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出通知,決定于3月27日零時起降低國內成品油價格,并同步完善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將調價周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取消4%的調價幅度限制,調整掛靠油種將不再對外公布。
這一醞釀已久的改革方案出臺前后,一個意想不到情況也在同步發生——北海布倫特、迪拜和米納斯三地原油價格與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WTI)之間的平均價差,從4年以來的平均每桶20美元迅速收窄到每桶11美元左右。當然這其中有美國股市泡沫因素,但從目前來看,很有可能還是因為針對中國市場的國際石油投機在此次改革中受到了抑制。中國的改革者們正在摸索中漸行漸近地走向成熟,他們對全球市場的駕馭能力也在學習中進步,我們應該信任他們希望為人民,為國家服務的初衷,應該給予改革更多地支持。
2008年7月,國際油價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一直沖上147美元/桶,但這輪“石油價格攻擊”在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政府巨大的外匯儲備構筑和必要的價格管制機制所構筑的大壩面前被赫然阻止,北京的油價死死頂在了6.33元/升沒有動搖,為我國經濟率先走出困境作出了貢獻。這件事反映了一種中國式的制度優勢,也是我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資本。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經濟領域表現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兼顧公平,市場經濟兼顧效率。沒有一個合理的價格就不可能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市場競爭,沒有足夠的競爭就不可能提高效率和促進技術創新,最終就不可能降低社會的能源成本。近些年來,有的媒體和消費者抱怨價格的市場化改革有利于經營者,但是現實并不能支持這一說法。兩大公司的加油站數量這幾年并沒有大的增加,而中海油、中石化以及殼牌、道達爾等公司也沒有擴展加油站的意愿,民營企業的加油站也在慘淡經營。與之相對照的是天然氣加氣站的發展卻是方興未艾,這基本可以說明政府并沒有刻意保護經營者利益。
但是,將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同步,表面看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長石油這些經營者是有利的,但是必須看到中國的石油地質條件的局限性。中國2012年消費原油及石油產品4.96億噸,其中進口原油2.71億噸,進口成品油3982萬噸,若減去出口的成品油2177萬噸,實際國內石油產量2.07億噸,實際的對外依存度已經上升到58.27%。美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最高時也不過60%,但按照中國目前的增長速度,到2030年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高達80%。所以必須充分利用價格杠桿抑制石油高消費的沖動,否則將毫無能源安全可言,我們的國家安全也將面臨極大挑戰。
設置價格調整周期的做法在國際上是一種普遍現象,其目的是緩沖油價波動對CPI的影響。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進入市場經濟的時間較短,市場經營者不夠成熟,國家的石油儲備機制與規模尚不足以抵制國際投機者的挑戰,如果現在完全放開成品油價實時調節,可能會激化矛盾。
在縮短周期逐漸市場化定價的改革中,還要充分考慮民營油企的承受適應能力,石油是一個資金規模大,風險變化大的市場。國際通行的運輸是以30萬噸的超級油輪為基準的,以去年原油平均進口價格111美元/桶計算,一艘30萬噸油輪需要15.3億元,而國際油價在一個月內下跌10%的一種常態,中國有多少民營企業可以承受1.53億元的虧損。所以民營企業難以進入上游不是大公司壟斷造成的。但是,我們需要創造一個民營企業能夠成長壯大的市場環境,也需要給民營企業留下一個起碼的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