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廣東省節能宣傳月啟動儀式暨第二屆國際(廣東)節能展上周末在廣州拉開帷幕。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今年的這場節能大秀顯得有點特別,重頭戲是“工業和通信業合同能源管理論壇”,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和廣東省相關部門均委派大員參加,參與主辦的部門達12個之多。
合同能源管理何以能夠成為如此受到器重的議題?在節能減排國策中到底占據何等重要地位?串起節能產業鏈。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一份長達100張幻燈片的報告部分解答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戴彥德指出,自2010年4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這一里程碑式的文件出臺,合同能源管理就開始成為節能產業乃至節能減排國策中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和措施。節能服務公司與用戶簽訂能源管理合同,為用戶提供節能診斷、融資、改造等服務,并以節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資和獲得合理利潤,可以大大降低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資金和技術風險,充分調動用能單位節能改造的積極性,是行之有效的節能措施。
戴彥德分析,企業不能簡單地將合同能源管理作為一個單一的管理或技術措施來看待,應該意識到,合同能源管理是一個集成平臺,將節能產業相關利益方結合在一起,把整個節能產業鏈緊密聯系在一起,把節能減排所有要素集中在一起,為節能減排國策提供了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促第五大能源崛起
戴彥德甚至認為,從宏觀上看,節能可以被認為是石油、煤炭、天然氣以及可再生能源之后的第五大能源。而合同能源管理正是促使第五大能源在能源結構中比例越來越大的催化劑。
戴彥德介紹,“十一五”期間,節能投資總量已經接近9000億元,拉動相關投資接近50000億元。“十二五”期間,這個數字突破萬億是可以預期的。
但戴彥德同時強調,合同能源管理的潛力到目前還遠遠沒有挖掘出來,原因在于財稅扶持政策少、融資困難以及規模偏小、發展不規范等突出問題,難以適應節能產業迅猛發展的需要。跨國巨頭搶占高地
出席論壇的施耐德公司高級經理劉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公司已經把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在內的綜合節能服務作為一個新的增長點來重點培育,并且業務發展的確超過其傳統的電氣、制造類別。
劉燕介紹,施耐德將用三步戰略搶占節能高地。第一步是比較傳統的被動能效服務,主要針對節能減排壓力很大的鋼鐵、水泥、化工、建筑等行業,培育專業團隊和業務范式;第二步是推行數字化能效管理,建立能源可視化體系;第三步是推行主動能效服務,提供深度能效審計和能效診斷,提供運營服務。
記者在展場還看到,大量跨國巨頭開始把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代表的現代節能服務業作為主要業務來培育,例如國際認證巨頭通標公司(SGS)等。年均復合增長率達92.55%天壕節能率先在國內余熱發電領域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連鎖投資運營余熱發電項目的綜合節能服務商之一,隨其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不斷成功所帶來的示范效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逐漸被市場所認可,公司的市場領先地位也逐步確立。截至去年初,公司已投入運營的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達7個,在建、擬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達18個,具有突出的市場領先優勢。2009年、2010年及2011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938.05萬元、9001.96萬元和18307.26萬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92.55%。
獨家新聞天壕節能科技:“合同能源管理第一股”記者在該論壇上還了解到,一周內,將出現首家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打業務的國內首家上市公司———天壕節能科技股份公司。該公司已于6月6日獲得證監會批文,目前正在進行三地推介。公司定于6月18日進行申購,這家擁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和“環保節能概念”的企業也將成為滬深股市“合同能源管理第一股”。
側記合同能源管理:糾結于市場,博弈于政府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就此話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在中國,沒有好辦的事,也沒有辦不成的事。”
這句話放在討論合同能源管理的語境中,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
首先,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市場行為,所以不能簡單地利用市場供需原則來操作,這是合同能源管理“不好辦”的外部原因;其次,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經濟核算問題和政策問題,而是一個集中了多種要素的綜合工程,這是合同能源管理“不好辦”的內在原因;最后,由于中央政府在主導整個節能減排國策,所以,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這是合同能源管理最終必能開花結果的決定因素。
戴彥德也拿“合同能源管理第一股”天壕節能來說事兒。一家民營企業,能夠突破重重困難,在競爭激烈的上市征途上殺出一條血路,必然經歷了無數從“不好辦”到“辦成”的磨礪。
以廣東為例,每節約一噸標煤,國家補貼240元,省里再配套160元。還有地市補貼及其它技改、環保項目經費以及等同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稅收減免,看起來是非常誘人的。
但要把這些利益兌現,兌現以后項目公司與業主如何分賬,這里面牽扯的市場資源和政府資源絕對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講清楚的。
記者了解到,大型能源機構如電力、石化、核電已經開始啟動節能戰略。其做法是收購在節能服務、合同能源管理方面有獨特技術或手段的小型技術管理型企業,為國家強制減排政策實施做鋪墊。
對小型技術管理型企業而言,能夠搭上央企巨輪,無論是糾結于市場,還是博弈于政府,都將更加順當。
這也許就是有中國特色的節能減排國策吧。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