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室內吸煙PM2.5量堪比霧霾 專家倡議控煙立法

2013-02-18 10:08:53 法制日報

“試驗表明,目前北京的霧霾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同于2名吸煙者在35平方米的室內密閉環境所造成的PM2.5室內空氣污染。”針對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全國持續出現的大面積霧霾一事,首都醫科大學社會醫學教研室崔小波教授日前指出,在對室外大氣感到焦慮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忽視更為嚴重的室內空氣污染問題,相對室外空氣污染,吸煙或者二手煙暴露會更嚴重地導致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哮喘等多種慢性疾病。

近日,在中國政法大學應松年教授、馬懷德教授牽頭組織的“全國無煙環境立法研討會”上,來自北大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南開大學法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數十位法學專家,聯合發出倡議——國家應該盡快出臺全國統一的控煙立法,確保《憲法》所規定的“公民的健康權不容侵犯”落在實處。

室內吸煙可使PM2.5濃度快速上升

根據首都醫科大學環境衛生實驗室2008年完成的二手煙霧檢測實驗,崔小波介紹,在35平方米的室內密閉環境中,一名吸煙者點燃卷煙后,即可導致室內的PM2.5濃度從30微克/立方米發生根本性改變;當第二名吸煙者點燃卷煙時,室內的PM2.5的濃度將從第一支煙點燃后的400微克/立方米快速上升到800-1200微克/立方米。

崔小波以2012年12月11日的北京空氣質量為例,“即使北京在11日達到嚴重污染級別時,農展館、東四環等監測點也只是PM2.5指數接近900微克/立方米,而當35平方米的室內同時點燃3根煙時,PM2.5指數就已經達到2000微克/立方米。

“但是,為什么吸煙導致的危害卻不能引起重視?”致力于控煙事業已十載的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宜群教授發問。

吳宜群感概,“室外空氣質量不好時,人們可以減少外出,但如果室內空氣污染時,你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因為室內環境通風性能不好,只要有人吸煙就會導致PM2.5的濃度快速增加,來自煙草煙霧的PM2.5微小粒子能穿過肺泡進入血液。”吳宜群說。

崔小波指出,長期在家中或工作時遭遇二手煙暴露,會導致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5%—30%,所以吸煙是導致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吸煙會導致肺癌患病風險提高

“目前,我國有3.5億吸煙者,約有7.4億二手煙受害者,其中15歲以下兒童達到了1.8億,導致惡性癌癥、心腦血管病等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與病死率迅速飆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控煙辦副主任姜垣指出。

根據國家衛生部于2012年12月發布的《中國衛生事業白皮書》介紹——中國現有確診慢性病患者2.6億人,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中國總死亡的85%,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

“中國的慢性病,近年上升最快的就是肺癌,而煙草暴露會導致肺癌的患病風險提高20%—30%。”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控煙辦主任梁曉峰認為,目前的環境污染是非常突出的,但我們恰恰沒有注意到公共場所吸煙導致室內PM2.5空氣污染給人體健康帶來的危害。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的多次民意調查表明——絕大部分公眾,包括很大一部分吸煙者,都對公共場所禁止吸煙持支持態度。

亟待國家出臺控煙立法維護公眾健康權

據姜垣介紹,我國于2005年加入《煙草控制框架公約》,2006年1月9日公約正式在我國生效。

“但是,現在已經七年了,我們并沒有兌現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全面控煙的國際責任。”上海政法學院楊寅教授指出,中央層面也并未出臺有關對全民健康權提供全面保護的法律或法規。

我國《憲法》第33條第三款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人權的重要內容,公民的健康權不容侵犯,免受二手煙的危害是保障人們健康權的基本要求。”與會法學專家們認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金榮指出,“我國的控煙工作并沒有得到國際社會認可,這種狀況亟待通過制定全國性禁煙立法來扭轉國際形象。”

美國無煙草青少年運動中國項目法律顧問于秀艷介紹,近年世界各國無煙立法已成浪潮,愛爾蘭、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7個國家已按照《公約》要求立法,在室內工作場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室內公共場所實現100%無煙;我國香港也已成為全面無煙環境立法地區;有更多的國家和地區正在修訂或制定無煙法律。

姜垣說,我國是受二手煙害最嚴重的國家。目前,我國半數地級以上城市雖已制定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但絕大部分與《公約》全面禁煙要求相距甚遠,且執法效果不理想。同時,仍有許多地區(包括部分省會城市)沒有控煙立法。

“各地政府立法控煙積極性差異較大,沒有中央立法,我國短時間內實現履約控煙的要求幾乎不可能。”專家們呼吁,中央層面應盡快制定統一的控煙立法,確保全民的健康權,此舉既為必要,更是必須。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