形成了一系列自有的商業模式,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
1998年,在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的支持下,我國實施了“中國節能促進項目”,第一次將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引入中國。盡管如此,合同能源管理這一在發達國家普遍推行、運用市場手段促進節能的服務機制,在我國發展的過程中,卻步履蹣跚。
成立之初,國內的節能服務公司往往是小企業,融資難,信譽度不高、沒有抵押物、沒有擔保,節能服務公司有的只是技術。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中,客戶與節能服務公司合作前期,所有的資金由節能服務公司支出,很多節能服務公司由于資金周轉不靈,用能企業匯款不及時,瀕臨倒閉甚至破產。
艱難、窘迫,這些詞似乎都不足以形容節能服務公司初創時的境況。因為艱難創業的同時,他們也在收獲,也在成長,就算經營如此艱辛,他們依然充滿信心,一步一步經歷蛻變。
如果說“十五”期間是節能服務產業的“誕生期”,那么,“十一五”期間,就是產業的“蛻變期”,產業終于在艱難發展中迎來了政策的春風。
在“十一五”GDP單位能耗降低20%的指標下,2010年,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節能服務產業在我國艱難前行了12年后,終于迎來姍姍來遲的政策春風,其力度之大、決心之明確、措施針對性之強,都為業界所樂道。
“十一五”是中國節能促進項目春華秋實圓滿收官的五年。從引進、示范和大力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機制,到培育、扶持了一支遍布全國的節能服務隊伍,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終于完成了一個華麗轉身,實現了從一個國際合作項目向一個新興產業的轉變。
這期間,節能服務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產業細分市場也形成了一批充滿活力、特色鮮明、頗具規模的品牌企業,他們在合同能源管理市場上創造性地走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為我國節能服務公司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借鑒。這些公司持續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帶動了產業快速發展,他們是節能服務產業的中堅力量。
這期間,節能服務公司依靠擔保、銀行借貸、融資租賃等多重方式實現了資金的有效運用和流通,解決了融資困難,實現了商業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很多節能服務公司的商業模式甚至成為產業的經典模式被后來的企業不斷復制。
是朝陽產業,也是困難的產業,享受著成功喜悅也承受著成長之痛。此時的節能服務產業,更像是前幾年企業一擁而入的風電產業,初嘗碩果的公司還在吸引更多的公司不斷加入。“十二五”的藍圖已經展開,面對更大的市場,能發展起來的企業才是“真金”。
就在節能服務公司蓬勃發展,不斷創新高的時候,2011年12月底,國家發改委的一封通告給節能服務產業敲響了警鐘。15家節能服務公司因存在資質申報材料造假或項目造假等問題被取消備案資格,并收回這些節能服務公司所有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獎勵資金。
經歷了“十一五”的高速成長,節能服務產業應以更加理性的態度面對“十二五”。
發展現狀: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或將面臨洗牌
2010年4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2010年7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組織申報工業領域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案例的通知》。相關文件的密集出臺,標志著我國合同能源管理發展進入一個嶄新階段。
據調查,我國節能服務產業規模已經從2005年的47.3億元遞增到2010年的836.29億元,增長了16倍;實現二氧化碳減排量從2005年的215.45萬噸遞增到2010年的2662.13萬噸,增長了11倍;從業人員從2005年的1.6萬人遞增到2010年的17.5萬人,增長了10倍;節能服務公司也從1998年的3家遞增到2010年的782家。
張志勤認為,我國節能服務發展目前呈現三個明顯特征。首先,冶金、建材、石化、電力等工業領域的較大型節能項目仍然是拉動節能服務產業規模增長的主要動力。“十一五”期間,工業領域的總產值的年平均貢獻率均在70%左右。其次,東中西部發展不均衡,“十一五”期間,東、中、西部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分別為48.7%、36.2%、15.1%。再其次,是從商務模式看,節能量保證型處于主導地位,占57%,節能效益分享型占32%,能源費用托管型占8%,金融租賃型占3%。
根據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2010年全國節能服務公司年度普查,節能服務公司對產業新政策寄予厚望,但超過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現出了憂慮。
首先,關于產業政策方面,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但稅收方面的實施細則尚未出臺,相關稅收政策還未能落實;地方具體政策與國家扶持政策不一致;國家出臺的針對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政策僅限于節能量分享型項目,節能量保證型、能源費用托管型及融資租賃型等類型的項目尚未納入資金獎勵范圍;政策鼓勵大型重點用能單位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則會造成該類型公司對節能服務業的壟斷,對其他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形成行業壁壘;注冊資金不足500萬的小規模節能服務公司被排斥在政策扶持之外,與能夠享受到國家財政政策的節能服務公司相比,落差進一步加大;缺少適應市場需求的風險分擔機制,政府在用能單位誠信方面缺少相應管理政策,政府機構自身不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方式,節能表率作用不明顯。其次,關于融資層面方面,由于大多數銀行不注重節能,不了解合同能源管理,缺少節能方面的培訓和考核,使得綠色信貸仍多停留在紙面,不能滿足節能服務公司的融資需求;缺少對資產規模較小的節能服務公司提供融資的相關機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未來權益的交易、質押和保理業務等尚未普遍開展,項目預期權益不能獲得融資。
第三,關于節能服務行業及市場層面方面,節能服務行業缺乏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和管理;缺少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及專家服務平臺;用能單位主管領導缺乏對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認識。
目前,我國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大幅增長,普遍存在規模小,產值不高,產業集中度比較低,大部分節能服務公司技術服務能力和資金實力都較弱。可以看出,根據規劃安排,國家相關部門將重點支持有一定規模和技術、資金實力的節能服務公司做大做強,一些資金和技術實力不強的節能服務公司面臨洗牌將是不可避免的。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面臨的融資難和客戶誠信風險更是節能服務公司的殺手锏。大多數節能服務公司都很難從銀行拿到貸款,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前期投資大,回收期長,要求節能服務公司擁有大量的流動資金以及抗風險能力,客戶誠信風險以及節能量的統計困難是節能服務公司面臨的更大風險。一般小型節能服務公司很難獨立承擔資金壓力和客戶風險。
“國內從事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的公司經營時間短,大多數公司尚處于發展初期,存在注冊資本較小、財務制度不規范等問題,在銀行貸款審核過程中信用評級較低。銀行無法對項目的質量、項目節能的效益等做出準確的判斷。這使得很多節能企業很難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魏玉劍說道。
央企背景的行業巨頭及大型用能單位成立節能服務公司將加速節能行業洗牌。目前神華、中海油、南方電網、寶鋼、湖北宜化、上海汽車等紛紛成立了自己的節能服務公司,再加上國外節能服務公司進軍中國,導致節能市場競爭加劇,實力有限的節能服務公司很難站穩腳根。
產業發展趨勢展望:機遇與挑戰并存
任何一個產業的快速發展,必然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結合緊密。中國2010年能源消耗總量增長5.9%,達到32.5億噸標準煤。世界能源消耗約為160億噸左右,2010年增長率為5.7%。但是能源供給的受生產瓶頸和原有用能結構限制,實現快速增長相對困難。
在此背景下,無論是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還是新能源產業革命,或者是能源結構調整,諸多議題均需服從于同一任務:如何以更低成本的能源消耗,支持經濟的發展。能源成本包括其外部性,包括環境成本、資源成本和國際政治影響等等。由此,能源問題的關鍵變為——如何節能,才能將節能作為最有效的能源供給手段?
所以,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成為了國家政策導向的明確選擇,也由此產生了節能服務公司能夠進入該產業的三大優勢:首先,通過發展節能服務產業實現社會分工,將節能工作專業化提高節能效率;第二,通過節能效益分享機制,綁定節能專業化力量將節能潛力吃干榨盡;第三,通過節能投資外部化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由節能服務公司開發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并且承擔大部分投資的做法能夠避免企業直接投資產生的負債,對用能單位生產經營壓力有很大緩解。
但是節能服務產業是新興產業,2339家節能服務公司中大部分還是新成立的產業新入者。難以像資深同行那樣三大優勢兼具,新入者由此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主要是大型用能單位為實現內部分工,順應國家政策導向趨勢設立的“資源型節能服務公司”;第二類則是原有節能技術提供商,基于對自身技術的了解和信息,希望能夠通過節能收益分享模式增加企業收入而設立的“技術型節能服務公司”,技術層面包括實用技術和管理技術等;第三類則是融資能力較強,以節能服務公司身份,參與節能項目投資,推動產業發展的“資金型節能服務公司”。
現有情況下,三類型節能服務公司如果以完全競爭模式推動產業發展,導致項目、技術、資金三項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必需的資源被不同的優勢集體壟斷,則將造成三敗俱傷的結果,這個結果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更有違國家政策導向的初衷。所以,資源型節能服務公司部分采用了工程總承包的模式,通過分包子節能項目給技術型節能服務公司開始自身的學習過程;技術型節能服務公司逐步開始建立自己專有技術的渠道代理機制,向資源型節能服務公司銷售自身技術或產品,開始自身的資金積累過程;而資金型節能服務公司,則將不斷尋找節能服務產業投資熱點,通過項目共同投資等方式,實現自身資金的增長,隨后選擇自身道路,是金融化后轉變為產業投資基金,還是專業化選擇節能技術開發研究。
三類節能服務公司合作、融合的過程也就是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為加速這個融合過程,中國節能服務產業協會(EMCA)通過專項培訓、融資推介和技術推介等手段發揮了自身的巨大作用。由于節能效果可以向減排效果轉化,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環境能源交易所也建設了自己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平臺”,致力于在節能服務產業融合過程中,通過各種中介服務手段,占有更多的國內“碳交易資源”。至于融合的過程會需要多長時間,尚無定論,但是相信會很短,畢竟這是一個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時代。
“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服務產業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跨越,終于迎來了“十二五”這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十二五”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全國節能服務公司數量大幅度增加,從業人員突破100萬人,節能服務產業實現總產值3000億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投資超過1500億元,實現節能能力超過4000萬噸標煤。同時,加快形成以節能服務為核心的配套產業鏈,成為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的節能環保產業中最具市場化、最具成長性、充滿活力、特色鮮明的朝陽產業。“十二五”的藍圖已經展開,國家節能降耗壓力也在不斷加大,給廣大節能服務公司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是巨大的機遇,能不能走下去,走得更好,憑的是企業的技術、融資、創新等多方面能力。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