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安排60億元支持推廣1.6升及以下排量節能汽車,但業內人士認為,此次補貼力度不及2009年每年100億元的補貼力度,縮水較多;且購車、用車環境已經不及2009年,更可視為一種鼓勵信號,提振消費信心的作用大于實際的補貼力度。
從理論上講,今年車市增長低迷,而1.6升以下車型表現尤其較差,因此60億節能車補貼,應該是能夠促進節能車消費和車市增長的一項針對性很強的政策,尤其有利于改善微型轎車嚴重負增長的車市結構性危機。但在高額的技術升級投入面前,國內大多數汽車企業卻興奮不起來。
工信部從去年10月1日開始,將納入補貼范圍的節能汽車門檻提高,百公里平均油耗指標從6.9升降低到6.3升,并于2011年10月19日公布了僅有49個車型的第七批節能汽車推廣目錄。這就意味著,如果百公里平均油耗不能做到低于6.3升,那么就意味著購買該企業產品的消費者將拿不到政府3000元/輛的補貼。
對于國內大多數汽車企業來說,技術升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自主品牌技術升級壓力更大,現在做一臺好發動機的投入差不多占整車投入的三分之一,且要二三年之后才能上市。從第七批節能汽車目錄的車型比例上便可明顯看出,共49個車型中,合資企業31個車型占比超過六成,而自主品牌共入圍18個車型,僅占37%。
較為嚴格的油耗標準對于合資企業同樣是一道“緊箍咒”,近期排量在1.6升以下車型節能車審核明顯更加嚴格。去年11月1.6升以下排量的新車申報中符合新標準的車型占總量的58%,12月突破到73%,但從今年1月開始的申報達標比例明顯下降,2月僅有34%的車型達到新的補貼標準,3月更是低到23%。慘淡的車市對汽車企業盈利能力是較大考驗,利潤下滑對于技術研發的投入比例自然會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目前仍然享受政府節能補貼的汽車產品,在低迷的車市環境中,也未必一片坦途,1-4月1升以下車型實現15%負增長,未出現好轉跡象。更何況目前車市終端價格戰愈演愈烈,動輒幾千甚至上萬元的降價比比皆是,數千元的官方補貼在實際拉動銷量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即便政府沒有補貼,汽車廠商也會給消費者讓利,決定銷量的還是產品的口碑以及品牌知名度。
業內人士認為,長期看來汽車行業存在購置稅、消費稅偏高問題,呼吁針對小排量節能汽車進一步實施減稅政策,消費結構引導的效果才能更為明顯,對促進消費拉動經濟的意義更大。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