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中海油加速進軍煤層氣 勘探費五年近百億

2012-08-28 08:15:32 財經   作者: 楊悅 李毅  

中海油加速進軍煤層氣

新協議加強了中海油在中聯煤的話語權,有助于中海油的煤層氣開發戰略落地

時隔近兩年,中海油在煤層氣開發上再出大手筆,僅勘探費用,五年內即達近百億元。

根據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 下稱中海油)8月6日的公告,其全資子公司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與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聯煤)就煤層氣的勘探、開發、產量、銷售等達成一份為期30年的協議,開發位于山西、陜西、河南等九省、總面積約為1.09萬平方公里的區塊,這些區塊約占中聯煤現有區塊面積的一半。

根據協議,中海油將擔任作業者,產出通過產品分成合同方式由雙方分享。雙方還將成立聯合管理委員會,由八名代表構成,各自派出四名代表。聯合管理委員會主席由中聯煤指定,副主席由中海油指定。協議規定,如果雙方代表未能達成一致,中海油的建議應獲聯合管理委員會采納。

按照協議,30年的協議期分為勘探期、開發期和生產期。中海油與中聯煤在開發期間的成本承擔比例分別為70%和30%。其中勘探期為期五年,中海油將投入99.33億元。

在生產期,收益的80%將首先用于償還中海油的勘探投入,以及與中聯煤在各合作區塊的投資成本,剩余20%收益和成本補償后結余的收益,將按照7∶3的比例分配給中海油和中聯煤。

“中聯煤實際上已被納入中海油囊中。”看完上述協議后,資深石油專家張抗表示。

2010年12月,中海油以12億元從中煤集團手中購得中聯煤50%股份,從而接棒中石油成為中聯煤兩大股東之一。但此后近兩年,中聯煤依然鮮有作為,直至簽署本次協議。

現實的非常規油氣品種

進軍陸地是中海油的夙愿,由于陸上常規油氣項目已被兩大巨頭瓜分殆盡,中海油只能另辟蹊徑,大力發展非常規油氣。

但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就擁有煤層氣區塊的中石油和中石化,中海油仍是不折不扣的后來者。深知開發緊迫性的中海油頻頻出手,且不乏大動作。

數年間,中海油憑借豐富的海外合作經驗,在全球斬獲多處非常規油氣資源。7月底宣布收購加拿大油氣公司尼克森,即是看重后者的頁巖氣和油砂項目。與煤層氣相比,頁巖氣和油砂剛剛起步,技術難度大,投資也大。

中石油煤層氣公司總地質師李景明告訴記者,一口單井產量為10萬立方米的頁巖氣井,投資至少在5000萬元,而同樣產量的煤層氣井投資只需30萬元。因此,中海油需要以煤層氣作為突破口,“打造成新的增長點”,在中海油回復給記者的郵件中如此表達。

煤層氣俗稱瓦斯,主要成分為甲烷,主要吸附、溶解或以游離狀態附著在煤層中,熱值和天然氣相當,是優質的清潔能源。中國的煤層氣資源量約36.81萬億立方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海油入股中聯煤是“上岸”的明智之舉,后者作為迄今中國唯一的國家煤層氣專業公司,將成為中海油在陸上非常規領域的資源整合平臺。

與中石油分家后,中聯煤手中還握有25個煤層氣區塊,面積達2萬平方公里,探明儲量約為500億立方米左右。中海油由此可以占據非常規天然氣領域的一席之地。

中海油給《財經》記者的回復郵件,亦表明了上述態度,“煤層氣是開發清潔能源和進入中國陸上業務的極好機會。”去年開始,中海油已在沁水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東緣,開展煤層氣勘探開發項目。根據其規劃,預計到2015年,中海油將形成40億立方米的年產量。

進軍煤層氣對中海油實現“二次跨越”目標也舉足輕重。中海油董事長王宜林不久前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中稱,到2020年中海油將基本建成國際一流能源公司,提出非常規油氣和常規氣“齊頭并進”,強調要加快發展煤層氣產業。

作為中海油產量的主要產區,渤海油田漏油事故的影響仍未消退。在8月21日的中海油中期業績會上,中海油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李凡榮表示,蓬萊油田復產時間尚未確定。

受漏油事故影響,2011年中海油的油氣產量同比僅增長0.7%,大大低于往年增速,實現331.8百萬桶油當量,略高于原定目標的下限。

“增儲上產”是油氣公司的重中之重,而中海油渤海油田的主產區陷入停產,對其“增儲上產”目標有不小的影響。“近海油田已經開發得差不多了,深海勘探尚待起步,非常規油氣中,頁巖氣、油砂開發成本高,技術門檻高,收購海外資產也面臨很大的政治風險,開發煤層氣對于中海油更具可行性。”一位能源分析人士這樣告訴《財經》記者,盡管中海油投入近百億元用于煤層氣勘探,但該投資僅占中海油去年全部勘探成本的7%。

此外,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及節能減排壓力,未來對天然氣需求加大,加之進口LNG、進口天然氣價的進入,國內天然氣價格勢必抬高,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開發前景看好。

除了“上岸”和增加“資源量”的商業考量,開發煤層氣也是響應政府號召之舉。中國政府出臺的“十二五”煤層氣規劃提出到2015年年產量達到300億立方米,“這遠遠超出了市場預期”,李景明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石油人士告訴《財經》記者,8月中旬,能源局召集三大石油公司開會,向各公司分派指標,力保完成“十二五”規劃產量目標。該目標中,中聯煤將承擔35億立方米任務。

中海油掌控中聯煤

中聯煤作為唯一的國家級煤層氣專業公司,為何始終沒能獨立發展壯大,以致被迫依靠外援?在張抗看來,中聯煤建立、發展、掙扎的過程,正是一部中國煤層氣的發展史。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完成煤層氣產業化革命,中國在1994年成立了煤層氣信息項目組,開始吸收引進美國技術。

1996年,經國務院批準,煤炭部、地質部和石油部三部門聯合籌資1億元組建中聯煤,煤層氣對外合作專營權為中聯煤獨有。

為防止一家獨大,上述三部委各享有三分之一股權,但由于三方在發展目標上并不完全一致,導致互相掣肘,內耗嚴重,均分股權在后來成為阻礙中聯煤發展的絆腳石。

中石油原資源局局長查全衡稱,均分股權的機制不少見,但普遍存在決策權難以集中的問題,“結局往往是三個和尚沒水吃”。

掣肘之下,各大股東對中聯煤的“雞肋”感逐漸增強,加之煤層氣前期投資大,效益短期難以實現。1999年,地質部首先將持有股份等額無償劃轉給中煤集團和中石油,此后中煤集團和中石油雙方各持一半股份,分歧依舊存在。

中煤集團一位高層向《財經》記者表示,中煤集團沒有風險勘探資金,所以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如中石油,煤層氣在當時尚屬勘探初期,自然不愿涉險投入巨資,由此中石油和中煤集團也摩擦不斷。

2002年,中聯煤累計投入煤層氣勘探資金7.3億元,其中外方投入5.8億元,中聯煤自營項目投入僅1.5億元。

張抗介紹,2009年,中石油帶著一半的區塊和開發隊伍退出中聯煤,國資委同意將中石油所持股權轉讓給中煤集團。“中聯煤由此幾乎剩下了一個空架子,日子很難過。”張抗回憶說。

中聯煤發展受阻,除了公司股權制衡掣肘外,還與早期政策扶持力度有限與投資不足有關。廣發證券(11.04,-1.23,-10.02%)7月26日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11月,中國累計投入地面煤層氣勘探的資金僅為4億-5億元,每年撥給中聯煤的地質勘查費累計約2億元。

與此同時,有了區塊和團隊的中石油自起爐灶,于2008年成立中石油煤層氣公司,對中聯煤形成強大競爭壓力——盡管中聯煤在2009年的勘探投入累計已達48億元,但中石油煤層氣公司僅2009年當年投入即達30億元。

數據顯示,2009年,中聯煤的煤層氣產量為1.43億立方米,2010年產量2.5億立方米,增長率85.9%,是當年產量增長最快的能源企業。2011年,中聯煤產量達到3.56億立方米,增長率接近70%。但多位業內人士向《財經》記者指出,產量基數過低是中聯煤年增長率高的重要原因。

中石油后,煤層氣公司因為投資充裕,并握有從中聯煤分得的優質資源和人才技術,崛起迅速,很快就超越了中聯煤。

廣發證券報告指出,2010年,中石油的煤層氣日產量已達到84萬立方米,總產量占到全國煤層氣產量的19.6%,而中聯煤的日產氣量為38萬立方米,總產量僅占全國產量的8.9%。

另外,中石油在探明儲量和可采儲量方面,都將中聯煤遠遠甩在后面。截至2010年,中石油探明儲量的區域為1905.78平方公里,中聯煤為402.18平方公里,可采儲量分布區為990.11平方公里,中聯煤為218.38平方公里。

并非一勞永逸

2010年底中海油入股中聯煤后,沿襲了以往的合作模式,中海油與中煤集團平分中聯煤股份,中聯煤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仍由兩家公司分別派任,董事長、總經理、公司法定代表人定期輪換。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中聯煤近兩年仍然作為不大。

8月6日公布的新協議能否讓中海油避免重蹈中石油覆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這顯然不是一份讓中海油一勞永逸的協議。

“相互扯皮的局面還會重現。”查全衡說。中聯煤一位中層人士也對雙方合作前景不樂觀。

中石油煤層氣公司總地質師李景明告訴記者,中海油在最初入股中聯煤時對此頗有顧慮,中煤集團不愿出讓股份,而中海油迫切需要“上岸”,彼時任中海油董事長的傅成玉便提出作業者由中海油承擔,“中海油的話語權無形中被提高了”,他說,中聯煤的許多其他區塊也都由中海油出任作業者。

中海油除了寄望開發煤層氣增加“資源量”,還希望借助中聯煤是國家唯一專業煤層氣公司的優勢,加強行業質量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訂,中海油在注資中聯煤前,已開始積累煤層氣技術和人才,并積極參與推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等科技項目,“沁南煤層氣開發利用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被發改委授予“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

然而,發展藍圖雖然誘人,中海油涉足煤層氣的前景,仍受氣價和管輸能力這兩個關鍵變量的制約。

根據2007年頒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見》,煤層氣出廠價格不受政府控制,可由供需雙方自主協商決定價格,此外開采企業還能享受中央政府0.2元/立方米的財政補貼,但天然氣價格卻是煤層氣價格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李景明告訴記者,協商的煤層氣價格大多是由省級門站價格倒推而來。在常規天然氣供不應求時,煤層氣有可能以高于天然氣的價格出售。

管輸方面,中石油幾乎壟斷了相關管網,且以煤層氣目前的產量規模,幾無新建空間。因此,留給中海油的路只有兩條,一是借中石油的管網輸氣,二是就地液化壓縮,通過車輛運輸。

煤炭科學院重慶分院院長胡千庭認為,管輸一般要求氣體濃度達93%以上,這是中國天然氣管網的入網標準。且如果煤層氣濃度不夠,管輸反而不劃算。而相比每立方米氣近2元/公里的長輸管網(跨省或長度超過50公里以上)成本,就地液化、壓縮的成本每立方米僅1元錢左右。

也有專家稱,目前中海油談盈利目標為時尚早,“畢竟目前國內的煤層氣還處于投入階段。”李景明對《財經》記者表示,“各家公司都還忙于摸清家底,交儲量。”

中海油內部也有人對此舉動存在疑慮。中海油一位資深專家對《財經》記者表示:“這個錢投進去不見得有足夠回報。”他認為,中海油此舉旨在獲取“資源量”,對煤層氣行業開發中的固有矛盾和難題,諸如礦權、氣權重疊,采煤、采氣兩權分立,以及輸氣管網問題,中海油并沒有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只是為了拿‘量’,沒有看的很遠”。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