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油氣
  • 石油
  • 尋脈:創新高擎報國旗幟(組圖)

尋脈:創新高擎報國旗幟(組圖)

2009-09-23 13:51:23 中國石油報   作者: 王曉暉   

    大慶50年,踐行了國企之道;大慶50年,樹立了科學之魂;大慶50年,磨礪了發展之器。

  在50年的開發建設中,大慶人憑著一股子永不迷信、永不服輸、永不放棄的闖勁,堅持自主創新,趟出了一條中國自己成功開發油田的新路來。

  這是一條敢為人先、勇于挑戰的開拓之路;這是一條滿布荊棘的科技創新之途。

  50年來,大慶油田共取得科研成果8254項,其中國家級120多項、省部級607項,獲得國家專利2357項,新技術對大慶油田產量的貢獻率已達到40%。這些成就不僅對我國石油工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在世界石油科技領域也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目前,大慶油田已有300多支隊伍進入2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已有20個系列150種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等十多個國家,年收入達到100多億元,大慶的“力神”、“慶矛”、“慶港”等品牌聲名遠播海內外,展現了“以技術換資源、以技術闖市場、以技術謀發展”的廣闊前景。

  高擎科技創新之劍,胸懷產業報國之志,大慶,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歷史再次把目光投向大慶。

  50年前的9月26日,一個石破天驚的日子,永久地定格在了共和國史冊上。

  根據“陸相生油理論”勘探部署在松嫩平原上的“松基三井”出油了。原油如巨龍般從千米的地下噴涌而出,標志著大慶油田——一個世界級特大型陸上砂巖油田誕生。

  自此,荒原奪油的號角響徹云霄;自此,中國石油工業的面貌煥然一新。

  她的發現,打破了外國專家“中國貧油”的論斷。她的開發,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落后的面貌。50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0億噸,占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總產量的40%以上,上繳利稅等1.7萬億元。國家每花100元錢,就有1元是大慶油田創造的,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至15個百分點。

  一組組數據的背后,強烈感受到共和國工業長子那有力的脈動。

  這是一條怎樣的篳路藍縷之路。

  探尋大慶油田成長、發展的軌跡,聆聽大慶50年奮進的足音,用記憶銘刻永恒,讓歷史昭示未來。

  曾記否!

  上世紀60年代,剛剛起步的新中國石油工業,一無經驗,二無外援,三是面臨國際社會的技術封鎖。“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開發不了復雜的大油田。外國專家言之鑿鑿”。事實表明,他們錯了!

  在50年的開發建設中,大慶人憑著一股子永不迷信、永不服輸、永不放棄的闖勁,高擎科技創新之劍,趟出了一條中國自己成功開發油田的新路來!

  從“海相”到“陸相”,以李四光等地質專家獨創的陸相成油地質理論為指引,就有了大慶油田的橫空出世,隨后的勝利油田、遼河油田等一大批“陸相”大油田的成功開發,開啟了共和國石油自給新時代。

  從“六分四清、分層開采”中含水期開采方法的成功試驗,到我國石油工業史上第一個大型油田開發方案——“早期內部注水,保持壓力開采”方法的大面積推廣,給國際上“溫和注水、均衡開采”權威論斷以有力的回擊,水驅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支撐了第一個十年的穩產。

  從當初在國內外開發中被判“死刑”的“邊角料”儲層,到如今香噴噴的“排骨”,油田在大慶之下找大慶,在大慶外圍找大慶,整整7年摸索出一套表外儲層開采技術,用科技的力量,迎來大慶油田的又一次“旺季”,奠定了穩產的儲量基礎。在表外儲層找到的石油,如果裝在鐵路油罐車里可環繞地球一周。

  從水驅技術為代表“二采”技術的成熟應用到以聚合物驅油為代表的“三采”技術的工業化推廣,使大慶油田在又一次產量下滑之前找到了“接替產能”,保證了又一個10年高產5000萬噸的奇跡,為中國能源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同時期世界其他同類型的油田,卻都在達到巔峰產量之后很快就掉了下來。

  而從1986年開始,經過4000多次試驗、2000多次修改形成的三元復合驅技術,使采收率比水驅提高10至20個百分點。如今,大慶油田每年總產量中,有1000萬噸得益于三次采油技術的貢獻。

  今天,大慶這塊外國人眼中貧油的土地,為了實現4000萬噸持續穩產和建設“百年油田”的宏偉目標,正在打響一場新時期的高科技“新會戰”。

  科技之炬,照亮了大慶高產穩產的星空。

  歷史已經證明并繼續證明!

  大慶50年,踐行了國企之道。大慶,是奉獻石油的大慶,是報效祖國的大慶,是走向世界的大慶。無人否認,如果沒有大慶油田,國際石油領域就沒有中國的位置。

  大慶50年,樹立了科學之魂。大慶發展的每個時期,都堅持可持續協調發展的理念,杜絕掠奪式開采,構建資源與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的新型礦區,樹立了我國工業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

  大慶50年,磨礪了發展之器。大慶油田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科技進步史。每一次跨越,都伴隨著一項新技術的革新,以石破天驚的科技力量帶給油田一次次嶄新的機遇。

  這是一條敢為人先、勇于挑戰的開拓之路;這是一條滿布荊棘的科技創新之途。

  這條路沒有終點,從上世紀60年代的松遼荒原走來,從鐵人身邊走來。

  在鉆井出現油氣井噴的危急關頭,“鐵人”王進喜奮不顧身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漿的故事,是人們關于石油人創業奪油的最深刻的印記。

  而當油田面臨含水上升、產量遞減的困難時期,“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的“縱身一躍”,也成為新時期石油人“為國家分憂、為民族爭氣”的豪情揮灑。不同的是,王啟民跳向的是充滿挑戰的“科技泥漿池”。

  緊隨王啟民的身后,是一批批勇跳“高科技泥漿池”的石油科技工作者。老鐵人說,“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他們說,“我們要靠科技,靠創新,勇于面對,勇于承擔,舞動‘高科技的泥漿池’。”

  楊振宇、伍曉林,這對三元復合驅技術的“雙子星”,在國際專家委婉勸大慶“還是把表面活性劑驅徹底忘掉吧”之后,不氣餒,不服輸,終于成功掌握了驅油劑核心“密碼”,在聚合物驅工業化推廣應用過程中,建立了7項石油天然氣行業標準,得到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國際石油業界稱之為“大慶標準”。

  孫剛,檢測與評價學驅油劑技術帶頭人,正是他和同伴們的不懈攻關,在國外石油同行的字典里,永久寫下了“大慶聚合物評價方法”的專有名詞。

  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奉獻。老去的是青春,不老的是激情。

  不一樣的事跡,一樣的傳承。傳承的是精神,傳遞的是力量。

  歲月如梭,旗幟高揚。

  50年來,大慶油田始終堅持“三個超前”: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試驗、超前5年配套,使大慶油田開發技術做到了“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所以,每當出現新的矛盾、新的困難,大慶人總能“亮劍”令世人稱奇的科技高招兒,使進入高含水后期的大慶油田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50年來,大慶油田共取得科研成果8254項,其中國家級120多項、省部級607項,獲得國家專利2357項,不僅對我國石油工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在世界石油科技領域也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新技術對大慶油田產量的貢獻已達到40%。

  目前,大慶油田已有300多支隊伍進入28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已有20個系列150種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等10多個國家,年收入達到100多億元,展現了“以技術換資源、以技術闖市場、以技術謀發展”的廣闊前景。

  答案愈加清晰,方向更加堅定。

  超越權威,尊重而不迷信權威,勇于突破權威的論斷,并創新發展;超越前人,提升前人已有認識,并敢于否定,把前人沒想到、沒做到的變成現實;超越自我,自我加壓,創新永無止境。以油田需要拉動技術創新,以基礎研究驅動技術創新,以聯合攻關推動技術創新。正是大慶科技工作者對“三超精神”的弘揚,引擎油田的百年之航。

  高擎科技創新之劍,胸懷產業報國之志,大慶,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

  大慶之路,路正長!

  聽,大慶那奮進的鏗鏘足音,聽,油田那旺盛蓬勃的強勁脈動。呵,聽到了,那勇跳“泥漿池”的闖關勁頭,那勇于超越的創新精神,那揮灑豪氣的無限激情。

  這,不正是源源不斷為共和國前進的列車,注入澎湃動力的大慶之脈嗎!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大慶 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