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新中國六十年寧夏生態環境實現歷史性轉變

2009-09-30 09:43:56 國家統計局

 寧夏位于西北內陸深處,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帶,全區86%的地區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嚴重,風沙災害多發,植被稀疏,森林資源匱乏,人與環境的矛盾尖銳突出。針對這種情況,自治區自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與支持下,自治區黨委、政府協同廣大干部群眾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禁牧封育、防沙治沙、濕地保護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實現了治理速度大于擴展速度的歷史性轉變,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一、防沙治沙,綠色向沙漠延伸

  寧夏是我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其西、北、東三面分別被騰格里、烏蘭布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包圍,荒漠化土地面積29740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57.24%。全區有13個縣共40個鄉鎮600多個村莊直接遭受沙化危害。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把防沙治沙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認真貫徹實施《防沙治沙法》,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有效遏制了生態惡化趨勢,累計治理沙化土地4670平方公里,其中流動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別減少37.9%和59.7%。

  中衛沙坡頭,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為保護我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線的暢通,兩代治沙人總結當地群眾長期治沙的經驗,創造出麥草方格治沙技術,在裸露的移動沙丘上大面積固沙造林,建立起卵石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五帶一體”治沙防護體系,解決了世界性難題,人進沙退,治沙成果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環境保護500佳”,先后有60多個國家的來賓到寧夏參觀學習。靈武市白芨灘國有林場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多年來,場長王有德同志率領幾百名職工,扎實苦干,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以林為主、以副促林、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道路,共計植樹6400萬株,控制流沙40萬畝,在寧夏東部筑起400多平方公里的綠色屏障。

  二、改變生態環境,農民脫貧致富

  寧夏南部山區缺水干旱,生態環境惡劣,歷史上以“苦瘠甲天下”而聞名,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最不適宜人居住、最貧困的地方”。當地政府以治理水土流失為重點,營造水資源涵養林,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截至2008年,南部山區所屬“七縣一區”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980.3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412.9萬畝,荒山荒地造林545萬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面積減少。

  固原市彭陽縣位于寧夏南部邊緣,六盤山東麓,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正常年份降水量只有350~550毫米,是全國重點水土流失區域。長期徘徊于廣種薄收、亂開濫墾的惡性循環之中,農民的收入難以大幅度增加。1983年建縣時,全縣水土流失面積2333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92%,年流失土壤總量約1400萬噸,土地瘠薄,植被稀疏,小氣候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生存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屬國家貧困縣之一。當地政府和群眾認識到惡劣的生態環境是制約整個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只有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才能促進經濟發展。早在上世紀70年代,歷屆政府就開始了小流域治理的探索,最終形成了“山頂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壩、池、窖井連用以水定業”的新型治理模式。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137.5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74萬畝,荒山荒地造林61.8萬畝。截至目前,彭陽縣累計治理小流域92條,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積701.28平方公里,占全縣治理面積的41%;全縣林木累計保存面積達到192.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建縣初的3%提高到22.4%;控制水土流失面積163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建縣初的11.1%提高到現在的70%。彭陽人用雙手挖出的“小流域坡地集雨蓄水工程”帶,可以繞地球赤道3.2圈,被日本友人稱為“中國生態長城”。

  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保障了農民基本生活,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推進了后續產業發展,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據調查2008年寧夏退耕農戶人均退耕還林補助收入為623.9元,占退耕農戶人均純收入的22.6%,成為退耕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退耕農戶人均外出務工收入702.1元,比2000年增加521.9元,增長2.9倍,成為寧夏山區農民增收的最大亮點。根據國家統計局確定的全國統一農村貧困標準測算,2000年山區八縣農村貧困人口達52.7萬人,到2008年減少為16.8萬人,比2000年少了35.9萬人,平均每年減少4.5萬人。

  三、生態立市,城市更適宜人類居住

  銀川市生態立市,建設“塞上湖城”。說湖城,得先說黃河,“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流經銀川78.4公里,澆灌了當地200多萬畝干旱的土地。有灌必有排,排出的水停留在低洼地,便形成了湖泊。黃河在歷史上又幾經改道,河道便形成了湖泊。因此,銀川有“七十二連湖”之稱。然而,在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隨著引水灌溉、開溝排水為特征的屯墾農業不斷發展,濕地面積呈萎縮之勢。1958年,自治區成立的時候,濕地面積降至24萬畝。到1981年僅殘留16萬畝。人類活動的影響使濕地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銀川不僅失去了水的靈韻,還失去了城市發展的后勁。

  20世紀90年代末,中央作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并把生態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切入點。銀川市委、政府確立了“生態立市”方略,2001年,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塞上湖城”、突出城市特色、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部署,實現“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钡臉嬒搿=ㄔO“塞上湖城”的理念,就是切實保護好濕地資源,恢復銀川湖泊濕地生態,營造城市特色和最適合人居住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湖泊濕地這個特殊生態系統是銀川市人居環境建設的優勢所在,也是銀川市實現“生態立市”的核心之作。2003年至2005年,銀川市對鳴翠湖、閱海和黃河濕地實施了國家重點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擴大湖泊濕地面積450公頃,清淤120多萬立方米,恢復和種植濕地植被約800多公頃,建成了國家級閱海、鳴翠湖濕地公園,建成了全長20多公里的城市景觀水道。整治后的唐徠渠集農田水利、生態景觀、園林綠化、休閑娛樂、文化交流、防洪灌溉等各項功能于一體,形成了一道帶狀開放式的濱水景觀,成為銀川市改善人居環境的樣板,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07年,集防洪、排水、生態、景觀、旅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艾依河工程竣工,不僅為改善溝道水質、提高城市防洪排水標準、保障湖泊濕地的生態用水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揮巨大作用,還為美化人居環境、促進人水和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被人們稱為“城市的綠飄帶”。如今,銀川濕地面積已達到4.7萬多公頃,大大小小的自然湖泊近200個,宛如一條生態“玉帶”環抱著美麗的“鳳凰城”。

  石嘴山生態立市,廢礦坑碧波蕩漾。該市因煤而建、依煤而興,是寧夏最大的工業城市。這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曾被列入全國最嚴重的10個污染城市。

  2003年,石嘴山市政府轉換觀念,決定對星海湖濕地進行搶救性恢復,以“生態立市”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經過5年建設,石嘴山市先后投入財政資金2.3億元,建成濕地保護區面積43平方公里,防洪能力由過去的1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湖區周圍,廣場、碼頭、度假村、展示館等點綴其間,“塞上湖泊水鄉”與城區相依相伴。過去,賀蘭山850平方公里、6條溝系的山洪白白流走,如今通過攔截,星海湖已成為農民的“水銀行”,不僅保證了下游農業的灌溉用水,還保證了城市綠化的正常用水。2007年,星海湖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四、封山育林,山脈生態明顯恢復

  六盤山脈,跨越寧夏、甘肅、陜西三個省區,南北逶迤200余公里。數百年前,寧夏六盤山區曾是林木繁茂,綠樹成蔭。后因連年戰禍和濫墾亂伐,山林被毀滅殆盡,土石裸露,世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只能從歷史卷冊中感念“曉來佳氣凝濃翠,萬古青松鎖隴干”的盛景。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確定六盤山為黃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此后幾年,寧夏六盤山區又相繼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劃定了封山育林范圍,使人為破壞行為基本停止,森林的再生有了保障。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四期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的相繼實施,寧夏六盤山區進一步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尋求發展。如今,林區135萬畝林木,每年可提供水源800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過去的28%提高到現在的70%以上,年降水量達600~800毫米,年徑流量2億多立方米,成為黃土高原名副其實的“綠島”。

  賀蘭山位于內蒙古阿拉善盟與寧夏的交界處,是銀川平原的綠色屏障。賀蘭山退牧還林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退牧還林工程、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和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一、二期工程,使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生態得以恢復。賀蘭山管理局最新調查資料顯示,10年以來賀蘭山植被覆蓋率由原來的31.6%增加到了現在的45.1%;植被蓋度由50%增加到80%;林區面積由過去的36萬畝增加到53.7萬畝。生態環境的好轉,給野生動物營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隨之不斷擴大。據統計,馬鹿種群數量已由退牧前的2000頭增加到現在的5000頭,巖羊種群數量由1.9萬只增加到近4萬只,以前基本絕跡的馬麝(獐子)也開始有了蹤跡。一些已干涸多年的溝道又流淌出泉水,山間明流由13條增加到了35條。

  五、加強立法與監督,創造生態建設法制環境

  為開展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針對全區自然生態脆弱,特別是森林資源缺少、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自治區制定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自治區黨委、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中部干旱帶生態建設和草畜業發展的意見》后,自治區政府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先后制定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寧夏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批管理規定》、《關于劃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和限期退耕陡坡耕地的公告》、《關于禁止采集和銷售發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有關問題的公告》等許多政府規章,還轉發了林業、農牧、水利等業務部門的規范性文件,通過加強立法與監督,有力地促進了寧夏生態建設與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六、構筑四道生態屏障,確保祖國腹地和京津唐等地區的生態安全

  寧夏在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生態十分脆弱,風沙依然通過寧夏直接輸送到了京津唐地區,危害著祖國腹地的生態安全。寧夏的生態建設不再是寧夏一個省區的問題,而是涉及祖國生態安全的大問題,這也就要求寧夏必須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加快生態建設步伐,將寧夏建設成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在祖國西部構筑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承擔起確保祖國腹地和京津唐等地區生態安全的新使命。對此,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實施六個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

  六個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項目從2008年開始,2012年完成,工程建成后將在寧夏區域內構筑起四條大型生態保護屏障,實現治沙扶貧雙贏。生態屏障位于我區干旱、半干旱敏感帶上,主要建設賀蘭山東麓百萬畝生態防護林工程,構筑賀蘭山東麓生態經濟型防護體系;生態屏障位于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核心帶上,主要建設灌區百萬畝黃河濕地生態保護林項目和灌區百萬畝特色經濟林項目;生態屏障位于我區生態危機帶上,主要建設中部干旱帶百萬畝棗樹生態經濟林帶和毛烏素沙地百萬畝防風固沙林帶建設項目;生態屏障位于我區黃土高原重要水源涵養帶上,主要建設六盤山百萬畝水源涵養林項目,在我區南部山區5個縣(市、區),用5年時間,完成六盤山生態景觀水源涵養林建設118萬畝,實現該區域生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氣候變化 寧夏 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