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收購A123,已經在業內引發了廣泛的爭論。通過收購來獲取汽車動力電池核心技術,其實早已是許多汽車企業躍躍欲試的想法。而美國新能源產業的疲憊不振,也為這種觀點的付諸實施提供了機遇。不過,已經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萬向并不能從此次交易中獲得多少實際的好處。而從更廣泛的層面來說,中國并不應當成為美國新能源產業所要求的避風港。
人民幣的“救贖”
2001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成立的A123系統公司是美國一家專業開發和生產鋰離子電池和能量存儲系統的公司,在新能源領域日新月異的今天,其曾經甚至被看做是美國新能源企業的旗幟。
然而,由于受一次大規模的有缺陷電池組召回的影響,A123陷入了財務困境,該公司宣布其第一季度虧損1.25億美元,第二季度虧損8290萬美元,并預計今年剩余時間將持續虧損。此外該公司還警告稱,如果不能獲得更多融資,可能無法維持運營。
因為,萬向的合作,可謂提供了人民幣的“救贖”。根據戰略投資協議,萬向集團將對A123最多注資4.5億美元,這對一度處于破產邊緣的A123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萬向公司美國總裁倪頻表示對這筆投資的潛力感到樂觀,“萬向希望能成為美國和中國市場上綠色能源產品的有力競爭者。”A123公司也表示,與萬向集團的交易將幫助其維持運營,并擴大其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A123并非首個覬覦中國市場公司。早在2010年4月,致力于開發電動汽車充(換)電相關技術及服務體系并投資電動汽車發展所需基礎設施的Better Place就與奇瑞簽訂合作協議,標志其正式踏足中國市場。2011年4月,Better Place又宣布與南方電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廣州建立一個電池換電站及體驗中心。
由于美歐市場的萎縮,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必將在企業和政府投資選擇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有不少分析人士樂觀認為,中國對于新能源領域的重視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全球能源市場,并使中國有能力以無可比擬的價格向世界其他地區出售新能源。[page]
思忖中國政策利好
對于美國企業來說,進入中國市場的最大誘惑,是政府堅定的扶持政策。
新奧能源相關負責人認為,我國把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等產業作為新型戰略性產業和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加以鼓勵和支持,“十二五”規劃也把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重要舉措,對企業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我國對海外原油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因此政府一直鼓勵企業投資電動汽車及相關基礎設施。預計在未來幾年內,我國還會出臺其他一些措施,比如采取更嚴厲的汽車百公里油耗標準等來鼓勵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已出臺了包括補貼在內的幾項激勵措施,來促進電動汽車和油電混合動力汽車產業的發展。據悉,類似措施還將繼續跟進,其中包括要求地方省市減免電動汽車車主停車費、充電費和過路費等。此外我國去年底出臺新規,其中改變了對部分公務員的購車要求,鼓勵其購買電動汽車和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難成雙贏買賣
不過,這種看似恰當的合作空間,卻很難能夠最終成為雙贏的買賣。因為美國企業需要人民幣的救贖,但并一定不愿意付出應有的代價。
以萬向與A123的合作為例。共和黨眾議員克里夫·斯特恩斯已經聲稱要確保美國聯邦政府不會通過向外資控股公司提供百萬美元的政府撥款和貸款這一渠道,從而成為盜竊本國國家機密的元兇。而A123自身也幾乎承認最大的需求,只是萬向的錢。
“盡管萬向收購了我們80%股權,但是我們公司的總體決策是獨立的,從萬向占A123股東比例就知道了,”A123中國區市場總監潘志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強調,“我們不會淪為萬向的子公司。A123永遠是美國的A123,就算股權大多受控于萬向,其在美國注冊的美資企業性質是不會改變的。”
對于外界盛傳的“A123技術將流向中國”一說,潘志強認為,A123在動力電池的先進技術及專利永遠是屬于A123的,且受美國法律保護。即便未來萬向要求A123將品牌、技術、專利、生產線等轉嫁給萬向,那首先得在美國退市,但是A123是納斯達克上市企業,退市并非易事。另外,在美國,高端產業的技術、專利輸出需得到國家、州相關的重重法律、法案通過才行,難度很大。
“其實A123融資計劃在兩三年前就已開始,萬向只是數十家受邀企業之一,選擇萬向主要是其出價能力及其中國政府的公關能力,有利于A123產品未來在中國動力電池市場推廣。”潘志強坦言,對于A123而言,和萬向合作,不過是增加了新的投資者而已,更多地是體現在資本層面。換句話說,其實A123根本就是看重萬向的錢。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