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中電國際“或”公司“)董事長李小琳(”李董事長“)日前亮相全國兩會訪談節目。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及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李董事長分享了她對“兩會”的看法。
今年是李小琳連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并由婦聯界轉到了經濟界。在過去的5年里,李小琳共提交了21份提案,內容大多是關于清潔能源、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而在今年她提交的四份提案中,這些仍然是她關注的重點。
李董事長表示:“今年,我提交的第一份提案是有關深化電力改革的。我覺得,要實現小康社會和“兩個翻番”的戰略目標,構建安全、清潔、高效的電力能源體系,新一輪的電力市場化改革就應該適時啟動,從而實現電能交易向競爭服務型轉變。
第二份提案是關于《開展國家綠色智能電力系統試點的建議》。當前,國際上以新能源和用戶協同為主要特征的智能電網稱為“綠色智能電力系統”。這個系統在歐美等國已經開始興起,并且推動了電力能源生產、使用方式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深度變革,而我國已經滯后了。所以,我國極需開展國家級項目試點,積累經驗、制定標準、突破技術、形成產業。
第三份是關于建議修訂電力法的提案。現行《電力法》是1996年頒布實施的。17年來,電力工業規模、技術、生產力水平、行業組織結構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極需修訂《電力法》,以適應和推動電力工業可持續發展。
第四份提案是關于《建立國家低碳智能小城鎮試點,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我覺得,要符合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思路,就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實現“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鎮化,從而促進我國新型城鎮化高標準高起點開展。”
她續說:“作為政協委員,有義務從國家發展的高度、社會進步的角度,實事求是地進行調研論證,做好建言獻策。所以說,每一份提案都包含了對行業的觀察和思考,背后不僅有我個人的思想和建議,更凝聚了中電國際整個團隊的智慧和力量。”
近期環境保護領域出現的問題很多,生態文明的話題也是輿論關注的熱點,李小琳曾經提出,“作為能源企業,不僅要提供光明和動力,還要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藍天“,而且在多個場合都提到這個理念。李小琳認為我國電力行業在發展的同時,亦必須與環境保護平衡發展嗎,切實履行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責任和使命,播撒綠色光明,提升發展品質。而在企業實踐中,李小琳強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電力體制改革的十年間,在火電全行業陷入政策性虧損的艱難環境下,中電國際經營效益始終保持行業領先水平,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下。
十年來,公司累計上繳稅收148億元,累計關停了14臺小火電機組(計210萬千瓦),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特別是近幾年,中電國際累計投入環保改造資金21億元,實現除塵、脫硫、脫硝和污水零排放,在裝機容量大幅增長情況下,排放量持續下降。
此外,李董事長認為,隨著全球工業的發展,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推進節能減排,實現綠色增長,保護生態環境,是全社會包括能源、電力行業共同的責任。過去十年間,我國電力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成績顯著,火電機組結構不斷優化,清潔能源發電快速發展,供電煤耗和廠用電率等主要能耗指標大幅降低,二氧化硫、煙塵等排放量穩步下降。從長遠看,我國依靠化石能源的現狀不會改變,再加上更加嚴格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實施,所以我國“十二五”電力節能減排任務依然非常艱巨。要實現中國在哥本哈根大會上“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需要包括能源、電力行業在內的全社會共同努力。
要繼續推進電力行業節能減排,應該繼續實施傳統電力能源優化升級和大力發展清潔能源“雙輪驅動”。一方面要通過“上大壓小”,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升級;另一方面,要通過內部電量優化分配,節能減排技術升級,加強內部管理,降低電力企業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
1994年初,經國家經貿委和經貿部批準,電力部獨家投資在香港注冊成立了中國電力國際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電力行業在境外的融資窗口。李董事長認為,從1994年創立“中電國際”,到2004年“中國電力”香港紅籌上市;從2006年創立“中國電力新能源”,到探索新能源與智能電網的管理模式,公司的綠色發展之路已經變得越來越寬。截至2012年底,中電國際資產總額已突破千億,裝機容量突破兩千萬千瓦,分別是十年前的8倍和4倍多;資產分布也從最初的4個省到20多個省市區;資產結構也從單一火電,發展到水火相濟、新能源并舉,形成了“中國電力、中電新能源、中電檢修、國際化業務”的四大戰略平臺。
在創業的過程中,中電國際一是得益于公司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守發電主業,推進管理創新;二是得益于公司始終做到“四個把握”,即:把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主旋律,把握境內境外“兩個市場”和“產融結合”的核心優勢,把握公司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心任務,把握新能源發展的先機。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想走出去,就要逐漸加強國際國內及行業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加快自主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在加強國際間技術、資金、貿易合作的基礎上,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對於中國電力於治理結構方面或內部風險控制方面,李董事長分享了她的管理和實踐經驗:“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我們始終堅持“法人治理、企業管理、系統管控的“三位一體”、有機統一的企業管治體系。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監管規則,我們在本部和所有子公司中構建起以董事會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并且對標國際先進發電企業管理標準,搭建起系統產權架構。最終形成了“上下協調、有機統一”的管控機制。“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形勢瞬息萬變,風險無處不在。所以說,風險控制是我們關注的又一重點。
一方面主動引入外部獨立風險監督。每年,我們至少兩次主動將經營情況和財務報告,提供給獨立董事進行檢查討論,并主動委托國際知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公司經營情況進行全面審計。
另一方面加強內控體系建設。我們率先在集團內成立了專門的內控機構,建立了以《內部控制手冊》為綱要的內控體系,每年進行內控評價。此外,我們每年還要開展風險評估工作,根據風險變化提出改進建議,調整重大風險的控制措施。“
總結中電國際十多年管理和發展的實踐,可以說,“靜水深流“文化經過培育提煉、實踐融合已經日臻成熟。回顧過去的發展,公司始終踐行”靜水深流“企業文化,其“責任、誠信、智慧、價值”的核心價值觀更彰顯了中電國際的社會責任形象。“責任”體現在對股東、對企業、對員工的態度上;“誠信”體現在說與做,言行一致上;“智慧”體現在決策與執行,在善斷、果斷、決斷之中;“價值”體現在艱難與挑戰面前,那種持恒,那種堅定的信念,以及超越自我、造福他人的生產力上。千秋光明傳基業,靜水深流映輝煌。隨著中電國際的持續發展,以及廣大員工對“靜水深流”廣泛認同,“靜水深流”企業文化將為公司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李小琳同時是中電新能源董事局主席,對於中國整體的的新能源發展,她表示:“經過6年的努力,中電新能源擁有和管理的項目公司達到22個,涵蓋內地20個省區市,逐漸形成了“一個平臺、五大板塊、十余基地、百億資產、千萬減排”的發展格局。“肯將熱血化碧水,直展素紙繪藍天”。碧水藍天是我們的夢想,更是我們永恒的追求。2011年,開始探索新能源與智能電網管理模式,并得到實質性推進。截至2012年底,中電新能源資產達到220億元,投產裝機270萬千瓦,在建及深度開發項目容量已超過630萬千瓦;累計完成發電量近150億千瓦時。
從清潔能源到綠色發展,從生態文明到美麗中國,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提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些國家層面的政策,都與我們新能源的發展息息相關,都將給新能源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前景十分廣闊。但就目前而言,我國的新能源行業發展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在規模效應較低、核心技術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與應用的效能、效益欠佳等方面。
要想突破這些瓶頸的制約,實現電力能源的綠色發展,我認為,關鍵在于“三個堅持”:就是堅持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的統籌兼顧,堅持市場機制與國家宏觀管理的協調并舉,堅持科技創新與國際合作的優勢互補。還有就是要實現“三個突破”:必須在新能源并網規劃、產業應用技術進步、公共技術支撐體系方面實現突破,著力解決好目前存在的風電消納、水火協調發展等問題。
必須要加大投入,盡快增強核心技術研發的力量,以自主創新突破技術瓶頸,促進化石能源被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所取代,通過智能電網承載、傳遞新能源。還需要國際社會打破壁壘,不斷加強技術、管理、模式創新等各個方面的合作。“
作為電力能源企業,中電國際多年來始終注重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取得了較好反響。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經營效益,在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同時,圓滿完成奧運保電、世博保電、抗冰保電、抗震救災等重大任務,切實履行了現代應有的社會責任。
其次、公司著力構建和諧穩定的局面。比如,公司系統內有上個世紀50年代、70年代的老廠(比如,安徽蕪湖、山西神頭、遼寧清河等),這些老廠在劃歸中電國際以后,通過“上大壓小”,優化發展,都煥發了青春。即使在經營形勢十分困難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將一名員工推向社會,維護了和諧穩定的局面。第三、公司一直堅持誠信立業,加強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提升了企業的社會信譽度、美譽度,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11年,中電國際獲得國家AAA級信用企業稱號。
李董事長補充:“孔子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去年,我在政協提案中,提出了一些誠信體系建設的建議,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讀者網友、不相識的人士,是很理解、贊同“誠信體系”的提議的。但也有個別媒體斷章取義的誤報,才有了關于“道德檔案”相關的爭議。我本人確實沒有說過什么“道德檔案”,我的提案已經表述得很清晰了。在這里,我正面回應這個問題,以后只要是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的,我還會建言獻策的。
第四、在倡導和推動社會公益事業上,我們聯系有關部門、社會團體建立愛心教育基金,先后資助520名優秀學子,獎勵105名優秀教師,在湖北麻城大別山建立第一所希望小學。我們和有關團體還發起成立“北京扶助貧困兒童就醫健康基金會”。在2008年抗震救災中,系統員工捐款400余萬元。目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作為電力能源企業,我感覺,我們必須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穩定、清潔高效的電力能源供應,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