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棄風限電超過200億度,史無前例,如果將其折算成燃煤發電,這相當于去年有6700輛滿載煤炭的火車直接開進茫茫大海。為此,我們還不得不額外承受高達2000萬噸的二氧化碳和各種由此帶來的污染物和粉塵的侵害。
棄風限電再度加碼
1月26日,中國風能協會公布,2012年我國風電限電超過200億度,比去年增加近一倍,史無前例。按現在1千克標準煤發3度電的水平,200億度電等于浪費了670萬噸煤,一輛滿載電煤的火車可裝運1000噸煤,這相當于去年有6700輛運煤的火車直接開進了茫茫大海,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則超過100億元。為保證電力供應,我們還要燃燒這些煤炭,為此不得不額外承受高達20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污染,還有各種由此帶來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和粉塵的侵害。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去年有些地區限電比例高達50%,平均值在20%-30%,蒙東地區尤為嚴重。”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2012年的棄風限電已不僅僅局限于“三北”地區,曾經無限電之憂的南方地區也加入其中。據記者了解,由于去年南方地區來水較多,“風水矛盾”(風電與水電爭發,風電為水電讓路——編者注)致使云南大理因此棄風電達10%左右。
崩潰邊緣
大規模限電的直接后果是限電地區風電無利可圖。龍源電力總工程師楊校生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即使以2011年平均限電16%來看,三北地區大多風電項目難以承受,盈利成為奢侈的小概率事件。”據記者了解,2012年,龍源電力限電量達到26億度,損失了13億元的利潤。
風電開發商的窘境致使其大范圍拖欠風電設備商貨款,整機制造廠家的數量,已經由最高的八九十家銳減到三十幾家,而有規模產能的只有十余家,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傳導至部件供應商甚至原材料生產商,有業內人士稱,風電產業鏈的鋼絲繃到最緊狀態,已經把所有風電場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中國的棄風限電由來已久,2007年即埋下伏筆,在《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實施僅一年之際就進行了關鍵修改,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收購更改為“保障性全額”收購,自此,棄風有了操作空間。隨后的2008年,我國出現了小規模棄風。2009年,風電并網比例最高的內蒙古自治區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棄風電,2010年這一趨勢在全國范圍內增強,2011年總共棄風電123億度,三北地區平均棄風比例高達16%。
電網觀念
國家發改委氣候變化司司長李俊峰曾多次被國外同行問到相同的問題:中國的風電量占比只有2%,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規模的棄風呢?對中國電力體制和電網公司運行機制缺乏了解的外國人怎么也搞不明白。風電強國德國、丹麥等,風電量占比已超越20%,然而他們并沒有出現棄風現象。
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目前,中國風電界普遍把最重要的原因歸為電網。秦海巖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電網公司的觀念需要提升。
“發展風電對電網公司沒有好處,只有麻煩。”楊校生說,在他看來,電網公司即使做過對風電有利的舉措和研究,但那些都是零星小范圍的,并沒有改變它對風電所持的固有觀念。
事實上,2007年,將《可再生能源法》中“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改為“全額保障性”收購的呼聲即來自電網公司,“這成為法律條文的的瑕疵。”楊校生告訴記者:“修改后,對關鍵詞‘保障性’沒有解釋、沒有定量,實際中也難以核查,沒有監督和難以監管,但卻有一個天然的執行者,電網公司操作。”有業內人士認為,其后果是棄風限電的經常性及隨意性。 [page]
風電界另一普遍共識是,電網公司試圖提高風電發展的成本。有業內專家告訴記者,一刀切的低電壓穿越測試、高標準的無功補償裝置、嚴格的風電并網標準等,直接致使各發電集團過百億的資金投入。
據記者了解,作為電網公司研究機構的中國電科院的工作成果逐漸不被采用,因其研究結果往往被現實證偽。專家們提供的材料顯示,中國電科院曾做過多次風電并網比例的研究,曾得出風電占最大供電負荷為3%、5%、10%的不同結果,尤為令其尷尬的是,當中國電科院剛剛論證內蒙古電網風電承受能力為8%至10%后不久,內蒙古電網的風電并網比例即大大超越這一數字。
“認識很重要,積極不積極差別很大。即使在現有電網條件下,也應該能夠接納比2%更多的風電。”楊校生為記者分析說。
電力運行模式
中國現有的計劃電量模式是阻礙風電并網的另一重要因素。內蒙古電力公司信通中心副主任侯佑華告訴記者,現有的電網調度模式是“日前調度”,即昨天下午確定今天的發電量,規定好了不許動,但風電的日前預測常常不準,從而造成今天電網的棄風和電力潮流波動。為此,華北電網每個月要罰蒙西電網800萬元。如果把調度體制改為“實時調度”,上述問題將大大減少。
此外,中國實行計劃電量模式,規定好了每個電廠發多少電,火電、水電指標沒有用完,風電就得讓路,為此蒙東地區特意推出了“風火交易”,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而電力通道建設滯后、風電發展迅猛等客觀因素,則可通過投資導向和政策調整加以改善。
前景難料
嚴重的棄風限電加之宏觀經濟低迷,除造風電成開發商利潤大幅縮水、設備制造商停產倒閉外,銀行、投資者也紛紛調低了對中國風電產業的預期。
而風電業界并未因此低迷,各大發電集團開始調整布局戰略,龍源電力做出了“上山、下海、進軍低風速”的“非限電”戰略,以躲避限電困擾;制造商更加注重研發,陸續開發出適合各種環境的大兆瓦風機;國家能源局在各地做試點,并規劃2013年風電新增并網容量要達到1800萬千瓦,力圖打破棄風魔咒。
最新的消息是,期盼了多年的“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已上報至國務院待批,不出意外將在今年出臺。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虎看來,配額制是制度層面的設計,它強制規定了電網企業、發電集團、地方政府接納可再生能源的責任。
不過,也有不少風電專家認為,如果最核心的電力體制、電網運行規則不改變,風電并網發電的前景仍然黯淡。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