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和支持下,中國能源對外交往日益頻繁,高層互訪不斷,政治互信持續增強。能源外交與合作成為中國整體外交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朝著多領域、高層次的方向深入發展。
一是合作領域不斷拓寬。
中國能源國際合作的領域已從最初的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逐步擴展到天然鈾、煤炭、電力、風能、生物燃料、節能、能源科技裝備等多個方面。從生產供應環節看,也從單一的上游勘探開發,逐步拓寬到上下游一體化合作,包括煉化、加工、儲運、銷售等。能源國際合作呈現全方位、多領域發展的強勁勢頭。
二是合作對象不斷豐富。
目前,由國家能源局牽頭,中國與36個國家建立了雙邊能源合作機制,如中美能源政策對話、中美油氣論壇、中俄能源談判機制、中哈能源分委會、中日能源部長對話、中印尼能源論壇等,定期開展對話與交流,指導合作。對象國從初期的周邊鄰國、中東,逐步擴展到中亞、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廣大地區,覆蓋了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國和生產國。在多邊合作方面,國家能源局牽頭參與了22個能源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機制。
三是合作方式不斷創新。
多年來,中國參與國際合作總體上遵照“政府支持,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合作方式方法不斷創新。首先,國際能源貿易是中國參與國際能源合作的主要途徑。根據中國富煤缺油少氣的能源稟賦現狀,中國自1993 年起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8年原油進口 1.79億噸,進口依存度突破50%。在此基礎上,為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近年來中國能源企業通過獨資、合資、股權參與、并購、工程承包、產品分成、技術服務等靈活的方式,在海外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近期,又進一步發展到金融和能源一攬子合作,成為新形勢下的又一種合作方式。應該說中國在能源領域的對外投資,增加了國際能源生產能力,對提高世界能源供應能力是一種積極因素。
四是合作成果互利雙贏。
通過堅持不懈地開展能源對話與交流,促進能源國際合作,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中國基本實現了能源供應來源多元化,促進了能源科技進步,提升了能源安全,增加了國內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后勁。中國在能源國際合作中始終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中國的合作伙伴通過擴大與中國的能源合作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實力,增加了就業,進而提高國家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中國能源企業在海外開展業務時,也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積極為當地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中俄原油管道已經正式開工建設。今年年底,長達1800公里的中亞天然氣管道將建成通氣,沿著古絲綢之路的漫漫足跡,中國在大漠戈壁上架起新時期的能源“絲綢之路”。
當前,世界能源形勢撲朔迷離,復雜多變,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加:國際油價大幅震蕩,能源資源和環境矛盾日益突出,氣候變化受到多方關注。隨著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加速演變和調整,中國愿意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積極就此開展國際合作,也希望國際社會把中國作為一個平等的合作伙伴。今后,中國將與國際同行一道,積極開展互利合作,加強溝通,發揮各自的優勢和水平,為維護世界能源安全,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