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北京首次發布一項全國性的信息通信技術行業對綠色ICT認知調研,結果顯示,業界對綠色ICT認知較高。
如今,綠色信息通信技術(ICT)日漸成為一個時尚的名詞。不久前,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受阿爾卡特朗訊之托,在北京首次發布的一項全國性的信息通信技術行業對綠色ICT認知的調研。結果顯示,業界對綠色ICT有較高的認知,而如何運用技術來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尚亟待加強。那么,綠色ICT對節能減排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行動才能發揮其效力呢?
企業投入認知尚存差異
早在2004年,八國集團在沖繩發表的《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中認為:“信息通信技術是21世紀社會發展的最強有力動力之一,并將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綠色ICT,一方面指ICT行業自身的綠色化,包括綠色通信、綠色制造、綠色物流、節能網絡設備、IP化等;另一方面,指ICT產品與技術應用及傳統行業結合,促進傳統行業的綠色化,其中包括智能電網、智能建筑、智能物流、手機報、OA、ERP、視頻會議等。
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主任趙曙光副教授指出,該調查由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以及杭州近500家企業、100多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高等教育機構的1072位該行業人員參與。調查旨在揭示國家經濟實力與其可持續技術實力之間的關系。在調查中,中國信息通信行業的多數人員認為,發展綠色信息通信技術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根據“十二五”規劃,中國將力爭在2015年前實現17%的碳減排目標。調研結果顯示,39%的ICT企業也制定了碳減排的5年目標,幅度從1%到20%不等,但在進一步執行可持續戰略時往往面臨著阻力、行動遲緩。對于實現綠色變革需要投入的資金、人力及時間成本的認識存在誤區。
對節能減排有杠桿作用
阿爾卡特朗訊執行副總裁兼亞太區總裁辛睿杰說,2009年11月的《福布斯》雜志稱,到2020年,ICT可使全球碳排放下降15%。隨著信息通信產業逐步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高速增長點,綠色ICT將能夠幫助有效緩解部分環境問題,包括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節能減排以及保持生物多樣性等。
據初步估計,ICT產業的碳排放總量,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2%,但將ICT技術應用于其他傳統工業,可為工業節能做出98%的貢獻。綠色ICT還可應用到對傳統工業生產模式上的綠色提升和有效監控管理,城市的污染排放以及能源利用相關的各個環節。據專家測算,ICT運用到其他行業所帶來的節能量是其自身行業能源消耗的5倍。
歐盟委員會曾提出,對創新性能效ICT解決方案的研究與應用將使歐洲整體經濟實現低碳排放。比如,能源生產與輸送領域消耗了1/3的所有一次能源,如果利用ICT可使發電效率提高40%,輸電效率提高10%,不僅讓電網管理更高效,而且能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整合。
有關研究發現,如果中國工業電機系統的效率提高10%,就可以減少2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優化電機和工業自動化,將帶來9.7億噸的二氧化碳減排。由此可見,ICT為各行各業制定能源效率管理的標準化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最后可以實現低碳經濟的轉化。顯然,信息通信技術在其他行業的應用,在節能減排方面具有顯著的杠桿作用。
亟待納入綠色標準
“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作為重要的約束性指標。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全面推動我國環境保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提高節能降耗和低碳環保意識等相關政策,為綠色ICT的誕生提供了積極的滋生土壤。
國網信息通信公司黨組書記、副總經理劉建明教授曾指出,ICT的貢獻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信息技術的應用和通信技術的應用,這兩個方面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的改變,也促進了企業的降耗、工業自動化能力的提高等。因為ICT的貢獻力,企業成本更加降低,效益更加擴大化?,F在電力、石油、石化、鐵路等行業都在研究ICT的應用、ICT的融合,ICT對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推動,將會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起著重大作用。
中國通信企業協會通信網絡運維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范貴福表示,綠色ICT的發展之路雖然漫長,但還是可以看到希望,這次全國性對綠色ICT認知的調研報告就是非常好的開端。為了讓其更好的發展,首先建議政府要在政策、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第二,為了實現綠色ICT的發展,建議行業與政府采取措施:提升對綠色ICT的概念、作用及意義的認識;與信息技術從業人員及企業領導者進行更為深入的溝通,幫助其了解除降低IT成本之外綠色ICT所擁有的廣泛應用前景;加強政府對信息技術發展的干預力度,積極推進相關政策制定與監督實施。
范貴福強調,除了信息通信技術行業自身自覺行動之外,建議政府、行業協會一起努力制定行業標準,特別是建立一個有效的標準來衡量減排計劃的成功與否,同時也需要像阿爾卡特朗訊這樣的企業參與。相信這個標準很快會在不久的將來出臺。那時,綠色ICT將成為節能減排的利器。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