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有指標意義的《2012—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中國的競爭力排名較2011年下降3位至第29位。雖然排名依然大幅領先于其他金磚國家,但中國近些年來一直走強的國家競爭力有趨于放緩之勢。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競爭越來越注重產業創新與金融資本全球資源配置力的今天,中國如何把握未來競爭趨勢,深耕產業革命與技術進步,打造出能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的產業體系,已成為企業和政府共同思考的問題。
“建設美麗中國”,是剛剛閉幕的十八大上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一個愿景,也設立了一個目標。而習近平總書記在過去的多次講話中也不厭其煩地強調促進經濟的轉型發展,推進創新驅動。在全球性的剛性碳約束環境下,“低碳競爭力”勢必成為未來中國城市競爭力、產品競爭力和產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
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驅動下的低碳發展,并借以培育“低碳競爭力”,似乎可以成為推動甚至重構中國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其中需要的不僅是持續的技術創新,更需要能重塑當前能源結構,轉變能源利用方式的基礎創新。
再次被期待的基礎創新
130年前,從愛迪生在J.P.摩根位于華爾街的辦公室按動亮燈的開關始,電力就與人類結下不解之緣,以至于現代人已無法想象沒有電力的生活,電力產業發展為現代文明之基礎,而蒸汽發電也帶動了煤炭產業的大發展。
126年前,從“汽車之父”卡爾·本茨拿到史上第一項“汽車制造專利權”,并隨后創立奔馳公司始,汽車成為“改變世界的機器”、“推動社會進步的車輪”,隨后的發動機改良將石油產業推上了歷史的前臺。
歷史學家們將在技術和組織領域里創造了新的產業、改造了現有產業、甚至是重塑了社會結構的這類基本變革稱為“基礎創新”。
電、汽車、飛機、計算機以及互聯網,都屬于這類基礎創新。它們不是一個個單純的新技術的運用,而是一系列創新發明、應用、流通網絡、商業模式與個人、組織的思維轉變聯系在一起,改變了商業、技術和人才的匹配方式。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經歷了化石能源“大躍進”之后,全球變暖、工業污染已成為最受關注的全球性問題。許多國家和企業意識到這些問題,并已經對現實的危機做出了反應。德國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經濟結構的調整,推進新型工業化;法國各級政府都與有關大學建立了科研協作機制,致力于環境問題的解決;中國的“十二五”規劃明確了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更是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
管理大師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了下一波基礎創新的浪潮,而率先推進基礎創新的國家和企業將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得先機。”在思考節能減排及可持續發展等能源問題時,整個工業社會都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即不再以單純地減少某種能源或材料的使用,而應考慮創造出一種更富裕、也更具有持續性的生產生活方式。這無疑需要來自能源產業的“基礎創新”,通過創新建立一種像自然一樣自我循環的“工業生態”系統,帶動整個工業社會走出“獲取-生產-消耗”的舊模式,才能真正解決溫室氣體排放及化石能源枯竭所帶來的危機。
顯然,已經有先覺的企業嗅到這一巨大機遇:杜邦開始將原料來源從石油的提取物變為以生物的給料為基礎;而在國內, 以新奧集團“泛能網”技術為代表的中國清潔能源企業,正在向世界闡釋解決能源困局的“中國智慧”。
新奧集團提出的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就是在滿足了資源、技術與市場多重需求的情況下,實現了多產業合作的有效協同,并通過貫穿能源生產、轉化、儲運、分銷和應用五個環節所形成的系統的清潔能源產品鏈,為大型工業企業、公共建筑等,提供能源項目咨詢、設計、融資、建造與運營的一體化服務,最大限度提高能源應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
基礎創新在路上
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能源企業都在努力進行下一輪的基礎創新,尋找重塑能源產業、占得競爭先機的新機會。
《國家競爭力》的作者維爾特將國家競爭力分解為五個指標,經濟總量、經濟效率、經濟結構、發展潛力以及創新能力。直白來講,這五個指標應當分別是更多、更快、更好、更省以及更可持續的能力。改革開放以來的前三十年,我們將更多、更快發展放到了首要地位,但正如“生態思想家”愛德華·艾比所言“為增長而增長是癌細胞增長之道”。中國的政府已經明確意識到這一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中國將側重后三種能力的提升,以尋求更加健康可持續的國家競爭力增長模式,能源產業創新尤為重要。
中國政府正在推廣旨在緩和能源需求增長和減少污染的政策。政府計劃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整個基礎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至15%。這既是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也是為創建新型的中國工業體系所做的基礎性工作。建立在低碳技術基礎之上的新產業將更具有競爭力,這或將使中國成為一個綠色能源的領導者。
要破除資源和環境魔咒,政府與企業必須相互協作,共同推動中國的“能源革命”。受益于政策環境的不斷改善,企業在城市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如在中國與德國政府合作建設的青島中德生態園中,諸如新奧、西門子等眾多優秀企業參與到前期規劃中。其中新奧以煤基低碳能源轉化技術與泛能網技術所構建的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正在為包括中德生態園在內的多個工業及城市生態園區項目提供一攬子能源規劃。
中德生態園控制性能源詳細規劃由新奧集團編制,它是利用泛能網技術將能源、資源和信息耦合在一起,實現區域內的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經初步測算,與常規供能方式相比,系統節能率達40.6%,CO2減排率達57%,SO2減排率達80.2%,NOx減排率達63.7%,粉塵減排率達75.2%,中德生態園的萬元GDP能耗已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
中國能源發展的“十二五”規劃中將推進能源高效清潔轉化作為主要任務,對中國能源產業的清潔低碳轉型具有重大導向作用。而通過中國清潔能源企業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大膽探索,以及中外之間的不斷合作,“基礎創新”之路將會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越走越寬。種種的探索和創新可能將成為向低碳時代邁進的“基礎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以新奧為代表的中國清潔能源企業所展示的遠不止企業的創新技術和理念,也構成了評價國家競爭力指標中更好、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a
(壓題照片:新奧太陽能源自主投資、建設并順利實現德國3.2MW馬斯特豪森電站)
作者系對外經貿大學企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