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于4月6-8日在海南舉行。發改委副主任在論壇討論中表示,去年中國一個國家消費了世界一半的鋼材、水泥和煤炭,造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都是世界最大的,但是中國的GDP去年只占世界的不到12%,人口只占世界的19%。
在發言中,他認為,中國增長下滑的原因,除了除了外部因素,應該肯定地說有很多內部深層次制約因素,包括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過度的依賴資源消耗、環境的約束加劇,而且在發展中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都比較大。
以下是發言實錄:
張曉強:確實如果我們看中國從進入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到2012年33年的長周期,年均GDP增長速度達到了9.8%。在新世紀[-3.15%資金研報]中國抓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戰略機遇,在2002年到2011年年均GDP增長速度更是高達10.6%,但是這幾年的快速增長的情況有了變化,2010年和2011年中國GDP的增長速度分別是10.6%和9.2%,去年進一步降為7.8%,是年均GDP增長最低的一年。剛才張宇燕、A.DidarSingh談了很多外部因素的不利影響,比如中國是第一出口大國,外需不好,肯定對眾多出口型企業帶來影響,但是除了外部因素,應該肯定地說有很多內部深層次制約因素,包括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過度的依賴資源消耗、環境的約束加劇,而且在發展中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都比較大。
張曉強:比如去年中國一個國家消費了世界一半的鋼材、水泥和煤炭,造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都是世界最大的,但是中國的GDP去年只占世界的不到12%,人口只占世界的19%。去年雖然已經連續三年農村居民實際收入增速快于城市,但是城鄉收入差距仍然3.1:1,因此這些深層內部因素的發展是影響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因素。從這一點出發,中國已經明確提出今后的發展要從過去的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要更加重視以人為本,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要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從過多的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主要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拉動轉變,從主要依靠工業增長拉動向著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服務業三四產業協調發展轉變,從過度消耗資源帶來環境負面影響,向更加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方向去轉變,從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來看,可以說這種包括今年預期的GDP增長速度只是7.5%左右反映了中國自身把發展的重點放在質量和效益上,更加致力于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的優化,當然這些都離不開改革和提高開放的水平。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