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成品油定價機制之外

2009-09-16 10:18:32 能源雜志   作者: 巢新蕊  

8月26日,業界關注的又一輪可能的成品油價格調整時間。
而與前幾次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不同的是,此時業界對國家發展改革委上調油價的預期十分一致,僅在漲幅多少上眾說紛紜。
認識趨向上的一致得益于國內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它使今年以來國內油價的頻繁調整有據可依,但同時也正是它,遭受著“太過透明”和“漲快跌慢”等質疑。
質疑很正常,但又不同以往。
8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發布《近期能源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進展》通告,市場傳出該委將就調整成品油定價一事進行評估,后被辟謠。
8月中旬,有傳言稱中石油、中石化上書國家發展改革委認為新機制太過透明。
……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所主任牛犁告訴《能源》雜志記者,國內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就是由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參與制定的,“上書”一事杜撰色彩太濃。但另一廂,林林總總的傳言也反映出,外界對國內成品油價格繼續調整的寄望依然很濃。
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不夠完善嗎?
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羅佐縣對《能源》雜志記者稱,因為全球經濟危機襲來、國內能源供應相對寬松的歷史很可能以后不會上演,此時進行成品油價格調整機會成本較好。
“國際接軌”搖擺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在8月3日公布的《近期能源資源產品價格改革進展》通告中,提出要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適時調整并適度控制成品油價格。
與往年不同的是,除今年初的政府報告中提到“加快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外,這是我國官方第二次明確表態加快推進價格改革步伐。
但消費者更關心的是,下一次調整將和以往有何不同,它會不會很快到來?
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經歷了1983年以前單一計劃價格時期、1983-1993年的價格雙軌制時期和1994-1995年成品油價格整頓時期。
油價與國家市場接軌并不是如今才提倡。
1998年我國汽油、柴油零售價格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然后由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在上下5%的幅度內制定具體零售價格。當新加坡市場汽油、柴油交易價格累計變動幅度超過5%時,原國家計委會調整零售中準價,兩大公司兩次調價的間隔時間不得小于兩個月。
“當時的目標是1998年汽油、柴油價格與國際市場基本接軌,1999年完全接軌。”中石油相關人士告訴《能源》雜志記者,之后由于國際市場發生較大變化(1998年國際油價跌入歷史低谷,1999年國際油價迅速回升)及其他方面原因,這一改革目標未能如期實現。
自2000年5月起,國務院決定國內成品油價格隨國際市場每月調整一次,當時參考的是新加坡成品油市場。從2000年5月至2001年10月,國內成品油價格隨國際市場油價累計調整了17次。后來因新加坡市場煉油能力過剩,成品油價格過低,國家改為參照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價格來調整,同時允許兩個石油公司在國家公布的中準價上下8%的范圍內浮動。原國家計委還規定“國內成品油價格在國際油價短期上漲時不漲,而在國際油價下降時不降或少降”的原則。
“至今國家發展改革委仍在一定程度上堅持著該原則。”上述人士稱,彼時“掛鉤聯動”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已進一步完善。
中石油相關人士稱,伴隨著近幾年國際油價劇烈波動和國內物價水平的快速上升,國家出于宏觀經濟調控等諸多因素的考慮,對成品油價格的調整由快到慢,至后來一年也只調整一兩次。而在調整幅度上,由于價格導致的供需矛盾越來越大,2008年油價的調整幅度較前期有較大提高。
中石油在《200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中提到,在新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實施之前,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油價沒有完全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以價格調控和大量補貼所維持的國內低油價不利于石油資源的節約使用。二,定價水平無法及時反映國內外市場供需情況,價格調整滯后。三,價格信號不明顯。四,價格形成機制不透明。
“這表明,中石油自身已發現,單靠國家補貼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專家稱。
較低的燃料價格無法阻止能源的低效使用,而補貼更多地是補貼了高耗能的用油大戶、高收入人群,在保護弱勢群體方面,效率卻比較低。
國內的價格管制措施,使國內成為全球成品油市場的一個價格“洼地”。同時在我國石油進口的角度,它沒能控制住我國大量的進口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進口成本增加。而在國際原油價格波動時,如果國內進行成品油生產利潤較低甚至虧損,其他成品油商也會撤出,將“榮譽”留給兩大公司。
因此,與國際接軌仍是我國成品油價格改革的大方向,同時解決價格調整和國內供需的關系問題。
“但是,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剛剛實行不久,從2008年到2009年,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實際上已顯現了一種小小跨越,而很多吵嚷繼續改革的消費者并沒有著重解讀出這一點。”多位專家告訴《能源》雜志記者。
爭議之外
發達國家多采取市場化的定價方式,成品油終端價格隨成本和市場的變化而調整,并且實行價稅分離、以稅調價的定價方法。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人士表示,除去稅費,我國成品油的裸油價和美國差不多。事實上,即使我國的成品油終端價格已高過美國,也仍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
鑒于改革呼聲一片,今年我國開始實行新的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上述專家告訴《能源》雜志記者,稅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理清了我國石油產業中間環節的成本關系。
去年12月19日,國家出臺并正式實行了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我國成品油價格實行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地間接接軌,以一定時期內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平均水平為基礎,加上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
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或下降超過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相應提高或降低。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過高、過低或劇烈波動時,國家將采取相關措施對汽、柴油價格進行適當調控。
至此,政府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更傾向于向國際原油市場靠攏。流通環節差價幅度調低,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利潤向煉油環節轉移,加油站降價余地減小。而另一廂,由于沒有最低價格的限制,國內成品油市場的競爭程度將進一步提高。
專家認為,“22+4%”規則的最大意義是,使公眾明確了國內油價一旦調整時的價格變動方向,以及大概調價發生的時間。這與2003年至2008年歷時5年完全不明白何時調價、調價多少相比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然而,“定價機制太透明會使市場在調價時間到來之前提前囤積居奇”。中國石油化工協會信息部副主任祝昉近日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所以新機制的動態性和不可測性是不是需要加強?”目前國際市場一地原油期貨價格的變化不會同時、同幅直接地反映到國內,“不如改成實時反映為好”。
“綜合以前歷史,一個月調一次市場都有些應接不暇了,甚至令國家發展改革委逐漸放慢了調價速度,這次怎么能再回到快頻率中去呢?”上述專家連連搖頭。
東方油氣網首席分析師鐘健對媒體表示,并非有預期就一定會有投機行為。當市場預期足夠大時才可能產生對市場有影響的投機行為。所以,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及時地疏導過大的市場預期,如該調價時便調價、明文規定一次調價的最大調幅等,都能有效抑制市場預期的過分膨脹。
“市場上林林總總的爭議其實說明,大家都希望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能向市場化的方向更進一步,但一個必須澄清的事實是,現在有些建言尚未分清戰略和戰術的區別,比如我國成品油價格‘漲快跌慢’其實是一種節約資源、保持國家能源供給長期持續的戰略考慮,但很多消費者認為,這是國家兼顧三大石油公司利益而暫時委屈消費者利益的做法,這種想法是將國家利益個人化了。”上述專家稱。
“國內輿論應當從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探討問題。因為我國價格主管部門是要綜合各方意見制定政策,如果你的意見不夠理性,很可能第一輪就會因說服力不夠而被淘汰,那樣消費者關心國內油價改革的熱情就浪費了。”上述專家稱。
而這種局面的形成也和政府政務公開不徹底、百姓建言渠道應更廣一些有關。實際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今年相繼發布的改革公告已表明其加大了政務公開的力度,包括7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官員對成品油定價機制進行詳細解讀,但或許,這種做法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或者在某些方面更完善一些才會取得更多消費者的理解。
側重點
2008年上半年,國內物價水平上漲過快,出于“一保一控”的目標,在國際油價大幅飆升的情況下,國內僅在6月20日調整過一次成品油價格——每噸上調了1000元后相當于原油價格每桶83.5美元,遠低于當時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每桶130美元的水平。
然而,國家發展改革委提供的這些數字并未平息部分市場人士對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漲快跌慢”的質疑。
據《能源》雜志記者了解,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也頻頻希望國內成品油價格再漲一些。于是,一邊是買方消費者盼降,一邊是賣方生產者和銷售者望漲,我國價格主管部門就在這其中探索著,平衡著,同時還要時刻留意國際炒家的作為。
按中石油今年1月所作的統計,成品油價格對CPI的直接影響取決于其在CPI一籃子構成中所占的比重。而在目前CPI構成八大類中,食品類權重最大,CPI的直接分類中沒有能源(包括石油),它分散在燃油(包括汽油、柴油)、燃氣(包括管道燃氣、液化天然氣、煤氣等)、電等居住類(中國居住類價格在CPI中的權重為13.2%)和交通類因素中。
甚至據原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的分析,汽、柴油消費在CPI中的比重在0.5%左右,以此比重計算,油價調整20%對國內CPI的直接影響僅為0.1%。
這么小的比重似乎說明,國家油價上漲一些是可行的。
“油價上漲過快可能引發通脹、影響國內經濟增長”,一直是我國價格主管部門對外宣稱的油價調整要慎重的主要顧慮。
“這就需要搞清一個問題,我國成品油價格調整‘漲快跌慢’的真實目的是什么?實際上,我國的成品油價格調整不是‘漲快跌慢’,而是‘漲快但幅度小’、‘跌慢但影響大’,對國家宏觀調控部門而言,調價的幅度其實要比速度重要”。上述專家認為。
“漲快但幅度小”主要為減輕國內下游用油行業負擔,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漲價會令消費者質疑。而幅度小又會令三大公司質疑:這樣會不會鼓勵高耗能行業以低成本壯大、發展?
“所以我國必須下大力氣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有區別地對待國內下游用油行業。比如,在汽車用油上,國家鼓勵節能,因此要消費者普遍感到國家上調油價比較積極。如果國際油價下跌了,消費者看似價格主管部門調價遲緩,但其實,我們是在分析,國際油價上漲或下跌是不是國內炒家所為?”
主管部門還有一個顧慮是,即使國內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已比較明確,國家上調油價“有據可依”,但由于我國此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是建立在資源、能源成本長期較低的基礎上的,在國家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仍待提高的背景下,對部分國內消費者而言,油價下跌之后再往上漲從心理上還較難承受。”
而在國際上,和以往工業國家通脹率與油價變動基本同步的趨勢不同,2002年以來油價的持續上漲,對應的是工業國家通脹率并未大幅提升。上述專家認為,這歸因于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及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拉低了全球的整體物價水平。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成品油 定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