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內地,干旱一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從南水北調到海水淡化,中國各級部門極盡各種辦法解決水資源的短缺。如今,空中調水又成為一個新的思路。
按照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的說法,中國的空中蘊含著“七個三峽”,通過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開發利用這些云水資源,將會有力的緩解干旱。不過,從全球范圍來看,不少開展過人工降水的國家,都出于操作的復雜和成本高昂的考慮,陸續將這項工作擱置。甚至在有些地方,由于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人工影響天氣只被認為是一門“準科學”。那么,播云造雨,究竟是科學還是所謂的與天賭博?又是什么促使著中國各地對此不斷熱情高漲?今天,讓我們繼續問答國家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鄭國光曾笑稱,在中國,各地的氣象局長都是三炮司令,因為他們掌管著飛機、大炮和火箭彈。而利用這些“武器”向大氣中播撒催化劑,對局部天氣施加影響,起到防雹或增雨作用,正是人工影響天氣的主要手段。
黑龍王下個雨 清風細雨救萬民
記者:這里面裝的就是?
鄭國光:它上去以后就播撒那個碘化銀。
記者:碘化銀在里面?
鄭國光:現在準確度安全性好多了。過去不行,過去土火箭不行。
記者:您是“三炮司令嘛”,這其中是一個?
鄭國光:7000多門呢,我四萬七千的民兵在操作。
記者:但是您要調動這些民兵的時候,是您直接可以調動了,還是需要跟(其它單位協調)?
鄭國光:還是各個省,它一個就是和空管部門要聯系,你要給時間,你把飛機打了怎么辦呢?就是和空管部門,就是在這個區域里面,五分鐘十分鐘,你只能在這個時間里面打,其他時間不允許打,還有那個高炮,高射炮是打飛機的,但是從軍隊退役下來,就變成人工增雨用了。
記者:您是“三炮司令”,今年“三炮司令”出動的多不多?我們做了人工的影響天氣的程度頻密嗎?
鄭國光:今年在這個,特別是云南、四川南部,也是遇上了連續三年的旱情。像東北,還有內蒙也出現了草原的火險,火災。那這些要滅火,也是通過開展人工增雨,還有些冰雹的災害,他們都開展一些人工防雹的一些作業,減少冰雹的一些災害。所以全國現在有七千多門的火箭發射架,還有六千七百多門的高炮,每年大概用的炮彈,火箭彈,大概有一百萬發左右。我們全國各地還租用著和購買了大概五十幾架的飛機,從事飛機人工增雨的作業。
目前,中國人工影響天氣的作業規模位居全球首位。曾有以色列的地球科學專家表示,“中國播云作業的次數遠多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在他看來,以干旱和滴灌農業聞名的以色列對降水的需求應遠大于中國,而中國人工影響天氣次數之頻繁“幾乎不可想象”。
記者:以色列的科學家覺得說,人工影響天氣,中國做的范圍之大、之廣實在是不可思議。您怎么看海外的這些科學家的擔憂?
鄭國光:任何一項工作,它必須有一個需求,無論從這個以色列專家也好,國外的專家也好,但是他不能回避一個問題,就是老百姓需要。你比如說老百姓看到的,就說這個冰雹來了,我打炮,沒有雹下來,沒有受災,所以他就很相信這項,老百姓相信,老百姓需要。
北京奧運會,我們搞了人工消雨,俄羅斯的專家,應該說在世界上也是,過去認為是很先進的,他們也參與到我們這個團隊。他認為在中國這種環境下,就是政府支持百姓歡迎,而且各部門配合。
美國的人工影響天氣完全是商業化,它有若干個人工影響天氣的公司,比如說水電牧場,一些農場主,他是給錢給這個公司,由公司來幫著你搞人工增雨作業。咱們是政府出錢,組織農民來開展這項工作,來滿足農民的需求。
對一個中國農民來說,減少了自然災害,保住一年的收成,比什么都實在。這個需要作為出發點,直接導致了中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規模世界第一的事實。然而,也許老百姓不知道的是,這個頗具科學氣息的技術,還未真正得到科學實驗的有效論證。科學家認為,關于人工影響天氣最大的問題,是播云作業有效性的不確定。也就是說,怎么把人工影響的程度,跟自然界自己降雨的部分分辨出來,目前人類還無從得知。
鄭國光:它是一種發展中的科學。我是就是從事這項工作的,我的碩士、博士、乃至于博士后的研究,也是研究人工影響天氣的。所以我認為,從它的理論基礎和實驗室,它是有這樣的科學依據,比如說有雷達,雷達可以探測,我們這個雷達作業,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的覆蓋面已經達到了90%,所以它科學性提高了,判斷這個云雨的條件,這個能力有。可是到實際大自然,千變萬化,就是怎么把這些理論的實驗室的東西,用到千變萬化的大自然里面,這就有很多的一些問題。我就講一個雷雨云,十公里乘十公里,它的能量相當于450萬桶的石油的能量,要把那么多的水汽抬升到幾公里上面,釋放起來,相當于兩顆長崎廣島原子彈那么高的能量,就是那么小的一塊云,你靠人工的辦法去影響它是不可能的。人工影響天氣只是說,用有限的力量引導這個云向人們希望的方向去發展,所以能力是有限。
2012年5月,鄭國光在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大會上指出,未來五年內,要使人工增雨的效率再提高3%到5%,充分開發空中云水資源,利用好空中“七個三峽”。不過也有人擔憂,既然播云作業的結果存在不確定性,大規模推廣應用人工增雨,會不會成為一場賭博?
記者:我們現在算一筆帳好了,現在一年咱們交在人工影響天氣的預算,到底大概是多少,每一次做這樣的人工增雨,它的成本是多大?劃不劃算?
鄭國光:我只講一個例子,如果一場冰雹來了,你把這些莊稼打掉了,那可能一個鄉,它的直接損失一個億兩個億還會常見的,但目前我們全國人工影響天氣的投入,各級政府的投入,一年大概多少呢?也就是十個億到十二個億,中央財政是去年是1.5個億支持,就是支持地方。就是效益是多少,但是我們還有些,這些人力勞力沒有算,所以農民有些自發的,或者地方政府給上適當的補貼。所以我們估算了一下,人工增雨呢成本效益比大概一比二十五到一比四十五不等。
氣候資源爭奪戰
隨著中國境內傳統水資源的日漸緊缺,云水資源開發已然升級為各地之間爭云奪水的搶奪戰。早在2004年,河南就上演過一次著名的云水爭奪事件。那是一個七月天,天上飄來了一片攜帶豐富水汽的云塊,地上卻樹起了近千門的高射炮,久旱無雨的五個市爭相把炮彈打上天空,試圖化云為水降在自家的土地上。事后,云系下游的地市紛紛指責上游“截流”了雨水,引起紛爭。從那時起,人工增雨的地方本位和無序競爭,就成為了一個引發關注的問題。
目前在中國內地,人工影響天氣的花費主要是以地方投入為主,這也就導致了“各地自管頭頂天”的狀況。不過鄭國光說,這樣的爭云奪水并沒有科學依據。
鄭國光:人工影響天氣,包括人工蒸雨,它是提高它水汽變雨的一些效率,真正的水汽轉化成雨的比例很小,就比如說流過中國的水汽,87%都流走了,過路水汽,真正留下來的13%。所以經常有人懷疑說,你人工蒸雨了,是不是把這個地方蒸雨了,那個地方雨就少了。其實這種是對整個人工蒸雨原理了解的不夠,實際上它這個只能是有限區域、有限能力,不會改變這個,整個自然雨的分布。
在鄭國光看來,云水資源開發與其各自為政,不如通力協作。在2012年5月的全國人工影響天氣大會后,各省區市就提出通過跨區域合作,解決區域內的人工增雨資源分配的模式。
鄭國光:大氣是沒有國界、沒有省界、沒有縣界,那是哪個地方條件好,哪個地方就可以組織作業,大家受益。
記者:就是說其實不會因為上游的云增雨了,導致下游的雨就少了,是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但是跨區域的這種合作協作來人工影響天氣是非常關鍵的?
鄭國光:是。云是在流動的,不能說我這個地方要下雨,我就在這個頭頂上云進行打炮作業,那是不太現實。你打出來以后,它還有一定的時間,它就移到下游去了,真正受益的是下游了。所以現在就是說,怎么樣進行跨區作業,把握好時機,那最大限度提高作業。像全國在過去五年里面,平均每年大概增加500億方左右,這個雨量。但是這潛力有多少呢?按目前的手段,2800億方的潛力。
云水資源的紛爭還未了,氣候資源誰屬又成為話題。前不久,黑龍江省出臺法規規定,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歸國家所有。消息一出,引起網絡論戰。業界人士關心的是,這一個法規的出臺,是否意味著一些地區要收緊新能源開發的審批?還有網民調侃,今后是否吹風、曬太陽也侵犯國有資產呢?
記者:那前不久,我們黑龍江還出臺了規定風能、太陽能是歸國家所有,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對此您是怎么看?
鄭國光:你說空氣要收費嗎?不可能的,實際上它的含義是,你對氣侯資源的探測,要統一管理,減少一些重復建設,讓資源得到共享。還有一個,說實話,其實里面很多的國家安全問題。比如說,我們在2001年,2002年就發現,西方某個國家在我們國家建了若干個風力站,他們都建了一些觀測塔,發現他們這個觀測點就繞著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在建。我想像西方大國,他也不會讓我們去到他們一些基地去、周邊去建觀測站去。這不是涉及到國家安全問題么?他是說,對氣候資源的探測要統一管理,和氣候資源統一管理是兩件事。我說是一吵到后來我們想,遇上這種事,你越解釋,越讓大家糊涂。其實倒不如說,我們在實踐當中讓大家看,是不是說你氣候資源就是要收費,其實沒有。
記者:未來的黑龍江這個法律,會不會在全國鋪開呢?
鄭國光:因為每個省,人民代表大會都有自己立法的權利。這就是看看各個省,實際的需要,對不對?也可以相互借鑒,但是要根據自己本省的實際需要。
記者:但氣象部門是持著正面態度的?
鄭國光:因為他現在立的法,和國家的法律沒有抵觸,我覺得我還是持這個支持態度。
應對核事故
鄭國光:這個中心呢,是世界氣象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叫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全球有八個這樣的中心,這八個中心是說,如果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有核電站,防止核電站核事故做的。你看,八個的分布就這。
記者:北京、東京、日本也有一個,墨爾本。
鄭國光:墨爾本,蒙特利爾,華盛頓。
設立于國家氣象局的“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是全球8個可承擔環境緊急響應職能的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之一。當大氣的環境可能或者是已經受到核輻射、火山爆發或者是有害氣體擴散等污染時,它們就擔負起污染監測和預報等職責。
2011年3月,里氏9.0級地震導致了日本福島縣兩座核電站的反應堆發生故障,其中第一核電站中的一座反應堆震后發生了異常,導致核蒸汽泄漏。事故發生之后,設立于中國國家氣象局的區域環境緊急響應中心立即投入運作。當天的19點,包括了北京在內的亞洲三大中心聯合制作的報告,報送給國際原子能機構,成為了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后,對日本以外地區影響的最權威分析。
鄭國光:在這個事故兩個半小時以內,我們就給中央就報告。就說未來核島事故它的擴散路線是往哪個方向擴散,就說,首先一個主要結論,三天內對我國沒有影響。這就是把社會穩定了,然后我們就講,他未來往哪個方向擴散。
鄭國光告訴我,國家氣象局的這一個緊急響應中心,不僅在福島的核事故和朝鮮核試驗后大顯身手,還對監測非核化學污染物的擴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鄭國光:我說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04年還是05年,這個重慶開建化工廠,那氯氣泄露事件,當時我們就為了知道當時大氣條件,我們重慶市氣象局,不敢到現場去,不允許到我們現場去。后來我們就在周邊弄個紅旗,測它的風向,估算它的風速是多少,然后利用這個北京核應急緊急響應中心的系統,業務系統進行預測,就是它往哪個方向發展,而且不同高度,它濃度值要像什么樣的。原來重慶市說周圍五公里的人都要撤走,當時可能要撤到大概25萬人左右,后來根據我們的預測,預報,只撤了5萬人。就是有些地方不需要,也都要撤離,沒有什么太嚴重的影響。
目前中國在氣象防災減災上的成就,也引起了世界氣象組織的注意。2009年的第三次世界氣象大會,提出了建立全球氣候服務框架的理念,旨在通過加強全球合作,幫助各國減少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風險。在這一個框架的建設過程中,中國經驗被屢次提及。
記者:中國氣象局是在組織建設中國氣侯的服務框架,其實這個是您剛剛提到的,在國際氣象組織的統籌之下,我們要進行這樣的一個規劃?
鄭國光:是這樣的,全球氣侯服務的框架,變成出了兩個選項,其中一個選項就是中國的氣侯服務體系,作為一個第一選項,因為中國在實踐當中已經做出來了,而且我們好多部門,比如說氣象部門和農業部門、環保部門、林業部門,好多,好多包括發改委,都建立了這個氣侯信息的服務的渠道。比如說我們做一些產量預報,做一個和糧食局這塊合作,我們和農業部門和農業氣侯服務怎么樣,進行氣侯的預測,氣侯的評估,氣侯風險的評估,服務于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所以上個月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來,專門在這又調研了一下,所以我想這個,我們呢就說能夠把一些氣侯的信息,能夠更多的用于百姓,用于經濟建設,我們也愿意,世界各國共享中國在氣侯服務方面的經驗和成果,同時這是在世界氣象資委會上我還宣布,我們不但中國的經驗共享,我們還幫助世界氣象組織,來實施這個全球氣侯服務框架。我說宣布,我說,我們中國政府又支持這個,給他那個叫trust found,我們貢獻10萬個瑞郎,雖然錢不多,但是我們表示我們愿意來推動氣侯服務于全人類,這個反響很好。
記者:謝謝局長接受我們的采訪。
鄭國光:好,謝謝。
鄭國光:關心的百姓的冷暖和安康是氣象人和鳳凰人共同的心愿和追求。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