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新能源
  • 地熱
  • 28企向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遞函 欲試水自愿減排

28企向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遞函 欲試水自愿減排

2009-10-26 13:37:20 東方早報   作者: 陳靜思  

2009年注定成為中國低碳經濟的啟蒙之年。

6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暨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要把應對氣候變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強調進一步推動排污權交易試點。

8月,國內自愿碳減排第一單在北京環境交易所達成。當月24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宣布,中國將試行碳排放強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體制機制,在特定區域或行業內探索性開展碳排放交易。

隨后,中國本土碳交易的氣溫急升。從政策層面到操作層面,國內碳市場的構筑已是如箭在弦。

9月,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發起“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當月17日,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簽署三方協議,成立中美低碳金融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如何試點大規模基于市場機制的碳交易,應對中國環境挑戰。協議約定,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作為中國人民銀行碳金融試點平臺。

10月10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確認該所課題組發布的《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報告建議5年之內開征碳稅。

細心者不難發現,這令人眼花繚亂的一系列舉動背后,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身影頻頻閃現。

最新獲悉,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已收到28家大型排放類企業遞交的意向函,要求加入“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

這28家企業包括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天津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天津航空有限責任公司、PPG涂料(天津)有限公司、天津濱海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遠大空調有限公司、勁量(中國)有限公司等。

設計“游戲規則”

上述行動被外界普遍評價為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去年9月25日掛牌以來,推出的第一個針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實質性行動。

但天津的雄心壯志,顯然不僅限于此類贊譽。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副總經理穆玲玲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直言不諱:“這實際上是一個構建碳交易市場的嘗試。”

可查資料顯示,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是國內首家綜合性排放權交易機構,也是財政部和環保部目前批復的惟一一家排放權綜合交易試點單位。該交易所由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天津產權交易中心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三方出資設立。其中,中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總股份的53%,天津產權交易中心持有22%,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持有25%。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高正琦透露,“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已進入市場規則的設計階段。誰制定游戲規則,誰就有可能占得先機。

事實上,為了在中國未來碳排放權交易平臺之爭中搶得先機,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早在成立伊始就已未雨綢繆。穆玲玲說:“成立以來,我們一直在研究碳交易的政策走向及未來發展,并積極著手 碳交易產品設計的準備工作。”

穆玲玲說,在經歷了最初的政策瓶頸期后,“今年6月至9月,國家在碳交易方面的政策逐漸明朗,總體政策向好,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也適時推出。”

由于啟動的是自發性的減排試點活動,“企業自愿減排聯合行動”的原則被確定為企業“自愿設計規則、自愿確定目標、自愿參與交易”。

這一行動又被分三個階段操作。第一期是招募推廣期,第二期是為期不超過一年的研究期,第三期是執行期。企業可以通過簽署意向函的形式加入聯合行動,與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共同研究設計確定包括治理、核證、市場宗旨、涉及的排放物、基準線、抵扣、減排安排等內容在內的文件。研究期結束,企業可自愿選擇是否參加第三期。愿意參與的企業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自愿碳減排協議書,按照協議規定承諾碳減排目標,并參與排放權交易。

險資涉水?

金融企業也躍躍欲試。

穆玲玲透露,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已與民生人壽有所接觸,“當市場建立后,會有大筆的資金進入,但需要過程。”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保險資金都開始盯緊這個市場。”業內人士稱, 碳交易的市場機制一旦形成,其他相關產業必將得到推進。

事實上,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的三類會員中,有一類流動性提供商,即在天津排放權交易所進行交易但沒有直接排放、不承擔約束性節能減排義務的機構,其主要職責是向市場提供流動性。這類機構也被稱為“做市商”。目前,在二氧化硫交易市場上,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已嘗試引入此類金融機構,包括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渤海銀行、中金公司等。(編注:該所是國內惟一允許流動性提供商進入二氧化硫市場的單位,去年12月進行了第一筆二氧化硫交易。)

“在建立風險控制體系的前提下,碳減排量被金融機構包裝開發成金融產品、衍生品進行交易,能夠起到活躍市場的作用,提高市場流動性,拓展市場容量。”穆玲玲說,國家環保部門也認可了上述觀念。

據介紹,眼下,設置在美國西北大學的中美低碳金融研究中心,已以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作為實驗平臺,展開相關課題研究。

此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日前在回答早報記者提問時也指出,碳配額交易和減排融資與貨幣政策有一定關系,碳配額和減排融資是將來很重要的話題,也將是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

碳市場三大隱憂

種種跡象均指向一點——國內碳交易市場啟動在即。據悉,作為此前制約中國 碳交易市場關鍵因素之一的碳交易市場相關辦法,目前已遞交到國家發改委層面,預計將在明年推出。

10月11日,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總經理高正琦更是對媒體高調宣稱,“中國明年年內肯定會啟動國內的碳交易市場。”

但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碳市場研究專家陳洪波眼里,“一些機構把建立碳市場看得過于簡單了。”

陳洪波說,目前中國大規模開展“碳交易”的時機“不是很成熟”,“建立碳市場不僅涉及國際氣候制度的問題,還需要一整套市場設施的配套、相關法律制度的保障,以及監測、核查體系和一個成熟的第三方市場。”

陳洪波指出,目前媒體所關注的碳交易,以及國內一些交易所推動構建的碳交易市場,其實屬于“自愿減排市場”,是公約外的交易市場。也就是說,企業本身不受《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約束,沒有減排義務,但為了做零排放企業,購買減排量,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做出貢獻。

這使得國內碳市場的構建遇到三個問題

一是市場需求的問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暫未受到《京都議定書》碳減排的硬性約束,企業沒有強制購買的義務,因此市場需求相對較小。“現在可能有一些企業對此感興趣,想參與交易,但實際上是想出售減排量,獲得收益。但由誰來買,還是需求的問題。實際上,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都非常有限”。

另一個問題是第三方機構認證核查體系問題。在碳交易中,企業產生的減排量是真是假,數量是否準確,計算方法是什么,這都需要有一個第三方機構進行核實、監測、認證。“目前中國被聯合國批準的第三方機構只有兩家,所做業務也很有限”。

此外,國內目前的法律法規還需完善。國內碳交易仍不具備明確的法律框架或政策,政府尚未給出明確的批準信號。“比如,要明確產生的減排量的產權歸屬問題,是歸企業還是歸國家所有,包括交易程序、行為的合法性問題,以及市場由誰來監管的問題,都需要法律加以明確。”

陳洪波的結論是,有必要考慮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但第一步無疑是進行小范圍的研究探索和試點。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減排 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