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以生態文明的形態升華和復興中華文明

2012-10-23 09:13:04 中國企業報   作者: 張文臺   

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是五年前提出并開始推進實施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也要求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提速”。把生態文明排在“四大文明建設”中,從而使之成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戰略問題之一,有助于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方面理解生態文明的精神實質和重大意義。

近幾年,許多投入上千萬元用于技術改造的企業,已經實現了率先轉型,有效降低了產品能耗,不僅對環境保護起到積極作用,更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了經濟的良性發展。

生態文明理論的智慧之花

社會需要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全面和諧。2004年9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完整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概念。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說必須著眼于“自然—人—社會”這個巨系統的協調。沒有穩定、平衡、和平的生態環境,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就不能生存和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從內涵上理解,主要有兩層相輔相成的含義:一是指全社會都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建立人與環境良性互動的關系;二是指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這里所指向的目標正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要義的生態文明狀態。

生態文明理論體系要求在新文明觀指導下,通過對人類發展方式的揚棄,建立一個生態化、智能化、低能耗的全人類共享的新文明,并使中國不僅發生著與傳統粗放型工業模式大不相同的生產方式、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變革,還自覺地對涉及生態的倫理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為方式進行自我反省和調整。

生態文明建設的革命性轉折

生態文明建設開啟了人類文明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報告,要求“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報告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的論述,初步概括了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著力入手的八個方面,即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主要污染物、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文明觀念。這八大方面實際上也構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評價體系。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

增長方式集約高效。要全面推行內涵擴大再生產和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消費模式科學合理。要提高全民族的節約意識,在全社會倡導節儉、文明、適度、合理的消費理念,倡導綠色消費等現代消費方式,提高消費質量和效益。

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要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生產活動,并形成較大規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要從戰略高度努力開發環境友好型的可再生能源,并使其在保障能源供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良動力。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要積極降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在主要污染物排放狀況方面實現有約束力的國家指標等。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要大力提升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和土壤環境質量等,努力使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生存環境更美好。

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樹立。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全社會參與意識,把節能減排變成全民自覺行動,推動全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這八個方面是標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效的重要實踐特征,表明建設生態文明具有豐富、深刻的內涵,不僅局限于控制污染和恢復生態,還涉及觀念轉變、產業轉型、體制轉軌等。生態文明具有時代高度,是人類社會發展一次偉大的革命性轉折。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持續崛起的王牌

正在崛起的中國如果繼續沿襲西方式工業文明之路,無論是出于對人類文明進化的考慮,還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既無法實現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更無法實現和平崛起。中國必須走出一條避免人類文明災難的低能耗、適于人類共享的新文明模式。中國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就是要求在新文明觀指導下,通過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創新,創建一種人類與自然、消費與生產、物質與精神、國家與國家、政治與文化之間和諧相生的新關系,并在這種新關系中建立一個生態化、智能化、低能耗的全人類共享的新文明。

從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角度看,在一個仍然存在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世界上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內發展,我們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還有待加強。而生態化、智能化、低能耗的全人類共享的生態文明的建設將大大有助于推動我們民族的文化上升到全人類的文化,更容易贏得其他民族在觀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親近、行動上的支持。中國生態文明理論體系,是中華民族構建和諧世界、獲得更多文化認同的王牌。

中國生態文明理論體系的特征是:實踐性。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是生態產業,生態產業強調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中心,以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能量轉化與生物生長的規律為依據,形成合理有序的產業結構: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信息業—生態服務業。(2)可持續性。生態文明的發展觀,不只是經濟量的增長,還包括經濟結構的優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會的全面進步。(3)時代性。統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論,是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運用和創造性發展。在當代中國,始終面臨著人口、資源、能源等方面的嚴峻形勢和壓力,經濟建設的環境代價和成本代價很大。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