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路追捧到普遍虧損,兩年間,國內新能源產業可謂經歷了冰火兩重天。2012年以來,新能源企業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如何令產業走出困境成為業內人士普遍思考的問題。人才無疑是產業的原動力,怎樣培養專業人才,新能源人才路在何方?
員工遭遇“被停工放假”
今冬,北京遭遇近幾年以來最寒冷的冬天,新能源行業則在這個最冷的冬季,感受到了徹骨的寒意。張南(化名)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四年,一紙“放假”通知單,讓他在這個行業的冬天打了一個大大的寒顫。
張南是風電設備制造龍頭企業華銳風電研發部的員工。2012年11月26日晚,剛回到家的張南接到了公司人力資源部的通知,被告知公司要退掉租用的幾層辦公樓,取消他們的工位,讓他們周二來辦公室收拾個人物品,要“帶薪休假”。
其實,早在2012年11月25日下午,在華銳公司總部就貼出了一份《關于部分崗位員工停工放假的通知》,上面列出了包括張南在內的21名被停工員工名單,其中20名為男性。通知中說,放假時間截至公司恢復正常生產。
“放假時間的不確定并不是我最鬧心的,最鬧心的是工資待遇。”張南說,根據通知,放假員工在30天內正常領取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工資,30天后,公司按照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80%支付基本生活費,公司在員工停工期間為員工繳納基本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放假期間,公司不再向員工發放基本生活費之外的任何獎金、津貼、補貼和其他福利款項。而2012年北京最低工資標準為1260元,因此北京總部遭“休假”的員工可能每月只能拿到1008元。“這在北京根本無法生存。”
張南既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最后一批停工放假的員工。
據媒體報道,2012年11月15日,華銳風電開始了第一輪停工放假,涉及員工351名。12月10日,該名單上升至469人。到12月18日,又新增64人到“停工放假”名單中。
華銳風電總部位于北京海淀區的中關村文化大廈19層。2013年1月4日,《亮報》記者來到華銳風電總部,試圖從之前熟識的一名華銳職能部門負責人那里獲得更詳細的情況。
但是,華銳風電前臺卻告知記者,公司最近已經更新了員工內部通訊錄,最新的通訊錄中并沒有記者要找的人。隨后,記者撥打了對方手機,他告訴記者,半年前他已經從華銳風電離職,華銳風電放假涉及的員工多在研發部門,行政、品牌建設之類的職能部門員工并沒有被波及。據他分析,這主要是因為研發部門員工工資比較高,以及職能部門本身人員較少,再減員無法維持正常運轉。
一切似乎早就有跡象。
據財報顯示,2011年第四季度,華銳風電凈虧損1.25億元,主營風電機組設備2011年凈利潤增長率為-72.84%。而2012年前三季度,華銳風電營業收入僅為36.34億元,虧損2.55億元,業績同比下滑了128%,這也是華銳風電4年來首次出現虧損。
虧損導致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2012年5月中旬,華銳風電與新招聘進來的幾百名應屆畢業生解除三方協議。8月份,華銳風電又辭退一批在職人員。至此次“停工放假通知”,2012年,華銳風電人事變動已有3次。[page]
也有企業逆勢上揚
行業寒冬,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選擇裁員。
2012年12月31日,河北保定市刮起了4級北風,大風揚起的微塵漂浮在干冷的空氣中,帶來了冬日的絲絲寒意。在位于保定市郊的英利集團廣場上,一群群身穿藏青色工服的英利員工聚集在廠門口,為各廠區組織起來的長跑隊伍吶喊助威,盡管幾天來保定的室外溫度一直持續在零下,但員工的熱情卻有增無減,他們以這種特別的方式度過了2012年的最后一天。
在英利廠區,四處可見“迎接春天”的宣傳語,這是英利集團為舉辦第三屆供貨商大會而專門制作的廣告語。走進英利辦公樓,辦公區內的員工穿梭忙碌、正在為英利集團成立26周年的慶典而奔忙……
在光伏銷售市場上逆勢上揚,英利憑借的是價格和渠道的雙重優勢。2012年度,英利大規模招聘。據英利集團總裁特別助理梁田介紹,這一年中,英利共擴招員工4000余人,同時,所有員工工資實現了23%的漲幅。
今年1月初,英利對外宣稱,公司2012年四季度組件發貨量再創歷史新高,同時,2012年全年組件發貨量超過2.2吉瓦,同比增長40%,高于其此前公布的2.1至2.2吉瓦的指引上限,成為全球出貨量第一的光伏企業。
“和某些同行大規模裁員的做法不同,我們對員工是負責任的。”梁田表示,“早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我們就明確告知員工——不減薪、不裁員。有活干就生產,沒活干就培訓。在艱難的時刻,英利沒有拋棄一個員工。”
實際上,在光伏行業整體發展環境不佳的大氣候下,英利也受到了沖擊。“2012年三季度是光伏企業最不好過的時候,以我們自身為例,當季的出貨量僅有500兆瓦左右。”英利內部人士對記者說。“裁員是企業的無奈之舉,但在英利,考慮到企業的責任,決不把這個當做第一選擇。”
英利內部流傳著這樣一句口號——“不讓老實人吃虧。”90后員工曾浩然2012年年初從學校畢業,來到英利宣傳部工作,他將英利比喻為一座沒有圍墻的學校。在這里,工會活動豐富多彩,員工隊伍善于創新。記者了解到,在英利第一屆技術創新博覽會上,600余項科研成果80%都來自于一線員工。曾浩然還向記者介紹,新員工入職后,英利會組織多次企業內部培訓,一線工人的培訓機會會更多。
“企業怎么對員工,員工就怎么對企業。”在采訪中,梁田多次向記者闡述了這層意思。工業制造企業發展離不開熟練的產業工人,對于乍暖還寒的光伏行業來說,在新一輪博弈中,誰的一線熟練技術工人多,誰就擁有復蘇的先機。[page]
新能源產業的春天終將到來
人才需求是產業發展的外部反映。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整個行業整體產能過剩導致華銳陷入大幅度裁員、盈利困難的處境,這并非個案。
據報道,風電、光伏行業已出現規模性裁員現象,新能源研發人才面臨困境。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2012年風光不再,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風電、光伏行業虧損潮正在蔓延。截至目前,已經發布2012年業績報告的風電、光伏上市公司,幾乎全部顯示為虧損。
行業低谷的背后是市場盲目性的先天缺陷。皇明太陽能集團品牌副總監周春玲告訴記者,作為基礎性能源的光伏和風電產業,從一開始就是政府催生的市場,只要是市場,就會有盲目性。
中國光伏和太陽能產業高速發展的時期,八九成的產能依賴于國際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歐盟光伏和風電市場,絕大多數來源于政府的補貼。然而,歐盟深陷債務危機后,財政狀況急劇惡化,已經拿不出巨額資金支持新能源發展,導致歐盟市場急劇縮小。
同時,歐盟對中國的光伏產業進行“雙反”。“近七八成的市場依靠國外,這本身就是很不健康的發展模式,過度依賴國外,早晚出現目前這種情況,只是時間問題。”一位光伏產業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國際市場遭遇困難,國內市場又如何呢?
金風科技總經理王永曾向媒體表示,由于前幾年持續的產能過大,目前國內風電設備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已經非常明顯,即使2012年中國風電并網規模世界第一,其產能大概仍有30%~40%的過剩。
在記者采訪中,接觸了多位行業內人士,他們普遍認為,即使現在市場遇到了低谷,新能源產業依然是朝陽產業。新能源行業的從業者并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焦慮,只有很少人會選擇轉行。
2008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馬勝紅對中國的新能源人才做過調查,該調查認為,在未來的產業發展中,新能源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將是持續性增長。“我不認為中國的新能源人才過剩,相反,我認為這方面的人才還很不足。”日前,馬勝紅對《亮報》記者說。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助理米增強也認為,雖然目前風電等新能源產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在可預見的未來,行業對新能源人才的需求將會持續增長,對人才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作為學校,我們也會根據行業發展調整培養方式,培養出更多具備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被問到今年華北電力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時,米增強表示,就目前來看,“情況還是不錯的”。
“企業不斷在發展、在壯大,根據產能需求擴大招聘,我們也很歡迎其他企業分流出一些技術能手,我們的大門向他們敞開,希望他們在合適的時候愿意加盟。”英利負責人表示。
不管寒冷與否,張南與其他身處這個行業的人員堅信,新能源產業的冬天遲早會過去。[page]
新能源人才還有很大缺口
馬勝紅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全國風力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光伏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亮報》:中國遭遇新能源市場寒冬的原因是什么?
馬勝紅:最近幾年,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關鍵環節并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導致整個產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出現了市場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局面。
中國在發展新能源產業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缺乏技術、政策和制度等基礎性工作。前幾年,新能源產業的熱是一種虛熱,以發展比較快的風力發電為例,其發展過程并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風電是不穩定的電源,其發電量根據風速的變化波動很大,大規模風力發電的波動性更為明顯,對電網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這方面,我們國家缺少前期相關研究,德國、丹麥等國家之所以風力發電能有那么大的規模,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前期的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充分。
《亮報》:中國新能源產業是否會走出低谷?
馬勝紅:這個是肯定的。新能源是人類未來可持續利用的能源,未來人類巨大的能源需求要依靠新能源來滿足。這是一塊具有非常大發展前景的蛋糕,業內都看好這個市場。
我國目前的能源結構并不是很合理,煤炭發電占到了總發電量的七成左右。政府提出要優化能源結構,那么新能源發電必然在未來要占有更高的比例。如果未來10年,我國將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比例提高到10%,這個市場就十分巨大。
我國非常重視新能源的健康發展,預計將會出臺一系列政策來幫助行業走出困境。我想,新能源產業最快今年就會走出困境。
《亮報》:面對行業低迷,新能源人才應當如何克服困難?
馬勝紅:波動性是市場的本質,市場在某一段時間內的低迷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波及相關從業人員也是很正常的。目前,新能源行業人才遇到的困難需要整個社會尤其是企業共同努力來克服。
明智的企業的做法是在行業面臨寒冬的時候,留住骨干力量。企業應當利用這個時間,去提升自己的內涵,提高自己的研發能力。
未來,中國新能源企業產業將完善各個鏈條,包括上游的設備制造,下游的并網技術,甚至包括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的機構等各個環節,這都需要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才。因此,從業者應當利用這個機會去學習,未來還將有很多事情要做。
同時,我個人并不認為目前新能源人才過剩,恰恰相反,未來我國還需要大量的相關人才,這一塊還是有很大缺口的。未來,中國新能源產業將完善各個鏈條,包括上游的設備制造,下游的并網技術,甚至包括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的機構等各個環節,這都需要有相關知識背景的人才。因此,從業者應當利用這個機會去學習。未來,新能源從業者還將有很多事情要做。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