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霧霾:中國式能源解救

2013-04-16 15:40:02 國家電網雜志   作者: 武星  

霧里看霧

全國兩會期間,空氣質量引發了公眾的集體危機感。“同呼吸,共命運”的含義從沒像現在這樣直截了當。

在記者問及霧霾問題,安徽省環保廳廳長繆學剛說:“霧霾這種新的‘城市病’,以前我們國家沒遇到過。別的國家遇到時,我們也沒警醒。這是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是生產、生活和消費造成的。”

如他所說,霧霾城市病并非中國專屬,上個世紀50年代,英國倫敦的空氣受到燃煤、發電站、工廠、家庭爐火釋放的碳硫混合物的嚴重污染。就在《荒涼山莊》成書100年后,1952年12月,整個倫敦被濃霧籠罩。濃霧里有有害的化學物質,形成致命的煙霧層。煙霧連續5天密布在倫敦上空。調查顯示當時的塵埃濃度高達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濃度為平時的6倍。4000人因此死亡。后來,這次大規模的事故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為了治理煙霧,英國通過了公共衛生法案,減少城市污染,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之后,又數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以及空氣污染控制法案。美德等國家也有治理霧霾的歷程和經驗。

專家認為,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就類似于倫敦,是燃煤?,F在的污染已不同于當時的倫敦純粹的煤炭污染,也不同于之后在洛杉磯、日本出現的光化學污染情況。當前我國空氣污染特征已經從傳統的煤煙型污染向復合型污染演變,顆粒物污染已成為中國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問題。

全國政協常委、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把霧霾的成因歸納為:工業排放廢氣,火力發電廢氣,汽車尾氣,取暖、做飯等日常用煤產生的廢氣,生態破壞帶來的沙塵。

成因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決定了中國治理霧霾必須對癥下藥,施以中國式療法。

李毅中說:“霧霾治理一定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霧霾嚴重的時候,我們可以推行更嚴格的汽車限行政策,暫停部分工廠的生產,這都是治標的辦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治本的辦法是對生產工藝進行改進,這比簡單的治理更近了一步,比如火力發電,需要按照國家的新標準改造,使煙氣排放能夠達到標準。”

目前我國的電力結構中,電力裝機占比最大的仍是火電。中電聯的報告顯示,發電用煤占全國煤炭消耗總量的50%左右。去年前11個月,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約37.2億噸,龐大的規模使其成為PM2.5的污染源之一。

2011年,全國鐵路煤炭發運量達22.7億噸,占鐵路貨運量、煤炭產量的58%、65%,分別比2006年提高了7個、5個百分點,汽車運煤超過5億噸,公路持續擁堵,不堪重負。中東部電站越來越密集,選址越來越難,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因此,治理霧霾,必須對能源結構進行調整。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強調,應徹底改變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李毅中則舉了個例子,我國的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而需要大量用煤的經濟發達地區集中于東部沿海,沿海建了大量火電廠,對當地的經濟起促進作用,但是燃料需要遠距離運輸,不盡合理。他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讓資源豐富的地方發電,然后通過特高壓輸送到東部沿海,就可以逐步關閉東部的電廠。另外,要更多地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

在治療霧霾城市病的種種藥方中,如何平衡能源供給、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一項巨大挑戰。

李毅中的觀點與許多專家不謀而合。“以電代煤”,變輸煤為輸電,發揮特高壓遠距離,大規模輸送清潔能源優勢。從能源生產方式治理霧霾。

中國“超級英雄”

事實上,特高壓電網,這個決策于2004年年底的發展戰略,隨著能源短缺、資源緊張、氣候變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多重意義正在一步步顯現。

特高壓電網在構想之初就是從整體出發,在全國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滿足發展、能源、環境的需求。

針對我國能源分布不均的問題,“電從遠方來”發揮了重要作用特高壓電網為從西部、北部的大能源基地向能源匱乏的中東部地區輸送電力提供了方便,可以把火電、風電更高效地輸送到中東部負荷中心。這既能讓西部的能源發揮更大效益,改善當地經濟,也有助于緩解東部人口、生產密集地區的能源壓力和環境污染。

同時,特高壓電網為清潔能源大規模輸送提供了現實載體。規?;_發利用大型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等)發電等清潔能源,直接優化了我國能源結構,推動能源低碳化進程,具有顯著的環保效益。特高壓還為大型電源基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發展大型煤電基地有助于通過脫硫脫硝除塵等措施集中治理燃煤發電帶來的污染和排放。

大力發展特高壓跨區輸電、建設智能電網,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能源、環境等資源,可以有效緩解東中部地區PM2.5污染問題。國網能源研究院副總經濟師白建華解釋:“通過發展特高壓跨區電網提高清潔能源發電的消納規模,降低煤炭使用;在西部、北部能源基地建設坑口電站,將‘就地平衡’為主的電力布局方式轉化為輸煤輸電并舉。”

測算結果表明,大力發展特高壓跨區輸電,促進清潔能源發展與輸煤輸電并舉,2015年與2020年電力行業對東中部地區PM2.5污染的影響程度將分別降低27.5%與30.3%。

特高壓電網在促進可持續發展中的綠色價值已經凸顯,并越來越受到重視。此前,在聯合國環境規劃基金會、中國環境保護協會等聯合主辦的“綠色中國”評選活動中,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電網工程憑借為中國低碳經濟作出表率和突出貢獻,為國家氣候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榮獲“綠色中國·2012環保成就獎”之“杰出綠色環保工程”大獎。

當下,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環境已經成為全球范圍的巨大挑戰,特高壓電網也許還會在更大、更遠范圍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以全球能源優化配置為方向,積極推進能源發展方式轉變的中國“超級英雄”。

2009年7月,時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的朱棣文表示,“美國的風電主要集中在北部,太陽能則多在東南部,也面臨著遠距離、大容量輸送問題,需要特高壓技術。”朱棣文說,“我們非常羨慕這個工程。中國為美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樹立了榜樣,希望能與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有更多合作。”

而采用先進的特高壓交流和直流輸電技術,能夠構建洲際輸電大通道,建立洲際電力市場,直接推動全球能源優化配置,作用在于保障能源安全、實現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

2012年8月26日,國際大電網委員會年會在法國巴黎舉行。中國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提出,通過特高壓直接輸電和接力輸電兩種方式,可將中國新疆、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的清潔能源,遠距離輸送到歐洲負荷中心,有效解決歐洲能源供應和電力保障問題,優化能源結構、促進低碳發展。

隨著歐洲超級電網的建設,可以通過特高壓將電力輸送到歐洲超級電網,再通過超級電網配置到歐洲各個國家。先期可將新能源與常規能源打捆輸送;后期隨著新能源效率的提高、新材料和儲能等技術的突破,可直接將中亞、中東、北非等地區的新能源大規模輸送到歐洲。

這一設想一旦實施,無疑將對世界能源格局和發展方式產生深遠影響。

施與受

全國兩會期間,科技部部長萬鋼乘坐電動汽車參加新聞發布會引起記者爭相報道。萬鋼說:“人人都是污染的受害者,也都是污染的排放者,普通公眾都應參與到保護環境的戰役中。”

“持續大范圍霧霾天氣和空氣質量下降,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媒體報道,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此前公開表示,機動車污染問題更加突出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2年,我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億輛,汽車尾氣排放成為大中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大中城市空氣污染開始呈現煤煙型和汽車尾氣復合型污染的特點。預計2020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2億輛,一直以來,交通運輸業用油是石油消費量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剂先紵尫糯罅康亩趸?、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對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導致的大氣和酸雨污染,造成中國城市空氣質量的惡化。

而在我國煤炭消耗中,發電用煤的比例只占50%左右。此外的消耗中,有一部分用于小鍋爐、居民家中取暖等方面。與火電廠的嚴格的排放標準比較,這一部分燃煤污染更嚴重且不易整治。

越來越多的事實讓人們意識到,在能源發展方式的轉變中,不僅要考慮能源開發轉換和輸送配置環節,也要高度重視能源終端消費環節。這種消費模式應該是一種部分或者完全創新的消費模式,一種可持續的消費模式。“以電代油”就是一種更好的能源消費方式。

全國兩會上,當一位日本記者提出中國政府如何應對空氣污染的問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閆傲霜回答,我很贊成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的廣泛應用。

“以電代油”,大力推動電動汽車發展,是現代化交通發展的方向,也是構建綠色能源消費模式的重要內容。在全球汽車行業的發展面臨能源和環保的雙重壓力的現實情況下,這一內容對優化中國能源消費方式與結構、緩解能源供應和環境保護壓力意義重大。

能源消費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如何實現動態平衡,本質是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涉及到衣食住行每個方面。

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總經理朱長林在調研后得出結論,北京大氣環境受供暖排放影響較大。而目前北京城鎮居民采暖基本實現向煤改電、煤改氣過渡,但農村地區采暖仍以燃煤為主,影響了首都的空氣質量。北京農村用電客戶共計141萬戶,如果全部實施電采暖,一個采暖季可減少原煤消耗約400萬噸,可減排二氧化碳約700萬噸、二氧化硫約21萬噸,減排效果相當于全市6.6萬輛燃油出租車停駛3年。

霧霾天氣頻發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倒逼人們對公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進行調整。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霧霾天氣的制造者、受害者,成為治療城市病的的推動者和受益者。

治療霧霾城市病的漫長過程里,需要不斷優化宏觀的能源供應結構, 不斷優化微觀的生活方式,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人們已經發現,這是一個時代的需要和選擇。




責任編輯: 曹吉生

標簽:霧霾,能源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