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大風來襲,瞬間最大風力7級,廣渠路上的一個十字路口,行人難擋急風吹來。
昨天一早,霸氣的北風像一只張牙舞爪的獅子,開始在京城各地撒歡兒奔跑。今年2月28日和3月9日,北京市經歷了兩次“沙塵接踵霧霾”的天氣過程,算上昨天,大風沙塵天在今年已經是三進京城了。市氣象臺提醒市民,今天白天,本市仍有四級北風,風大體感冷,早出晚歸要注意保暖。
預報中的冷空氣于7日晚悄悄抵京,夜幕下的京城,北風漸起。市氣象臺7日傍晚緊急發布了大風藍色預警信號,還聯合市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發布了森林火險橙色預警。昨晚8時15分,市氣象局解除大風藍色預警信號。
呼嘯的北風挾裹著沙塵,打響了窗戶,弄亂了市民的發型。有網友在微博上風趣地說:“北京的大風讓您從此不再為發型的改變而煩惱,早晨三七分,中午五五分,下午四六分,傍晚大背頭……”直至夜幕降臨,呼嘯的北風似乎也倦了,收起了霸氣。
今年以來,北京分別在2月28日和3月9日經歷了兩次大風沙塵天氣過程,當時的風力平均達六級,陣風也有七八級,昨天的平均風力也達五六級,陣風有七級。今年以來,這已經是第三次大風沙塵天氣進京。相關專家解釋,這與今年頻繁的冷空氣過境有關。
屢次經歷七級大風天,那么七級大風到底是什么概念?有網友回憶起初中地理課本里的描述“一級青煙隨風偏,二級清風吹臉面,三級葉動紅旗展,四級枝搖飛紙片,五級帶葉小樹搖,六級舉傘步行難,七級迎風走不便,八級風吹樹枝斷,九級屋頂飛瓦片,十級拔樹又倒屋,十一、十二級陸上很少見”。記者發現,昨天在街上行走的市民,紛紛戴起了帽子,低下了頭,頂著大風艱難地邁著步伐。“風太大了,感覺自己是被吹回來的。”市民歐先生外出回來,說起了自己的感受。
在這股較強冷空氣的影響下,本市的擴散條件從7日夜間開始明顯好轉,但是受低壓后部大風揚沙天氣影響,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的下降趨勢不太明顯。昨日18時,記者登錄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發現,全市35個站點的空氣質量指數均為三級輕度污染,其中PM10的濃度相對較高,普遍達到每立方米二三百微克,如東四站點為每立方米289微克。
今天白天,本市仍將維持四級北風,天氣以多云為主,最高氣溫13℃,最低氣溫4℃。由于風大體感較冷,市民早出晚歸要注意防寒保暖,同時天氣干燥要注意多補水和防風防火。根據預報,今天全市的空氣質量將普遍達到一級優水平。
專家釋疑
為何今年風沙天氣偏多?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本市的沙塵暴天氣一般并不多見,其中上世紀50年代最顯著,平均為每年3.2次;60年代平均為每年2.1次;70年代以后隨著環境的改善明顯減少,到90年代沙塵暴天氣平均每年0.5次;從2000年至今,本市沒有出現沙塵暴天氣,多為浮塵和揚沙天氣。
雖然今年這三次的沙塵天氣并沒有達到沙塵暴那么嚴重的級別,但相對近幾年北京的天氣情況來說,今年的風沙天氣還是偏多的。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張明英解釋,沙塵天氣的形成一般有三個條件,一是沙源地;二是大風;三是上升氣流。從沙源地來說,北京北部的內蒙古地區和蒙古國等地,都有特別廣袤的沙源地。而每年,大風的情況也不一樣,前兩年大風天氣比較少,這樣就很難刮起沙子。“除了上述兩項條件,還需要有上升氣流。實際上就是大風把沙子吹到高空以后,需要有符合的氣象條件,這樣才能把沙子輸送到北京。”張明英又補充,內蒙古地區和蒙古國每年最少有二十次左右的沙塵天氣,沙塵暴最少也有十幾次,但北京并不是每次都受影響,因為有時氣象條件不符合,上升氣流和空中的氣流配合不好,不從北京地區經過。
近幾年北京的天氣,特別是春天,冷空氣活動相對較弱,所以風沙天氣較少,而今年的三次風沙天氣,都是較強冷空氣活動所致。張明英表示,由于近幾年北京的環境治理得不錯,幾乎到處都是綠地和柏油馬路,所以從自身條件來說,沒有形成風沙天氣的條件,都是受外來的影響形成浮塵天氣。一般來說,北京春季大概有五到六次沙塵天氣,3月底和4月初是高發期,今年3月初就出現兩次,算是比較早的。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