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全球危機中的中國熱

2009-09-07 13:28:30 《瞭望》

中國的發展模式,深植于本國的現實國情、歷史傳統與國際環境,條件變了,模式亦隨之而變
一個與西方政體不同的國家,何以也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成就?這些年,西方人眼中的所謂“中國奇跡”,一直沒有公認的答案。而后發國家,則希望直接從中取經。

一場全球深陷其中的金融危機,一份不錯的中國答卷,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一周年之際,再次引來全球聚焦中國議題。時下的中國經濟數據,每每牽動著全球各國、各組織機構敏感的神經。而中國政要、學者也不吝一再解釋我們走出正確道路的原因,比如堅持改革開放,注重政府監管、產業興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等。

前幾年“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的探討于此獲得進一步有力佐證。去年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中的不俗表現,也令域外對此間“舉國體制”刮目相看。

受訪專家認為,中國的發展模式,深植于本國的現實國情、歷史傳統與國際環境。適應性強的模式就是好模式。條件變了,模式也將隨之而變。正如中國高層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

對本國道路、模式,我們理應比外人有更清醒的認識?!恫t望》新聞周刊日前走訪多位資深專家,解碼“中國模式”,研討未來走向。

中國為什么這樣熱

《瞭望》:中國議題近年已成國際上的一門“顯學”,中國為什么會這樣熱?

馬振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原外交部美大司司長、駐英大使):近來西方社會和輿論熱議“中國模式”,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和多樣的。不少正直的專家學者和政界人士,確實從中國成功中獲得啟示,希望通過分析和總結中國發展道路,歸納出對本國和世界有益的經驗。這種嚴肅的態度是值得歡迎的。

有些人對中國不甚了解,希望探討和研究中國取得發展成功的原因,解決心中的迷惑。這也是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長期以來,西方世界一直宣揚他們的模式是唯一正確的發展道路,具有“普世價值”,并不遺余力地推銷這一模式。“西方模式”的核心,簡言之就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自由化”,而且一貫主張,只有實現“政治民主化”,才有可能實現和保證經濟的發展。但中國卻沒有遵循和效仿“西方模式”,而是根據中國國情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卻取得了巨大成功。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發展道路違背了他們奉為真理的教條,感到迷惑不解甚至心懷疑慮。

還必須指出,西方國家里確有一些人是居心叵測,懷有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圖。其中有些人長期對中國懷有根深蒂固的成見或偏見。他們往往故意把“中國模式”簡單化,誣稱“中國模式”政治上“獨裁”或“威權”,而不講民主、自由、人權,等等。更有些人頑固堅持冷戰思維,把“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對立,宣揚是對西方的挑戰,大肆制造各種各樣的“中國威脅論”。

  房寧(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所長、教授):簡單地說,是因為中國的成功。新中國成立6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來,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工業化、初步現代化。改變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命運,整體上實現小康,社會政治文化權利隨著經濟發展而改善,可以說,60年來全球人權最大的進步也發生在中國。

“模式”深處的穩定與活力

《瞭望》:“中國模式”這個說法源自國外,高層講話、正式文件中并未采用,為什么?

嚴書翰(中央黨??茖W社會主義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國模式”是西方學者、政要研究中國問題時使用的一個基本概念,雖然它與我們國內學者理解的“中國道路”、“中國經驗”有所不同,但是這個概念完全可以為我所用。但要注意,不要把“模式”固定化。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我們既不能把書本上的個別論斷當作束縛自己思想和手腳的教條,也不能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東西看成完美無缺的模式?!?

《瞭望》:“中國模式”、“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到底有哪些獨特而成功的要素?

馬振崗:中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有兩個特別的前提。我們有一個堅強的政治領導集體,保持了政治穩定、政策的一貫性和發展的規劃性。另外,我到過幾十個國家,有一個感覺是,中國人民對發展的渴求、對中華崛起的熱情是別國少見的。

“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有著明顯的區別。在政治上,中國堅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而沒有照搬多黨制和議會政治。在經濟上,中國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沒有實行全盤私有化,而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政府的宏觀調節與指導。在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優秀的文明傳統,同時學習和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發展理念上,中國貫徹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國與西方還有一點本質上的不同。中國從未向其他國家推薦“中國模式”,更沒有試圖強加于人。相反,中國反復強調“中國特色”,表示中國道路還需改進、發展和完善,并一再告誡其他國家,可以借鑒中國的發展經濟,但不要照抄“中國模式”。

  嚴書翰:依我看來,如果要用言簡意賅的語言表達,那就是中國在向現代化目標邁進過程中既告別了蘇聯模式,又決不照搬西方的模式尤其是新自由主義,從而形成了適合我國情況的一整套趨于定型化的做法。

房寧:前東盟秘書長王景榮曾向我轉述前印度外長納特瓦爾·辛格的話,開放、競爭、專心,造就了中國。我認為,這位印度政治家點中了要害。

作為一名政治學者,我認為“中國模式”有兩個最基本的經驗。一是保障權利,保障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權利和自由,煥發了社會活力,使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獲得源源不斷的推動力,這是一種“生產性激勵”,而不是爭奪性的“分配性激勵”。

二是集中權力。權力的集中與分散并不是民主政治的根本問題,關鍵要看權力用來干什么,中國集中的權力是用來“戰略性發展”。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不利于后發國家的情況下,中國需要趕超,必然要走一條集中權力的道路,集中力量辦大事。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模式”可以概括為幾點,一是保障中央的權威。中國必須有強大的中央政府,同時實行地方分權,兼顧社會穩定與社會活力。如果沒有強大的中央政府,龐大的中國社會不可能穩定、發展;同時,如果沒有適當的地方分權,高度的集權制會扼殺地方的創新積極性、窒息社會的活力。

二是以政府推動經濟的增長,同時尊重人民群眾的創新,尊重實踐,及時總結經驗推廣好的做法。中國經濟上的改革肇始于小崗村的分田到戶,爾后地方與人民群眾的創新一波接一波、一浪高過一浪,無不顯示出中央政府對地方實踐、對人民群眾創新的尊重。

三是漸進改革,穩妥開放。中國總體上走的是漸進改革之路,盡管社會為此付出了長期的轉型成本,但是漸進道路仍然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道路,避免了社會震蕩與混亂;在對外開放方面,中國的金融、資本、股市、銀行、匯率、對外投資等都采取的是謹慎、穩妥的做法,成功地躲過了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次貸及全球金融危機。

四是中國百折不撓地推動法治國家建設,發展公民社會。中國自古是一個只有人治沒有法治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度,法治往往會被人治所淹沒,并被扭曲。因此,始終不渝地優先推進法治,顯得難能可貴。從1979年到2007年,中國總共通過了400多件全國性的法律及關于法律的決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近8000件地方性法規。盡管這些法律的執行存在種種不如意之處,但是比較完善的法律體系仍然支撐著中國公民社會的艱難成長,起到了保護公民權利的重要作用。

因為有上層的決心、全民的支持,也因為遵循了解放思想、循序漸進、先試點后推廣的路線與策略,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持了長期的經濟快速增長和社會穩定;給社會帶來了無限的活力、多元的文化、初步確立的法治;給人民帶來了不斷發展的言論自由、遷徙自由、以及信仰自由。

仍要“摸著石頭過河”

《瞭望》:“中國模式”一說的流行,是否意味著“摸著石頭過河”時代已成為過去?

嚴書翰:“中國模式”恰恰是黨領導人民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形成的。今后要進一步完善和拓展“中國模式”也要發揮“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我很欣賞鄧小平1987年11月接見外賓時講的一段很有氣勢的話:“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

房寧:“摸著石頭過河”與自覺按規律辦事不矛盾。我們的發展框架有了,方向明確了,也積累了很多有益做法,但還要繼續“摸”下去。

胡星斗: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確實少有理論、戰略,缺少精心設計,具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性與盲目性共存的特點。正因為盲目性的存在,產生了市場經濟的某種扭曲、公權力的過度擴張、腐敗與道德墮落。而“中國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意味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我們又不能盲目樂觀,解決中國目前的問題如腐敗、貧富差距、壟斷、道德等還要依靠不斷地創新“中國模式”,在“中國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民主、法治、正義、公平等和諧社會應有之義。

《瞭望》:放眼60年,中國的獨特發展道路主要是建構、設計出來的,還是在實踐中摸索、被“逼”出來的?

房寧:后發國家在民族振興意識萌發之時,都會有建構,中國也不例外。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有建構的因素。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答案,只能在實踐中摸索、試錯、創新、發展。可以說,前一階段建構的色彩濃一些,后一階段探索的色彩濃一些。

馬振崗:中國發展道路的立足點,是實事求是和獨立自主。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強調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彼M而明確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毫無疑義,中國在發展過程中認真借鑒了各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也包括參考吸納了西方發展模式中的積極成分。

權利與權力

《瞭望》:從房所長您前面說的兩個角度看,如何評價新中國前30年?集中權力的色彩是否更重于保障權利?

房寧: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重點。前30年辦了兩件大事,一、形成了民族國家,中國的命運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就像普京當俄羅斯總統時提出的“主權民主”那樣,很多西方人對此不理解。二、凝聚了全國人民。以前一盤散沙的中國社會被組織起來,人民受到訓練,包括知識文化進步、精神面貌改善、組織紀律加強等。這兩點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瞭望》:西方在研究中國時,普遍認可經濟成就,但對政治制度有爭議,您怎么看?

嚴書翰:西方學者、政要在研究“中國模式”時爭論最大的是對我國的政治體制的看法,這是事實。這里頭原因很多,其中中西方國情不同,研究者價值觀對立和中西文化背景有差異是主要原因。別指望短期內就能消失。關鍵是我們對自已的制度選擇要有信心,要有底氣。別人的議論是次要的。我在中央黨校給學員講課時常舉兩個案例:一、一位發展中國家的首腦對溫總理說,他佩服中國兩點,一是不搬西方民主制度,中國社會照樣發展;二是不搞新自由主義,中國經濟照樣發展。二、在克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我國政府主導經濟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各國學者、政要對此幾乎已成共識。

《瞭望》:對政治主導經濟的做法也有不同看法,尤其是關于地方政府,有的認為地方政府是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有的說地方政府公司化是腐敗橫行、經濟結構失衡的源頭。您怎么看?

胡星斗:經濟學中有“諾斯悖論”,指的是政府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又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阻力。諾斯悖論同樣適用于中國,政府過多地介入市場,一方面促成了經濟奇跡,另一方面導致尋租等問題。未來中國要進一步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解決特權、腐敗、壟斷、官德敗壞、官商勾結、官僚主義、弱勢群體等問題。必須建立權力分立的制度,將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交給不同的人或組織掌握,讓法院、檢察、反貪、審計、監察、信訪等部門與行政保持相對獨立性,以對弱勢群體進行有效的權利救濟、司法救濟,而不能只搞自我監督、同體監督,否則必然造成嚴重的腐敗、社會的不公正、道德的淪落。

  房寧:以前,鄉鎮企業火的時候,幾乎每個農民企業家的背后都有政府、官員的幫助。現在,幾乎每個腐敗干部的背后都有老板的影子。一方面,政府對市場經濟有很大推動,這是我們成功的地方。另一方面,官商離得太近,涉及太深,也成了問題。以前,政府較多介入經濟生產是必經之路,現在,市場經濟、法治環境都較健全,政府不宜再過多介入,而應主要在外邊間接服務。這個不光是中國,日韓等都有這個經驗教訓。

《瞭望》:這么一來,是否意味著您所說的“集中權力”的特點會有所弱化、改變?

房寧:可以這么說。集中是階段性特點,政府在經濟領域的權力會轉型。成功的體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危機中提升形象

《瞭望》:金融危機與全球格局變化更有利于“中國模式”的成熟,是原有結構定型,還是有所變革,抑或兼而有之?

嚴書翰:應當說,當前還在持續的國際金融危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世界各國無一幸免,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別。這場危機也考驗著“中國模式”。我欣賞“倒逼機制”的提法。國際金融危機也倒逼著我們要不斷完善和調整中國模式。比如,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我們不能只看到成績,看不到未解決的問題。與市場經濟結合包括與國際市場經濟體系接軌,并不是加入WTO就自然而然解決了問題,這方面我們是有吃虧的教訓的。

房寧:一方面要堅持我們好的做法,比如注重監管、注重實業。另一方面也要把危機當成機遇,去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秩序。“黑爪子干活,白爪子抓錢”,這種不平等、不合理、不道德的經濟秩序不能長存下去了。

在全球化中,中國的貢獻遠大于獲得,給全世界打工,供應全世界的生活必需品,付出了勞動力、資源、環境的巨大代價。但這在以前也沒有辦法,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只能用這種方式。

胡星斗:金融危機凸顯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模式”因此也受到世界各國的矚目和青睞。以前就有“北京共識”之說,但我們認為“北京共識”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北京共識”并非過度強調政府,“華盛頓共識”也并非過度依賴市場,美國現在越來越重視發揮政府的作用,中國越來越重視建立“有限政府”。

《瞭望》:危機對中國國際地位與形象的影響如何?

馬振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在英國當大使,很明顯地感到那是中國國際形象變化的一個轉折點。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并采取一系列的積極措施和政策,履行了一個大國的責任。當時在外交場合,我經常聽到英國官員、銀行家、學者對中國的好評。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更體現了這一點。中國本身也是受害者,但在國際上較早地提出要建立信心,呼吁各國合作共克時艱,照顧發展中國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應對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積極認真作為,受到世界廣泛的承認和贊賞。

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的出色表現改變了不少人對中國的看法。也許經過當前這場全球性的嚴重的金融危機,更多國家和人們能對中國有一個更加全面、更加準確的認識。對我們中國人來講,現在需要的是保持冷靜的心態,實事求是地估計中國的地位和力量,清醒而客觀地對待外界的評述。對待這次金融危機,我認為一是要“盡力”,二是要“量力”。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充當世界的“救世主”,當前最重要的是把我們中國自己的事辦好。只有努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也才能為世界作出貢獻。

中國式“普適”價值

《瞭望》:一百多年來師法西方的中國,現在反過來能否給危機中的全球提供某些啟示?外來普適價值中國化的同時,中國本身能否提供一些普適價值?

嚴書翰:中國能否給危機中的全球提供啟示,這是個很熱門的話題。對此,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也就是說“中國模式”對世界的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能給別國提供啟示這也不必懷疑。但不能講過頭話,即仍然要實事求是。也就是仍然要強調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仍然要強調首先把自己的事辦好。不能輕率地說“為發生金融危機的世界指明方向”這類話。

當前對普適價值的爭論很熱烈。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要講兩句話,即“兩點論”:一是堅決不同意西方國家中的一些人把他們的某些價值加以包裝,就變成普適價值向全世界推銷。這里面確實存在在話語上搞“霸權”的事實。二是我們不能因此輕率地否定普適價值的存在,更不能去批普適價值這個提法。千萬不要把普適價值的提法拱手讓給別人,這方面我們是有過教訓的。比如,曾經把人道主義、人權、自由、平等、民主等當成資產階級的專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胡星斗:普適價值應當與中國價值互補,或者說普適價值中就應當包括中國價值。文化價值無所謂優劣、好壞之分,它是世界各族群人民長期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的反映,是一定的世界觀、方法論等的集合。對文化可以有多種評判標準,如包容性、自恰性、幸福主義標準、功利主義標準,等等。對于西方文化價值和中華文化價值,取舍揚棄的原則應當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幸福和完善。由此分析,普適價值中除了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科學、效率等之外,還應當包括中華價值之氣節精神、崇高人格的追求、社會道義感、使命感、責任感、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奮斗、尊師重教的思想等。

中西方需要相互學習,過去中國很落后,需要學習西方;現在我們似乎強大了,同樣也要學習西方,因為我們的體制還有很多落后的方面。西方發達國家雖然具有先發的優勢,但是也需要向中國智慧學習,尤其要學習中國人對和平、和諧的追求。

房寧:中國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啟示,比如金融監管方面,美國也在危機中往回走,就像“先污染后治理”一樣,而中國則有望跨過“卡夫丁峽谷”。

中國經驗主要是對第三世界有啟發,因為發展背景、階段、條件相似。西方道路在西方走完后就不太具有普遍意義,美國道路別人走不了,但中國道路,第三世界國家可在一定程度上效仿。

  《瞭望》:如果有第三世界國家政界、學者來中國取經,您會給什么具體建議?

房寧:一、從本國國情、歷史條件出發,把他國好的做法與本國實際相結合。二、給人民以權利和自由,適度集中權力。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擴大人民的權利。三、中國式協商政治求同存異,求最大公約數,比競爭性選舉更適合工業化初期國家。在社會矛盾較多時期,民主應更側重于協商、監督。

要自信,更要清醒

《瞭望》:熱議中國時是否需要提防“捧殺”中國?當前中國的自信心上來了,如何自省呢?

嚴書翰:有一本書叫《世界是平的》,據說很暢銷。我相信還會有人寫另一本書,叫《世界是復雜的》。當今世界確實復雜。就以對“中國模式”的議論中種種觀點都有。真心羨慕高興者有之,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者有之。不能排除也有人有捧殺中國的意圖。關鍵是我們自己要頭腦清醒。

房寧:要自信,但也要保持冷靜頭腦。做個簡單的對比,東京城鐵、地鐵有四十多條,北京地鐵數量不到它的四分之一,首爾漢江上有二十多座橋,上海黃浦江不到它的一半。差距還大得很。中國的現代化已初具模樣,但下面的“細活”還多著呢。內部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外面還有搗亂的、防堵的,接下來的路仍然很不容易走。

胡星斗:以前我到香港盡力說英文,因為說普通話被人看不起;現在不論是在香港,還是在世界各地,我們中國人都挺直了腰板,說普通話、中國話是榮耀。

中國模式讓中國人獲得了自信,但是我認為自省更加重要。只有反思我們的不足,國家才能進步;否則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奇跡可能曇花一現,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都有深刻的經驗教訓。

無論國際上出現“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還是“中國模式論”,我們都要頭腦冷靜,正視自己的優點與缺點。特別是要認識到,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很大,但人均收入很低,產業低級化,產品低端化,缺少自己的核心技術、品牌;我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積累了資源、環境、社會、道德等種種問題,這些不能僅僅依靠“中國模式”來解決,而要學習發達國家的模式。所以,確實需要防止捧殺中國。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中國熱 危機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