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去年止,珠三角PM2.5濃度6年間下降了三成多,目前臭氧取代PM2.5成為影響珠三角空氣質量最重要的污染物,去年年均濃度比2006年上升21%。
記者2日從廣東省環保廳和香港環保署最新公布的《粵港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控網絡2011年監測結果報告》中獲悉,由于近年來粵港兩地推行系列減排措施,2006年至2011年,珠三角區域整體空氣質量逐步改善,6年間監控網絡錄得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及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平均濃度分別下降了49%、13%及14%,但臭氧濃度則上升了21%,成為唯一上升的大氣污染物指標。
該報告指出,珠三角監控網絡的臭氧年平均值介乎于0.033毫克/立方米和0.089毫克/立方米之間,其中,粵港兩地郊區錄得臭氧年平均值均比城區高。
報告解釋稱,臭氧并不是從污染源直接排放的,而是由氧氣、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形成,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
臭氧能刺激眼睛、鼻和咽喉,在高水平時會增加人體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機會,亦可令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病等)患者的病情惡化。
廣東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指出,由于此前對揮發性有機物(常由石油、化工等行業和汽車所排放)防治重視不夠,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光化學煙霧時有發生,區域性灰霾天數每年維持在高位水平,珠三角地區正呈現出酸雨頻率高、臭氧濃度高、細顆粒物濃度高和灰霾天氣嚴重的“三高一嚴重”區域性大氣復合污染特征。
據悉,從2006年起,粵港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控網絡每半年發布區域空氣質量報告,其中13個監測子站由廣東省運作,3個位于香港境內的子站由香港環保署負責,采用“區域空氣質量指數”日報發布制度。該監測指標比中國現行標準多了臭氧,比新空氣質量國家標準少了PM 2.5和一氧化碳。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