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提及“低碳”,人們往往更多地想到工業、城市,甚至已細化到生活方式,但涉及農業、農村和占據我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卻少之又少。
在全球盛行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國家對低碳農業的忽視讓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曄很是擔憂。
長期從事資源環境政策研究與管理工作的齊曄,還擔任著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等多項職務。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前,齊曄正忙于準備兩個重要會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Rio+20)和第六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
《低碳農業與中國綠色經濟轉型》是齊曄即將在生物產業大會上演講的主題報告,他也想通過這份報告傳達這樣一種觀念:“農業的低碳發展是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國家應該重新定位農業的戰略地位,積極地推動農業向低碳化、生態化、精細化和科技化的方向轉型。”
低碳經濟應鎖定農業近年來,“低碳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規劃中的新鮮詞匯。
據了解,“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03年英國發布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的能源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書中首次提出要把國家建成一個低碳經濟體。
此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各國政府、學術界甚至企業界的迅速響應,我國也不例外。
據齊曄回憶,2007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曾在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峰會上,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之后,又在2009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進一步強調“中國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確定在5省8市正式開展低碳產業建設的試點工作。
正是在這種“熱點風向標”的指引下,“低碳技術”、“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工業”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可令人不解的是,“低碳農業”卻很少被提及。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認識上的偏差。”齊曄覺得,對比工業、制造業、建筑業等高能耗產業,農業最有潛力成為推動低碳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產業。
低碳農業潛力巨大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經估計,低碳農業模式可以抵消80%因農業產生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不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1%的石油能源,不施化肥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
“事實上,農業確實是非常典型的低碳部門。按照全國單位GDP能耗指標顯示,農業的碳排放及能耗最低。”齊曄說。“十一五”期間,農業是我國唯一實現了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總量下降的產業。
盡管農業部門直接的化石能消耗及其碳排放量較低,但是,與化石能源相關的間接消耗和隱含碳排放數量卻不可小覷。
數據顯示:2009年,由于化肥、農藥、農膜生產及農業機械折舊導致的隱含碳排放量達325 MtCO2,是能源消耗CO2 直接排放量的2.3倍,比2000年增加了28%。
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布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中也顯示,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包括土壤施用石灰和氮肥的CO2 排放、水稻種植的CH4 排放、有機耕作土壤中的CO2 和N2O 排放、糞便管理系統中的CH4 和N2O 排放、生物質燃燒的CO2排放等多種途徑。
正因為如此,齊曄覺得,國家要確定農業對低碳經濟的重要作用,在碳排放空前高度約束的情況下,農業必須要向著低碳、高效和優質并進的方向發展。
發展還需轉變觀念齊曄認為,低碳農業是綠色經濟轉型當中的核心部門,而要想成功轉型,國家首先要提高對農業戰略意義的認識。
而在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加快的今天,國家對農業的保護只有一條,“堅守18億畝耕地這一不可逾越的紅線,決不能因為城市化、工業化而使耕地大量減少”。
可在齊曄看來,問題的關鍵并非如何守住這18億畝耕地,而是國家對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是否有個明確的認識。
“大多人認為農業的功能僅僅是提供糧食,而實際上,農業的價值遠不止如此,正因為這種簡單化的認識,才使得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上有所偏頗。”齊曄說。
現如今,大規模的城市化、工業化已經讓農業本身受到了傷害,也使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的自然生態系統基礎受到了影響,而現代化農業也造就了農村過多的剩余勞動力。
所以,轉變認識對于發展低碳農業至關重要,而在轉變認識的基礎上,齊曄建議國家還需要制定中國農業發展的具體戰略規劃。
從部門層面來講,通過農業的低碳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資料的使用效率,提升農產品質量,以此作為解決農業發展困境的重要契機;從國家層面來講,應將農業定位于推動國家低碳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其重要性應該與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當。
齊曄認為,通過國家的政策扶持,才能推動農業發展成為可再生能源和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的重要產業,成為國家低碳發展中的重要支撐。
長期從事資源環境政策研究與管理工作的齊曄,還擔任著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理事等多項職務。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前,齊曄正忙于準備兩個重要會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Rio+20)和第六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
《低碳農業與中國綠色經濟轉型》是齊曄即將在生物產業大會上演講的主題報告,他也想通過這份報告傳達這樣一種觀念:“農業的低碳發展是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國家應該重新定位農業的戰略地位,積極地推動農業向低碳化、生態化、精細化和科技化的方向轉型。”
低碳經濟應鎖定農業近年來,“低碳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規劃中的新鮮詞匯。
據了解,“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03年英國發布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的能源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書中首次提出要把國家建成一個低碳經濟體。
此概念一經提出,便得到各國政府、學術界甚至企業界的迅速響應,我國也不例外。
據齊曄回憶,2007年9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曾在亞太經合組織第15次領導人峰會上,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之后,又在2009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進一步強調“中國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確定在5省8市正式開展低碳產業建設的試點工作。
正是在這種“熱點風向標”的指引下,“低碳技術”、“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工業”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可令人不解的是,“低碳農業”卻很少被提及。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認識上的偏差。”齊曄覺得,對比工業、制造業、建筑業等高能耗產業,農業最有潛力成為推動低碳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產業。
低碳農業潛力巨大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經估計,低碳農業模式可以抵消80%因農業產生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不生產工業化肥每年可為世界節省1%的石油能源,不施化肥還能降低30%的農業排放。
“事實上,農業確實是非常典型的低碳部門。按照全國單位GDP能耗指標顯示,農業的碳排放及能耗最低。”齊曄說。“十一五”期間,農業是我國唯一實現了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總量下降的產業。
盡管農業部門直接的化石能消耗及其碳排放量較低,但是,與化石能源相關的間接消耗和隱含碳排放數量卻不可小覷。
數據顯示:2009年,由于化肥、農藥、農膜生產及農業機械折舊導致的隱含碳排放量達325 MtCO2,是能源消耗CO2 直接排放量的2.3倍,比2000年增加了28%。
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布的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中也顯示,農業溫室氣體的排放包括土壤施用石灰和氮肥的CO2 排放、水稻種植的CH4 排放、有機耕作土壤中的CO2 和N2O 排放、糞便管理系統中的CH4 和N2O 排放、生物質燃燒的CO2排放等多種途徑。
正因為如此,齊曄覺得,國家要確定農業對低碳經濟的重要作用,在碳排放空前高度約束的情況下,農業必須要向著低碳、高效和優質并進的方向發展。
發展還需轉變觀念齊曄認為,低碳農業是綠色經濟轉型當中的核心部門,而要想成功轉型,國家首先要提高對農業戰略意義的認識。
而在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加快的今天,國家對農業的保護只有一條,“堅守18億畝耕地這一不可逾越的紅線,決不能因為城市化、工業化而使耕地大量減少”。
可在齊曄看來,問題的關鍵并非如何守住這18億畝耕地,而是國家對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是否有個明確的認識。
“大多人認為農業的功能僅僅是提供糧食,而實際上,農業的價值遠不止如此,正因為這種簡單化的認識,才使得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選擇上有所偏頗。”齊曄說。
現如今,大規模的城市化、工業化已經讓農業本身受到了傷害,也使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的自然生態系統基礎受到了影響,而現代化農業也造就了農村過多的剩余勞動力。
所以,轉變認識對于發展低碳農業至關重要,而在轉變認識的基礎上,齊曄建議國家還需要制定中國農業發展的具體戰略規劃。
從部門層面來講,通過農業的低碳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資料的使用效率,提升農產品質量,以此作為解決農業發展困境的重要契機;從國家層面來講,應將農業定位于推動國家低碳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其重要性應該與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相當。
齊曄認為,通過國家的政策扶持,才能推動農業發展成為可再生能源和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的重要產業,成為國家低碳發展中的重要支撐。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