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河南風電產業“躍進”遇阻

2012-09-06 11:20:16 大河報   作者: 李傳金  

“風電產業大勢不好,我們也不會好。”9月4日,名都風電負責人都百六告訴記者。

大勢不好受影響的決不僅僅是名都風電。事實上,河南整個風電產業在世界經濟危機之下,都處于寒冬之中,風電項目大都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風電零部件生產商處于產能嚴重過剩狀態之中。

風電產業正在痛苦地“去泡沫化”。不過,兩年前風電投資熱潮下各路資本“跑馬圈地”的景象仿佛仍然晃動在人們眼前。

反思風電“大躍進”,并非僅是河南風電投資資本的事情,還是整體產業界應該思考的問題。風電產業之外,同樣處于新能源之中的太陽能產業遭遇相似的問題,這不得不讓人們深思,在新興戰略產業的投資與規劃中,我們的產業投資如何避免同質化問題?

金風科技跌跌不休

1 寒冬之下的生存 

跌勢仍然看不到頭,悲觀的情緒持續在河南風電界彌漫。

作為河南風力發電機組風輪葉片生產商河南名都風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名都風電)是一家較早進入風電市場的民營企業,其自主研發的產品曾經獲得了市場的認可,頗具市場競爭力。可是,“(風電產業)大形勢這么不好,不僅我們,整個產業都受到很大影響。”名都風電負責人都百六告訴記者,語氣里充滿著無奈。

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軸研科技)與名都風電的市場感受很相似。軸研科技是河南為數不多的能夠生產風電軸承的生產商。不過,市場表現同樣不樂觀。軸研科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風電軸承并不是我們的主導產品,影響不太大。”不過,其重大軸承營銷部人員則不以為然:“市場影響還是挺大的。”

除了葉片與軸承之外,河南風電產業鏈上的制造商還有許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電控系統、南陽防爆集團股份有公司(以下簡稱南陽防爆)的發電機等產品,當然還有整機生產商許繼集團。

“沒有不受影響的,特別是整機生產商受到的打擊更大。”一位業內人士直言。

記者采訪許繼集團未果。不過,作為國內第一大整機生產商、又是一家上市公司的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科技,股票代碼002202)的上半年財報給出了整機生產商的經營狀況,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財報顯示,金風科技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4.51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207萬元,同比下降83%,基本每股收益0.01元。這一業績下滑是在去年大幅下滑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延續下滑趨勢的。2011年,金風科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88億元,與2010年同比減少27.20%;經營性業務利潤為1.66億元,較2010年減少22.28億元。

“現在的問題是,從趨勢看,風電產業延續了兩年來的跌勢,理應到了行業谷底了,可是在產業過剩與海外市場雙重打擊之下,讓人至少眼下看不到希望。”上述人士不無悲觀地表示。

名都風電的都百六表示:“看形勢吧,沒有訂單了,就停下來。”

走一步,看一步,在風電產業跌勢中,踉蹌地跟著大勢走,成為風電制造商們無助的選擇。

2 “休假式”停工 

處于風電產業上游的風電零部件生產商受困,處于下游的風電項目開發商也正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

9月3日,一家風電項目開發商河南區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他們在前年就考察了河南風電市場,并做了項目規劃,可是“到現在一直沒有動工”。

就是正在實施的風電項目也“已經停工多時了”。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員工都放假了,老總也休假了”。

記者聯系北京天源科創風電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天源科創)負責人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據了解,天源科創的大股東系金風科技,其布局河南有年,只是項目也一直處于停工狀態。

記者調查所知,進入河南開發風電產業的央企包括大唐集團、中電投公司,還有國內最大的風電生產商金風科技以及河南當地民企等等。業內人士介紹,兩三年前,各路資本搶食河南風電資源的景象,可謂是“刀光劍影”。

據了解,大唐集團風電項目位于三門峽市境內,2008年8月,實現了并網發電。是河南第一個風力發電產業化項目。2009年2月,中電投南陽方城風電項目開始并網發電。正要實施、開始實施的項目,還有商城黃柏山、新縣大別山、雞公山、平橋4個風電建設項目。

現在各路資本“偃旗息鼓”了,并非是“跑馬圈地”間隙的休息,而是正在為當初的投資沖動痛苦地糾結著。

產能過剩正成為懸在各種資本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事實上,早在2009年,國家就將風電設備制造列為九大產能過剩行業之一。那一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13.8吉瓦,風電機組整機制造企業超過80家,同比增長124%。然而,政府的預警并沒有引起資本方的重視。 

三年過去了,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已經攀升至30吉瓦-35吉瓦之間,是2009年13.8吉瓦的兩倍多。事實上,根據國家能源局所核準的項目預計,2012年約新增裝機16.62吉瓦。按照這一市場需求預測,國內風電市場過剩50%以上。

金風科技的個案最有說服力。來自金風科技的財報顯示,公司目前的產能達到6吉瓦以上,但是2011年風力發電機銷量只有3.1吉瓦。中金公司分析師甚至預計,今年實際交付量只有2.7吉瓦。

這就意味著金風科技的產能利用率只有一半。

3 創新戰略聯盟的暢想 

理應說,處于內陸地區的河南,風電資源并不充沛,可供開發的風電場僅有8處(權威部門數據),規劃裝機容量約100萬千瓦,這一規模與風電大省區相較,有著較大的距離,但是,這并不能阻擋河南大力發展風電的決心。

從客觀上說,這與風電作為可再生清潔能源中,是新能源領域技術發展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的發電方式之一。同時,政府一直鼓勵推動風力發電上馬。數據顯示,雙重因素之下,各路資本紛紛涉足風電。數據顯示,2003年年末,國內風電裝機容量只有56.7萬千瓦。截至2008年,累計裝機容量1324萬千瓦。短短5年間,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增加了22.3倍,成為新能源領域內吸引投資最大的產業。中國風力發電規模到了2010年,已躍升到全球這一位。

這其中,地處華北平原的河南,在風能資源并不突出的條件下,也不愿落下一個“缺席者”角色。

為強化風電產業追趕者的角色,2009年5月,由許繼集團牽頭,以鄭州機械研究所、南陽防爆、河南瑞發水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軸研科技、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鄭州大方橋梁機械有限公司、鄭州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制動器股份有限公司、名都風電10家企業為主體,組成一個產學研相結合的戰略和利益共同體,成立了河南風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成立這一創新戰略聯盟前因是,“我們調查發現,我省在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之間,長期以來單邊合作較多,戰略層面合作較少,雖然也推動了企業的創新和發展,但缺乏集群效應。”彼時,河南省科技廳人士表示。

那么,成立風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目的是通過提升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在風電這個新興產業上形成合力,搶占行業制高點。當時,人們樂觀地估計,加盟企業將在3年內形成300億-500億元的產業規模,并帶動上下游產業產值1000億元以上。

然而,三年過去了。9月4日,記者再次采訪當時的一家加盟單位,其工作人員竟表示:“我就沒有聽說有這一事,我幫不了你。”拒絕就風電話題接受記者采訪。

“事實上,成立了就成立了,就沒有實質地運作,隨著風電形勢不好,大家還是各找各地生存辦法。”采訪中,一位加盟單位負責人對聯盟一事也是依靠回憶才想起這一事情,顯然,當初,他們對聯盟成立就不抱希望。

在談起政府如何拯救河南風電產業時,“(政府)沒有什么幫助。”名都風電的都百六表示,“還要看市場的臉色。” 

4 選擇好“坐標”

顯然,在行業打擊之下,當初成立風電創新戰略聯盟的各大企業心勁已經不足,風電創新戰略聯盟也未能發揮其提升河南風電技術裝備水平,提升河南風電實力的目標,有心無力的局面,讓河南涉足風電的企業倍感尷尬。

“不僅一個技術聯盟的成立,就是產業發展機會上,政府都應該看清自己的產業優勢在哪里,找到自身合適的位置,避免一窩蜂。”9月3日,河南省科學院一位不具名專家表示。

這位專家的觀點是有代表性的。從風電產業來看,河南并不具備產業優勢,這無論從風力資源儲備,還是制造技術裝備上,都無法占到優勢地位。較有代表性的是在風電軸承制造領域,河南占據著全國30%-40%的市場份額,但是,真正風電高端技術裝備,還是依靠進口。

“政府還應該加強產業發展的預見性,適時加以引導。”上述專家表示。2009年,在全國風電發展的“大躍進”時期,河南成立了風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一技術平臺的成立本身是好事情,并沒有錯。但是,在當時過熱的產業背景之下成立,其實,就是戰略判斷上出了“問題”,因為大家發展的熱情很高,技術研發投入也不少,但是,看看全國的風電產業形勢,就知道進一步集中資源投入到風電產業中去,其中的“風險也就越來越大”。

“區域產業布局應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風電產業本身就不是河南的優勢產業,雖然是國家鼓勵,政策提倡,也離不開區域地方政府的適時引導,提醒投資者。從技術角度看,風電是一種間歇性電源,且國內陸地風能資源又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而用電負荷中心在東部,這就對電網儲存、傳輸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形之下,西北部電網結構相對薄弱,技術改造短期內難以與新能源發電需求相匹配,從而引致西部地區風能發電機組大量閑置的現象。

當然,這與資本的本性有關。看到新的產業機會,各路產業資本就一窩蜂地搶食,這正是資本本身過度追逐利潤的劣根性體現,不過,也不能否認與政府的政策性補貼引導弊端有關,“讓逐利者鉆到了政策的空當”。

但是,風電產業處于低谷之中的警醒,仍然值得地方政府與各路資本深思。在產業發展上,走依靠自身資源優勢,選擇好自身的“坐標”,規劃好自己的發展戰略,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要遠比靠產業機會走投機之路,產業發展更健康更持久。上述專家建言。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