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張石高速公路北行,駛過張北縣野狐嶺路段,白色的風力發電機猶如擎天之柱,密布曠野,葉片在呼呼的大風中悠然轉動,成為河北壩上一景。
這就是被稱為“空中三峽”、“風光長城”的張北縣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目前,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系統、智能輸電于一體的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連續安全運行超過100天,累計發電超億千瓦時,標志著中國新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張北縣風電開發規劃圖。肖光明攝
張北縣正在運行的風機。肖光明攝
張北縣風電觀景塔。肖光明攝
“大風庫”變成“大基地”
“風機上的葉片每轉動一圈,就能產生2度左右的電”。在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工作人員黃海鑫向記者形象地介紹了大風給張北縣帶來的效益。
風大是記者到張北縣的第一個感受。一進入張北,就聽到車窗外嗖嗖的風聲,迎風而對,需要緊閉雙眼。雖然進入夏天,但張北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郭偉還穿著毛衣,“張北風大,天氣一變,氣溫就明顯下降。”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張北距離北京225公里,是北京的綠色生態屏障,限制了一些工業的發展。黃海鑫說,幾年前張北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喝著西北風,窮的叮當響”。但現在,大風卻給張北“刮”來了錢。
據介紹,張北地處河北省北部壩頭,大陸性季風在此抬升加速,成為國內少有的“大風庫”,是中國最早規劃的“六大百萬千瓦風電基地”之一。
全縣早已沒有安裝新風機的位置
“張北縣風電產業快速發展,是借助了國際和國內風電發展的大趨勢。”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工作人員黃海鑫說。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能源和環境的雙重影響,世界風電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歐洲、北美和亞洲是世界風電產業發展的三個主要市場,占到了世界風電裝機總容量的90%以上。
中國的風電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快,2005年至2010年連續四年新增裝機實現翻番,2010年末總裝機容量達到4473萬千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風電大國。河北風電是國家規劃的千萬級風電基地之一,主要集中在張家口和承德。在2010年底,河北省完成了裝機492萬千瓦,排名全國第三。
早在1998年就成為國家首批建設風電場之一的張北縣,2005年對風電發展進行了規劃。當年,該縣在全國第一個設立了風電建設辦公室,現改名為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主要從事張北縣風電產業的協調、服務和規劃等工作。
據張北縣新能源辦公室副主任王學斌介紹,張北縣風電發展有著自己的特點:一是起步早,1998年建成的長城風電場是國家首批建設的風電場之一;二是條件好,擁有全省最為豐富、最為優質的風能資源;三是速度快,張北縣風電并網總容量已經超過120萬千瓦,居河北首位;四是規模大,2010年,風電裝機容量以及并網規模在全省率先突破百萬千瓦,成為河北第一個百萬千瓦風電基地。
“目前,張北風電發展已由進口國外風機變為使用國產風機,單機價格由原來的1200萬左右每臺降到了現在的800萬左右。風機每小時發電量也由750千瓦上升到了1500千瓦。在張北縣,有關企業已經成功建設了8個風力發電廠,樹起了1360多臺風機。早在2008年,張北縣已經沒有地方安裝新風機了。”王學斌說。
國家級貧困縣的“經濟引擎”
“昔日長城博物館,今朝風能大世界”。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黎到張北調研時,曾如此給張北定位。近年,該縣極培育壯大新型能源產業,已經形成了集風電開發、太陽能利用、設備制造、運營維護、運輸安裝、科研示范、科普教育、人才培訓、風電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完善的新能源產業鏈條。
張北風電觀景塔是當地展示風電產業的景觀平臺。在這個3層樓的塔上,詳細地描繪了世界風電、中國風電、河北風電以及張北風電發展的全過程。游客還可以直達樓頂,遠眺蒼茫大地,感受風電的威力與魅力。
王學斌說,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張北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現在建設風機所需要的塔筒、機艙和葉片等,都可以在張北找到,不出張北縣就可以組裝成一個完整的風機。而這些企業的產品,都銷往了張家口和內蒙古等地區。
“只有這樣,才能將風電產業產生的效益留在張北。企業、游客來了,吃喝住行都要在張北,張北的經濟也就得到了發展。”王學斌說。
農閑時光,張北縣單晶河鄉小水泉村的村民張占寶會到一個風電企業打工,“每年可以掙8000多塊錢。”說起收入,張占寶笑得燦爛。(完)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