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煤炭
  • 綜合
  • 厲華:從不能滿足基本需求到頭號煤炭生產大國

厲華:從不能滿足基本需求到頭號煤炭生產大國

2009-09-09 10:47:12 資源網   作者: 厲華   

 我國是舉世公認的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按國際通用的經濟可采煤定義,現有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煤炭資源遠景儲量為50592億噸,位居世界第二。翻開塵封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中國60年來,我國煤炭工業經歷了一場如同鳳凰涅槃般的發展歷程。

煤炭,被譽為工業的糧食。在我國貧油、少氣、富煤,能源稟賦失衡的條件下,煤炭產業成為我國能源供應的支柱產業,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工業整體實力的進步。作為我國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作為世界頭號煤炭生產大國,煤炭產量和在一次能源需求結構中所占比例的變化一直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雖然我國煤炭資源富甲全球,但1949年產煤只有3000多萬噸,連國內基本用煤都不能完全滿足。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達到6600萬噸,所占需求比例90%左右;改革開放的1978年為6.18億噸,1994年為12.40億噸,所占需求比例保持在70%以上;拉動內需使情況發生較大變化,到2008年,全國煤炭產量超過27億噸,占整個能源生產量的76.5%,煤炭消費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的70%。今年上半年煤炭產量達到13.5億噸,其中供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的耗煤量升至84.5%。

60年風雨滄桑,60年燦爛輝煌。在這些龐大數字的背后,是新中國煤炭工業令人矚目的步伐,從人工挖掘、半機械化、機械化,到電氣化、自動化、數字化開采,每一步都浸透著不屈不撓的中國精神;在這些龐大數字的背后,是幾代礦工可歌可泣的付出。

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1949年至1980年的計劃經濟時期。從建國后到80年代之前,我國煤炭行業在計劃經濟的環境下運行,所有的煤炭生產任務都由國有企業承擔,依賴國家投資,企業的生產、銷售、定價完全遵從政府計劃。

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粗放發展時期。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社會經濟對作為基礎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 1983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鄉鎮煤礦的八項措施》的文件。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別提出"有水快流"和"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大中小煤礦一起搞"的方針, 截至到1997年底,我國共有大小礦井6.4萬處。

1998年至2007年的整頓治理期。由于前一階段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導,過低的產業集中度造成供需兩端信息傳導不暢,市場競爭極度激烈,價格秩序混亂,全行業陷入不景氣。1996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央在1998年撤銷了煤炭工業部,將重點煤礦下放給各地方政府,并針對煤炭行業的問題相繼頒布了若干政策,整個煤炭行業進入了整頓期。從2005年到2007年,國家頒布了一系列調整產業結構以促進發展的文件法令,使得產業的集中度提高,產業的進入門檻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運輸一體化經營的巨型煤炭公司,同時這些公司將向下游延展產業鏈,拓展電力和以煤炭為基礎原料的化工業務,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1949年至1980年的計劃經濟時期。從建國后到80年代之前,我國煤炭行業在計劃經濟的環境下運行,所有的煤炭生產任務都由國有企業承擔,依賴國家投資,企業的生產、銷售、定價完全遵從政府計劃。

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粗放發展時期。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社會經濟對作為基礎能源的煤炭的需求量猛增, 1983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鄉鎮煤礦的八項措施》的文件。1984年和1985年,政府分別提出"有水快流"和"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大中小煤礦一起搞"的方針, 截至到1997年底,我國共有大小礦井6.4萬處。

1998年至2007年的整頓治理期。由于前一階段粗放型管理政策的引導,過低的產業集中度造成供需兩端信息傳導不暢,市場競爭極度激烈,價格秩序混亂,全行業陷入不景氣。1996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中央在1998年撤銷了煤炭工業部,將重點煤礦下放給各地方政府,并針對煤炭行業的問題相繼頒布了若干政策,整個煤炭行業進入了整頓期。從2005年到2007年,國家頒布了一系列調整產業結構以促進發展的文件法令,使得產業的集中度提高,產業的進入門檻大幅度提高,逐步形成了煤炭,運輸一體化經營的巨型煤炭公司,同時這些公司將向下游延展產業鏈,拓展電力和以煤炭為基礎原料的化工業務,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我國煤炭產業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需逆向分布。東部地區多數省區煤炭開發強度較大,使礦區乃至地區的煤炭均衡生產期大大縮短,京津冀、東北、華東、中南地區煤炭需求量持續增加,供應缺口進一步加大。中國煤炭供應地主要集中在晉陜蒙寧等主產區,“北煤南運、西煤東調”壓力加大。煤炭生產與消費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煤炭布局的總體思路是:“穩定調入區生產規模,增加調出區開發規模,適度開發自給區資源”。

一是穩定調入區生產規模。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煤炭生產規模應基本穩定在現有水平。河北煤炭生產規模應保持穩定;北京的小煤礦要逐步退出市場,煤炭生產規模下降。江蘇、福建、江西煤炭生產規模逐步減少;浙江資源枯竭,近期退出市場;山東的煤炭生產規模基本維持穩定或略有增長;安徽保持一定的增長水平。河南、湖北基本維持現有煤炭生產規模;湖南、廣西逐步下降;廣東煤礦退出市場。在煤炭開發過程中,要做好東部平原地區采煤沉陷區治理,保護耕地。

二是增加調出區開發規模。晉陜蒙寧規劃區擔負著供應本區和調入區煤炭需要。規劃新增產能的70%以上分布在晉陜蒙寧四省區。近年來煤炭勘查進度快,儲備了大批開發的煤礦,煤炭開發條件好,適合建設大型和特大型露天礦和礦井,坑口電站建設具有一定基礎,大規模開發的條件基本具備,可以擴大開發規模。該區生態環境脆弱,在煤炭大規模開發過程中,要加強生態環境和水資源保護。

三是適度開發自給區資源。西南區(云貴渝川、新甘青藏)的煤炭主要滿足本區需要,少量調出到兩廣和湖南等地。重慶、四川資源不多,開采條件不好,應維持現有生產規模;貴州、云南資源量較多,但開采條件不太好,煤礦自然災害較嚴重,煤炭產能過快增長受到限制。同時,兩省煤炭主要用于就地轉化,輸出電力,因此調出量有限。新甘青距離東部消費中心距離遙遠,近期煤炭生產主要立足本區需要;青海西南部和西藏是需要重點保護的生態區,要嚴格控制煤炭生產開發。

60年來,黑色的“金子”不僅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了源源動力,煤炭開采技術也從人工挖掘、半機械化、機械化,逐步發展到電氣化、自動化、數字化開采。而煤炭產業的每一次進步,無不浸透著煤炭工人辛勤勞作的汗水,映射出他們不屈奮進的身影。

50年代煤炭工人:鐵锨攉煤、揮汗如雨,只為挖出更多的煤

那時采煤都是靠打眼放炮、大锨攉煤,效率只有每工1噸左右。為了能采更多的煤,礦工們有時幾天幾夜都不出井,沒日沒夜地挖,但即使這樣每人一天下來也只能采3噸左右。

  70年代,我國煤炭產業初步實現了機械化生產,而此時發達國家煤礦在發展綜合機械化采煤的同時,已經完成了向大型化和集中化生產的技術改造,技術水平領先我國20年。用15年走完35年的路,趕上世界先進水平,成為改革開放后煤炭工人最自豪的敘述。

從80年代初開始,我國陸續引進發達國家的采煤選煤設備,并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開始了我國采煤技術的創新。

在國家“九五”“十五”期間,我國研發的緩傾斜特厚煤層高產高效綜放開采技術與裝備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并實現了主要設備的國產化;年產600萬噸綜放工作面設備配套技術首次將電液閥應用于綜放設備,實現各環節自動化、智能化,使單個工作面年產達到600萬噸,確立了中國采煤核心技術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效率也達到每工10多噸。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煤炭產業的延伸產業也發展迅速,煤化工、煤電鋁技術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開始向發達國家轉讓技術和出口設備。向美國最大的煉油企業瓦蘭諾轉讓國泰新型氣化爐技術、向德國DBT公司出口雙柱式綜采放煤液壓支架……

現在,碧水環繞、翠綠掩映中的礦區景色顛覆了人們對煤礦的傳統印象。目前普通采用煤矸石井下充填、污水處理及循環利用、煤炭副產品發電、電廠余熱供暖、粉煤灰注漿等一整套環保節能技術,形成了廢水、廢氣、廢渣全部內部循環利用。工人們只要端坐在電腦前,不停拖動著鼠標,查看井下各個流程的工作情況。井下的有害氣體含量、溫度、通風設施情況,都可以實時反映在電腦屏幕上,任何環節哪怕是出現一丁點問題,我們都能及時發現并做出快速反應,確保生產的安全進行。

縱有豪情多壯志,艱難創業鑄豐碑。六十年拼搏創造卓越,六十年奉獻彪炳未來。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大國 煤炭 從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