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依靠淘汰落后產能、常規技術改造進行技術節能的空間已經很小,部分行業、企業能耗已做到國際先進甚至領先水平。“一刀切”的節能指標分解、簡單化的節能任務落實方法、粗線條的節能統計系統問題依然突出。同時,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強推節能降耗的方式,遇到市場規律重重挑戰:在市場疲軟的掩蓋下,耗能產業正伺機反彈。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節能降耗已經走到“十字路口”,由技術節能向結構節能、粗放節能向精細節能、行政節能向市場節能的轉變,成為“十二五”節能主要難點。
技術節能已近“天花板”
結構節能還在“大門外”
工信部提供的分析表明,按照1980~2000年期間發展情況看,國民經濟三次產業間調整的結構節能對GDP能耗下降的貢獻占60%左右,技術節能貢獻約占30%,管理節能貢獻約占10%。“十一五”期間,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實現GDP能耗下降19.1%目標主要靠行政手段、加強管理和技術節能。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周長益說,目前,新型干法水泥、大型鋼鐵高爐、超臨界機組等的比重已顯著增加,有的已經在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因此再進一步提升技術裝備、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節能的空間逐步縮小,甚至遇到“天花板”。部分地方政府擴張型的發展方式、剛性的產業結構成了能耗水平進一步下降的最大障礙。
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能源環保部首席工程師劉憲說,過去6年,湘鋼集團噸鋼綜合能耗由683千克標準煤降至600千克標準煤,離全國最好水平僅有不足30千克的空間。根據政府要求,未來4年每年還要下降8~9千克。目前已經把干熄焦、余熱發電等所有國家推進的主要節能技術用完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記者調查發現,在節能降耗形勢日益嚴峻之時,“倒逼機制”并沒有把地方政府的主要精力引導到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上來。過去幾年中,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突擊完成節能任務、避免“一票否決”、保住“帽子”,對重點耗能企業甚至對居民拉閘限電的現象時有發生;未來幾年,投資拉動、資源消耗推動的固有發展方式呈現出的巨大慣性令人擔憂。
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溫隆家說,甘肅處于工業發展的初級階段,部分地區剛剛用上電。“十二五”期間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走工業強省之路,要實現與全國在2020年同步達到小康的目標,甘肅的發展速度肯定要加快,其中工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不能低于16%,很難做到快速發展的同時把能耗降下來。
“內蒙古欠發達的區情沒有改變,‘十二五’期間,產業結構重型化的趨勢還會繼續延續,按國家給內蒙古未來發展定位的‘四大基地’建設,主要是高耗能產業,能源的總消耗量幾乎是不可能降低的。”內蒙古發展研究中心處長司詠梅說。
粗放型節能“峰已回” 精細化節能“路待轉”
云南銅業集團的一家下屬企業近日接到節能指標分解的征求意見書,要求5年的節能量達到4萬噸標準煤。云南銅業生產部主任張云軍說:“企業一聽就‘瘋掉了’,這家企業一年的總耗能量不足3萬噸,如果按要求節能,3年以后就得變成零能耗,同時產值還不能少,否則單位產值的能耗會受影響,這樣的任務即使停產都完不成。”
“十二五”以來,我國節能降耗工作仍沿用“一刀切”的指標分解、簡單化的降耗任務落實方法,粗線條的節能統計評估系統問題依然突出,與艱巨的節能任務之間的反差越來越強烈。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當前簡單化、粗放型節能模式下,節能工作中“三重三輕”的傾向令人關注。
——重手段、輕效果。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主任康艷兵說,近年來,政府部門一直強調推廣了什么技術、工藝,通過“紅頭文件”和資金引導的辦法,在行業、企業中推廣節能工藝。但實施后少用了多少煤、多少電,得了多少實惠,反而不那么關心。
——重口號、輕落實。湖南省經信委副主任劉平凡說:從表面上看,我們現在的節能降耗已經提到與發展經濟同等的位置了,實際上說得多、做得少,真正做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往往還是GDP。
——重存量、輕增量。業內專家認為,“十一五”期間,我國更多強調了原有工藝的節能技術改造,卻忽視了新上項目的能耗“門檻”設置。盡管國家于2010年出臺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暫行辦法》,但實施過程中落實不到位。劉平凡說,嚴格意義上講,前置的工業節能評估幾乎沒有,等項目上了以后,才知道節能降耗的壓力非常大,有時一旦上一個高耗能的項目,一個地區立馬就完不成任務。這種“先上馬、后治理”的方式,給節能工作帶來巨大壓力。
“企業生病”堆積降耗壓力“政府吃藥”難治市場沖動
不少基層干部把當前以行政手段強推的節能,形象地稱作“病人生病、醫生吃藥”。因為有“一票否決”,在黨政系統內部,節能工作從上到下逼得很緊,政府部門急得焦頭爛額,公務員壓力大,但好多企業不著急,有的企業明明是重點耗能單位,卻很悠閑。
在市場行情成為影響高耗能生產、銷售、投資主因的同時,政府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節能降耗措施顯得力不從心。在抓“烏紗帽”、抓項目審批、資金分配、價格干預仍然無法完成節能降耗任務時,一些地方鋌而走險、怪招迭出。西部地區一位多年負責節能工作的干部說,在最危急的時候,拉電閘、改數字成了節能的兩大“絕招”。
作為主管全省工業節能、原材料工業發展兩大塊工作的經信委副主任,劉平凡經常陷入“左手和右手較量”的兩難境地。他說,發展原材料工業和節能降耗相互沖突,又都歸我主管,有時開一個會同時研究這兩個議題,從要求到措施都前后矛盾,政府既是壓力的制造者,又是壓力的承擔者,所以體會特別深、壓力特別大。
這種“一手抓節能降耗,一手抓耗能工業發展”的糾結,已經成為部分地區發展中的常態。專家認為,在當前我國產業發展方向和工業節能均以政府行政力量主導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左手和右手較量”很難避免:一方面,政府圍繞政績考核,調動手中掌握的土地、審批等資源,主要以投資拉動和外延擴張的方式,創造了一個持續繁榮的市場,利用這個市場空間,冶金、建材等耗能行業不斷壯大;另一方面,政府不得不迫于“一票否決”的壓力嚴抓節能,抑制上述產業發展。
有關專家表示,面對節能降耗的“十字路口”,政府必須加快自身職能轉變和體制改革,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現在政府部門管得太細、太多,甚至動不動就赤膊上陣“約談企業老板”,某些宏觀經濟部門整天忙于給節能項目和企業評估、“分錢”、核定減免稅,而這些部門對節能項目運作情況了解不多、更無法科學評估。當前要加強節能量的測量、驗證、評估、審核、監督等基礎能力建設,適時推廣政府與企業的自愿節能協議、合同能源管理、節能量交易等市場化工具,促進節能降耗市場體系形成。
“在建設節能市場體系、培育節能市場載體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政策對市場造成干擾的問題,避免‘權力攪買賣’現象發生。”康艷兵說。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