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低碳發展聯盟破繭 共議產業可持續成長根基

2009-10-27 13:37:37 中國房地產報

 [page]當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的嚴峻挑戰與后果時,低碳理念如潮而至?!暗吞冀洕?、“低碳社會”、“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都意味著,綠色、低碳的模式,將以無法預估的速度改變中國,影響世界,而中國房地產業為“低碳”作貢獻更是責無旁貸。

10月21日,“中國之家低碳發展聯盟”啟動儀式在北京盛大揭幕。本次啟動儀式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科技部等政府部門負責人、國內著名綠色建筑專家,以及當代節能置業、鋒尚國際、招商地產、朗詩地產、中體奧林匹克花園 (論壇 新聞 視頻)、遠大空調、海爾CSG集團、三菱重工海爾、北新集團、中國南玻集團、上海雅達涂料等首批企業代表共同發起推動低碳人居的倡議,并聯合發表“低碳宣言”:本著強烈的社會責任自愿組成互動聯盟,推動房地產行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國房地產行業低碳、綠色化的進程。

勢不可擋的低碳潮流

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低碳經濟的發展得到廣泛重視,并有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國家主席胡錦濤將在峰會上全面闡述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看法和主張,呼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業已成為國際關注之大事。

關鵬飛:實現低碳的關鍵在節能技術創新

低碳概念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普通百姓對低碳可能并不了解。必須向消費者普及這種概念,才能以市場力量推動房地產行業步入低碳發展的軌道,也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企業加入到打造低碳住宅的行列。因此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尤其重要。

實現低碳最重要的是節能技術的創新,目前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率都非常低,主要原因是科技和產業并不結合,只有結合了產業的科技才能真正實現所謂轉換推廣,不然再好的項目也只是空中樓閣。隨著低碳住宅的發展,對建筑行業的科技需求必然提出新的要求,以往的有些成果可能跟市場脫節了,只有不斷地根據需求調整研發,節能科技方能真正在建筑領域起到作用。

張小丹:低碳經濟影響經濟增長模式

低碳經濟已經變成全球發展的主流方向。從國家的角度而言,通過降低碳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每一個國家的責任,實現互利共贏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最終目標。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應該是統籌協調經濟增長,協調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擺脫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確保資金和技術支持,目前聯合國實行的清潔發展機制就是針對發展中國家設立的一個技術資金援助機制,發達國家有義務對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在這個框架下實現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現低碳經濟主要是提高能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研發推廣氣侯友好技術。同時可持續的綠色公共采購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并通過公共經濟購買力廣泛推動使用低碳產品,以減少碳的排放。

孫克放:建筑不能再多排CO2

為了推動低碳排放,各國都在從經濟的角度著手促進。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今年8月,國家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中國將低碳經濟作為經濟新的增長點。提出如此戰略的原因是中國不僅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同時也是一個高碳經濟的大國。據相關資料顯示,2007年我國消費煤炭約23億噸,碳基燃料共排放出CO2達到54.3億噸,居全球第二。

而具體到建筑行業也是令人不安的,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CO2。另外,每生產1度電,要釋放1公斤CO2;每燃燒1升汽油,要釋放出2.2公斤CO2。以此反思可以發現,房地產開發的過程中都有上述能源的參與,因此,也排放了大量的CO2。

因此,針對房地產市場,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建筑低碳排放體系。體系要以項目建設的全過程為出發點,著眼于生產和建設的每一個環節,以此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環持續發展的模式。使中國建筑都成為低碳建筑。[page]

單大偉:低碳模式改變未來人居

低碳理念已經被社會所重視,城市、企業和個人都開始行動起來,上海、重慶被列為低碳試點城市,聯合國希望在天津建立低碳發展中心,用于探討低碳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可以說綠色低碳模式將以我們無法預估的速度影響中國改變世界。

落實行業愿景,需要各方智慧擰成一股力量,更需要找到實體去實踐這種理念。

低碳人居和綠色地產節能建筑本質一脈相承,共同目標是實現建筑可持續發展,這種可持續發展無論對產品、對項目、對企業乃至全行業都有積極意義。因此中國之家低碳發展聯盟就在低碳經濟大背景下應運而生,“中國之家”是一個全新居住理念,代表國內綠色環保住宅建設技術,其所倡導的理念就是低碳營造生態人居。未來“中國之家”可以成為實體,參與的行業各成員在同一理念下推出不同技術整合方案,讓廣大消費者購買房屋的時候已經融入了環境保護事業,相信在未來,環保、綠色、低碳一定是最時尚最先進的生活方式。

陳棟:建筑行業是推動低碳經濟的重要力量

建筑行業在走向低碳經濟或者改變氣侯變化趨勢中是非常重要的力量。目前在國內,新建建筑與日遞增,建筑消耗能源非常高;另外建筑行業是采取節能減排成本最小的行業,這個行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又大有可為。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勢必得在建筑領域中有所突破,而低碳經濟又與低碳生態建筑相輔相成。

在建筑領域實現低碳主要是指在建筑材料與設備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時還需從生態方面考慮,施工或者使用過程中采用的對環境友好的技術材料,節省材料減少環境污染。但如果低碳建筑不考慮使用者的舒適程度和使用成本,這樣的節能低碳建筑生命力也并不會長久。

擁護者的困惑

先行者是孤獨的,實踐者需要堅定的信念。綠色、節能、低碳的貫徹需要的是跳出行業躁動與盲目發展的勇氣和清醒認識,業界呼吁政策的支持,更多企業的擁護以及健康的市場環境。

張在東:呼喚市場認可

7年前,我在清華大學做了一場有關“建筑要告別空調暖氣時代”的演講,當時就有學生請教,“既然鋒尚國際開發的房子代表了一種趨勢,為什么僅有你們在推崇呢?”面對這樣的問題,我感到有些孤獨。

業界也有人質疑我們提出的“告別空調暖氣時代”,認為是作秀,事實證明,零能耗的建筑是存在的,是非常節能的建筑。

針對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的發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出臺了諸多政策進行推動,包括每年進行的建筑節能檢查。但反觀市場,不少開發企業都在被動地按照設計規范、施工規范開發節能或綠色建筑,在這個過程中拋棄了很多好的技術,好的建筑部品和施工方案。

我也在尋找節能建筑發展緩慢的原因,最大的難題在于市場認可。開發商進行房地產開發追求的也是利益最大化,但從目前來看,市場對于節能建筑或低碳建筑的買單率較低,售價基本與一般建筑無異,所以很多人質疑何苦做“費力不討好”的事呢?

此外,一些新的技術比如太陽能發電是否環保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出明確的指導,否則開發商對此類技術持懷疑態度,原因是,一些理論界人士認為,盡管太陽能是可再生能源,但其在制造過程中卻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回收這部分能源需要多年;此外,低碳建筑還需要產業化的配套,從施工到運行都需要專業技術和人員的匹配,否則低碳指標會變低,目前這方面也是缺失的。

我的孤獨感至今仍存在。

盡管目前當代節能置業、招商地產、朗詩地產等企業看到了這種狀況,加入了開發節能、綠色、低碳建筑之列,但還是鳳毛麟角,沒有形成一定的勢頭。開發低碳建筑是一項有挑戰的事業,希望更多想挑戰的企業參與進來,一起推動中國建筑的發展。[page]

張曉東:對建筑節能存在理解誤區

很多人質疑遠大,一家空調企業為什么要鐘情于建筑節能,這無異于“自毀前程”。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因為建筑越不節能,你的空調銷量就會增加,企業的利益也會提升。從1992年生產非電空調至今,遠大的產品已經更新升級到了第十代產品,產品效率提高很快,但應用到建筑中節能效果依然不樂觀。為此,我們去尋找答案,問題的所在便是建筑本體能耗較大。

為了得到有效的數據和技術解決方案,遠大開始對遠大城內28棟老建筑進行分批的節能改造。改造最成功的是遠大城內一棟建筑面積為4000平方米的寫字樓,我們為它增加了150~300毫米厚的外墻隔熱保溫板,為空調系統設置了熱回收裝置,內遮陽變為了外遮陽,窗子也由原來的雙層玻璃的鋁合金窗更換為中間充滿氬氣的三層玻璃的塑框窗等。這些技術的有效組合后發生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其能耗支出由改造前的7000元/天降為了改造后的500元/天,空調設備由原來的100萬大卡降為了10萬大卡。

市場對于節能建筑的認識是有誤區的,認為它會增加建安成本,實際上并非如此。我們這棟寫字樓的改造成本僅為300元/平方米,3年內就可收回投資。

田明:別讓綠建遭遇“懲罰”

中國的政策環境對于綠色建筑或者說低碳建筑發展來說還有待改善,相關政策的支持依然是口頭呼吁,落到實處的不多。

現有的房地產行業相關政策并沒有區分一般建筑和綠色建筑之間的差異,比如在稅費制度上,需要交納同等稅基的營業稅,沒有任何減免稅率的支持,綠色建筑可以說是被“懲罰”的。

此外,房地產企業所得稅是預增預提的,由于相比一般建筑來說,綠色建筑的成本有一定增加,反映在銷售環節其價格是高的。由于房價高,稅收部門在預增預提時的基數也比普通建筑高,此時,綠色建筑遭遇了一次“懲罰”。

對于購買綠色建筑的消費者來說,銀行方面也沒有任何利息減免。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一個成熟的政策體系。

國外對于綠色建筑的發展已經制定了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懲罰體系,比如德國對于應用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對于光伏發電的支持等,這樣的政策導向會引導人們愿意購買節能建筑。

朗詩地產從步入房地產行業之初,就明確了企業發展的方向,只做綠色節能低碳的建筑,并在這個細分市場里一直走下去。

但是,在這個細分市場里企業要把握好三個“均衡”,一是開發綠色或低碳建筑要和企業的商業目標均衡地結合起來;二是開發綠色建筑或低碳建筑要人性化,人的合理需求是應當被不斷地滿足和提升的;三是綠色建筑還要根據市場的接受能力控制好成本。

劉育博:最后減碳效果是關鍵

根據氣候組織的了解,中國的建筑節能標準的通過率在逐年大幅度提高,但許多已經通過節能標準的建筑后期真正運營效果是沒有把控的,因此我們并不太關注綠色建筑達標率或者通過率,低碳項目考察的是一個建筑在運營后真正的節能量和最后減碳效果。

建筑設計階段跟運營管理階段是實現低碳建筑的重點,許多建筑盡管采用了世界上先進的綠色建筑技術,但在選擇的時候只側重于技術的積累,并沒有從壽命周期角度來考慮,很多時候不但沒有節能反而造成了浪費,這與國內傳統的設計流程存在弊端有關。

傳統設計流程主要是設計師作為主要設計參與者,他們畢竟在設計階段沒有和暖通結構、給排水種種專業人士共同商量就出圖了,從而發給下游設計師進行下游工作,這種流程造成了構圖上有很多不利,導致很多建筑需再返工或者再修改,造成浪費,因此從設計階段就應考慮到低碳技術到底應該用哪些不應該用哪些。

而在運營管理階段,缺乏綠色物業和專業人才管理建筑能耗運營?,F在國內和一些外資公司做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但是案例并不多,開發商對這些新的融資模式或者說管理模式尚不具備信心,亦妨礙了這些行業模式在中國的發展。[page]

陳順:期待尊重與支持

首先房地產業迅速發展對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必然又造成了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反思企業的社會責任要從企業傳統的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轉變,節能減排也好綠色建筑也好,現在還沒有得到所有企業或者多數企業的共識,我覺得有責任的企業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推廣。

得到社會尊重的同時有一些激勵機制,包括政策制度甚至包括稅收等等方面應該有一些激勵機制。低碳理想才能變為現實。

集合力量的必然

“低碳”不僅僅是一種潮流,也成為了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必須實踐的諾言。并不危言聳聽的觀點認為,留給我們拯救地球的時間只有6年。因此,中國之家低碳發展聯盟的啟動以及“中國之家”的實踐,可謂恰逢其時。

吳博:拯救地球迫在眉睫

地球不再完美,20世紀100年中全球地面溫度上升了0.4℃到0.8℃,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山東將取代臺灣成為我國第一大島,上海南京通通消失。這些問題是全社會共同的因素造成的,其中不能回避的是我們建筑業。我們國家每年城鄉新建住房面積20億平方米,80%以上為高能耗建筑。因此,我們要在城市格局、建筑方式等方面下大努力,這些努力綜合起來才能為全社會做出點貢獻。我們今天要成立這樣一個聯盟,說明我們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必須為實現低碳發展而努力。

孫克放:舉起低碳旗幟

建筑行業一定要把低碳作為一面旗幟舉起來,因此我們聯盟啟動以后應該腳踏實地地運作,真正依托中國之家低碳聯盟和中國房地產采購聯盟形成主要的建筑行業減排的基地,這樣可以使我們的住宅真正做到用綠色標準來建造。希望能夠在綠色低碳這面旗幟下走得更遠推得更深。

陳棟:中國之家集聚能量

中國之家聚集了一些優秀的提供低碳節能產品的供應商,為房地產企業能夠造出低碳節能的產品做出了努力。發起成立中國之家低碳發展聯盟,是對中國和發展中國家氣候談判最有力的支持,最好地表達了中國企業和中國民眾對全球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高云生:產業鏈上下游需要合力

開發節能建筑或低碳建筑的困惑主要在于需要找到項目和市場間的平衡,尤其是對技術的辨別能力,只有合理的設計并選擇匹配的技術才能實現節能、低碳的目標。而如果技術匹配不協調,將會影響項目的售價與銷售;產業鏈上下游需要形成凝聚力,部品供應商要切實考慮如何為項目提供節能環保的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我的建議是,建筑部品企業要從項目設計之初就介入,從專業的角度為開發商量身定做適度的節能技術,匹配適度的節能產品,共同推動節能建筑的發展。

聯盟成為行業領導力量的N種可能

對中國之家低碳發展聯盟的響應聲音是熱烈的,聯盟試圖通過行業主管部門、各大行業協會、國際知名機構、各知名企業以及倡導低碳理念個人的加入,樹立起中國房地產低碳節能的一面旗幟。業內則建議,聯盟應在行業內積極倡導低碳發展模式,通過信息共享、培訓、考察、產品推薦、高端論壇、宣傳推廣、試點設立等多重方式的運作,提高中國房地產行業在低碳經濟來臨下綜合應對的能力及產業發展推動。[page]

張雷:聯盟企業身體力行推動低碳建筑

當代節能置業在建筑節能領域已經摸索了10年之久,致力于打造舒適節能的建筑產品,通過不斷的研發積累了一定經驗。作為一家房地產企業,在做規劃設計的時候,就開始做綜合優化節能方案,通過調研計算分析模擬等等的方法,對選定的一個項目從場地環境資源的狀況結構以及項目的功能布局進行綜合優化,并采用綠色建筑部品。

實現低碳建筑同時意味著使用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通過雨水回收,水資源和其它自然資源綜合節約利用,對太陽能、風能、生物制能源等等可再生資源利用,來最大限度消除對一個城市市政能源一次性的依賴。

我給聯盟的建議,第一就是行勝于言,低碳發展聯盟今年能不能選一個項目,整合各方資源做一個試點項目。第二就是身體力行,現在有很多聯盟和組織,我們統計了一下光綠色節能組織全國有三百多家,我們能否把低碳發展聯盟實實在在地通過一張紙或者通過一件事給它由量化到固化。如果能切實落地的話,相信大家在這個聯盟組織內部可以取得共贏。

孫克放:聯盟可以向政府部門建言獻策

發達國家做低能耗有很多優惠條件,比如加拿大的房屋節能保溫如果低于國家標準,如果向國家貸款的,則會免除利息,還有一些貼息政策,可以說建筑節能主要靠市場,市場靠銀行,用銀行貸款貼息的方式和稅收的方式實現調節。目前我國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并沒有參與節能減排,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中國之家低碳發展聯盟要把企業的聲音反映出來,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

吳博:聯盟要引導公民意識

中國之家低碳發展聯盟應該是高標準的,吸納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代表進入聯盟,要求企業有理念高度和一定的技術水平,依靠大家自律和良好機制來實現聯盟的愿景,提高整個行業競爭力。我在德國工作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感受,他們全民生態意識非常好,房子不節能就不買,這種意識在中國可能還相對比較薄弱,聯盟可以承擔起引導的重任,把低碳、節能理念普及出去,獲得全社會的認可。

陳音:聯盟為解決方案提供試驗平臺

低碳發展聯盟,關心整個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的問題,不管是技術交流還是試點運作,都會促進房地產行業迅速健康發展。

房地產是傳統行業,低碳、節能建筑需要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我們曾經請北京市建筑節能協會進行項目冬季建筑能耗實測,每平方米采暖能耗不到6瓦,這樣高性能建筑依靠各種各樣部品集成才能夠達到,比如說熱泵機組在建筑行業里沒有備份的,它在一個采暖季連續24小時工作幾個月時間,要求它跟建筑同壽命,不允許有任何失效或者事故出現,低碳聯盟如果進行試點,對部品供應商解決方案提供者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尤其很多項目大量的設備材料是采用國外的設備,這種高品質建筑的建設開發商是有很大責任的,我們不是看建筑建成之后3年5年,是建筑全生命周期,所以非常希望部品供應商能夠跟上整個行業發展需要和要求。做節能建筑,倡導低碳理念的房地產公司,都把這么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合作伙伴一起共享,在不同的項目里試點應用,共同探索打造低碳節能綠色建筑的方法,讓聯盟成為推動國內建筑行業健康發展的平臺。

趙一波:聯盟約束企業自律

華通熱力集團主要在北方地區搞鍋爐房業務,十分愿意加入到這個聯盟當中來,通過節能改造工作來降低能耗,為節能減排工作做貢獻,目前每年天然氣使用量差不多1.5億立方米,電耗35000度,計劃兩年之內把能耗降低20%,通過這個方式為低碳工作做一些貢獻。另一方面我們也是積極和一些技術權威機構搞研發做氣侯補償,最后達到按需供熱,并且把熱源向多方面發展,我們現在專門成立了一個地源熱泵事業部搞地源熱泵熱源建設投資,希望能夠在將來節能減排事業當中在我們所經營的鍋爐房供熱系統區域盡我們企業最大努力,聯盟能夠約束有責任感的企業加強自律。

何文琪:聯盟應給行業做出正確引導

南玻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建筑節能玻璃生產商,現有建筑節能玻璃產能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有幾組行業數據應該引起關注,中國的建筑節能技術普及率實際上與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很不相稱,從現有存量建筑440多億平方米,以及目前開發進度,每年新增建筑20億平方米來看,節能玻璃在新增建筑中的使用率大概在10%左右,與歐美發達國家建筑節能玻璃使用率平均水平在85%以上相距甚遠。有的國家已經實現了立法強制性,新建建筑如果不是采用建筑節能技術的節能玻璃根本不允許進行建造。十多年前南玻開始研發節能玻璃,目前我們90%的產品都是用在公共建筑上,住宅節能玻璃目前的市場要求還是比較低的。希望中國之家低碳發展聯盟能夠正確引導行業,向全國的房地產商發出呼吁,在住宅上積極地采用建筑節能的節能玻璃。此外,談到節能新技術新材料,很多開發商會感覺到增加不少成本,但實際上我們要講究性價比,拿100平方米的房子來講,如果門窗面積占20%建筑面積的話,我們用節能玻璃增加的成本大概要一千多塊錢,攤到每平方米大概就增加十多塊錢,增加一點成本就能使節能效果達到65%,而節約的耗電量2~3年可平衡增加的成本。

田明:聯盟要廣納責任企業

聯盟要持久地影響行業,首先是堅持,成立一個組織容易堅持難,只有堅持下去才能逐步做好。此外是開放,不要每次都是“老面孔”。只有一個開放的組織才有生命力,應該廣納責任企業,不僅是行業內部,包括機構,也包括政府組織、全球性組織。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