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電力
  • 綜合
  • 薛靜:我國經濟發展周期中電力消費的周期特征

薛靜:我國經濟發展周期中電力消費的周期特征

2009-11-09 13:05:39 新浪財經


中電聯統計信息部主任薛靜

  2009年10月30日,由中國南方電網、中國國電集團和《能源》雜志社共同主辦的“2009(首屆)中國能源企業高層論壇”在北京召開。中電聯統計信息部主任薛靜發表主題演講。

  薛靜:今天講的題目是應會上安排,我想做一個應景的回答,但因為我們是搞數據的,所以用實際的運行情況來解答大家的問題,特別是今天下午第一個專家的發言,他從定性上,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下一步作了描述。從我這個角度有的結論作一些驗證,對下一步的經濟發展,如果有可能作一個簡單的描述。

  最近這一段時間,正處于一個對本輪周期,也就是最近這段時期,今年年底之前,國民經濟整個運行營情況應該看得很清楚,影響非常明朗,不用作為任何一種措施或者任何一種迷茫的狀態。但對明年問題是什么,現在是各方面都在探討。對國務院來說,對政府來說,今年提前一個半月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這也是從來沒有過的,最近正在嚴陣以待。

  現在對明年的一個分析,確實不是一個GDP增長的概念,也不是用電量增長的概念,最近很多企業也都在報相關的方案。我認為首先要看明白明年的國際環境、國內的環境究竟有些什么變化,跟今年有些什么不同。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題目是“我國國民經濟經濟發展周期性波動特征”,之所以把這個跟大家講一講,特別是因為現在金融危機期間,對電力和經濟整個關系炒作紛紛揚揚,有的說電力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當數據不吻合的時候,又說國家的經濟出了問題等等。

  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電力應該分三個周期,改革開放以前應該算一個周期,那個周期完全是短缺經濟,這里的研究就沒有意義了,就不說了,完全是一種壓抑的方式。

  到了改革開放以后第一個周期,總體來說,這三個周期呈現出有人叫做春夏秋冬的過程,我用專業的說法,從低谷到上升,到高峰,到下滑,到低谷這么一個過程。應該說每一個周期當中,往上走的過程,正好是這個周期在不斷探索技術創新、投資創新和整個消費發展環境當中的一些探索,最后得到實現以后,得到高速發展。但到高速發展以后,又存在很多結構性的矛盾,矛盾問題又制約了它,然后往下走,再到低谷。所以每個周期都基本上呈現這么幾個規律。

        第一個周期,是1980年開始,并不是1978年開始,1978年以前不算,1978年、1980年之間還是一個調整,還不能算。整體來說,整個30年呈現了一個10年為周期的周期環節,非常巧合。從1980年到1990年,持續10個年頭,頂峰期在1984年。整個周期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我國的消費需求為動力。因為那個時期我們的經濟剛剛走到正軌,開始建設,我們仍然是短缺經濟。這個時期我們主要的任務就是解決溫飽。大家知道那個時候工資在吃飯都有問題,想吃點肉還不能多,房子還很擠。所以那個時候就是一個基本溫飽的目標。在那個時期最大的特征就是消費增長領先于投資增長,什么意思呢?你消費需求被拉動,這是一個特點。基本上處于消費拉動,投資增長上來以后,投資再開始往上走,而不像現在,這狀態是不一樣的。

  在這一時期,按理說消費投資是很好的動力,為什么還出現低的過程呢?因為在整個上升到頂峰以后,出現了一個機制式的制約,也就是我們的計劃體制和我們的廣大老百姓的消費需求,需要一個經濟發展的釋放不吻合,出現了通貨膨脹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所以下跌的動議某種程度來說是體制造成的。

  第二個階段是1990年到2000年。在那個時期我們也持續了10年,在這個10年,我們頂峰時期是2002年,也就是說迅速從頂峰上來。標志性的特征就是鬧自由風暴那個時期,1989年。到第二年開始,第二周期,頂峰年是2002年。但是下跌的周期很慢,為什么?大家記得朱熔基在工作,到達到頂峰之后,他是利用了軟著落辦法,慢慢保持下滑過程,因為經濟剛開始發展,如果這個時候迅速抑制下來,經濟馬上就會崩潰,所以通過一個軟著落。大家看剛才的圖,整個上升很快,但是下滑很慢的。這也是中央采用各種方面讓它軟著落。

  這個時期發展的動力靠的是沿海地區。大家很清楚的鄧小平南巡講話,把南方沿海地區帶動起來,通過梯級影響,對全國有關地區進行影響。這一時期,主要的產品或者技術的創新,我們走的最突破的道路就是白色家電,這是我們整個生產發展的動力,而且在這一時期投資急速增長,最高峰的時候,投資增長達到40-50%(當年)。正因為這樣,投資的消費確實力度很強,白色家電高速發展過程當中,投資那么高,自然導致結構不合理,通貨膨脹。再加上外部環境,亞洲金融危機,國內通貨膨脹和投資失衡,這是引起我們下跌的原因。
 

 

        第三周期2000到2008,2008年到低谷,2009年開始新的一輪經濟剛剛開始的底部,它還在底部探索過程當中,從某種角度,也可以算上個周期,也可以算下個周期。頂峰年是2007年,也是我們這個周期當中的最高峰時期。這一時期,我們的經濟增長以國內的住房、汽車為我們消費的需求的升級,以及國家從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為我們的動力。

 

  在這一時候,我們第三周期又加入一個國際性的事件,中國加入WTO,在這一時期,我們對外輸出了高載能產品,特別是鋼鐵高載能這些,都是占世界的主要產品。把我們的能源輸出出去了,以這個為動力,形成我們的大幅增加。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呈現出明顯的重化工業時期經濟結構特征。下跌的原因,國際的金融危機高耗能產品的滯后和第三產業的滯銷,以及國內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的矛盾導致的下跌。

  這是三個周期的結構特點,解釋這個目的是了解我們電力跟它有什么關系。在三個周期當中,應該說前兩個周期,第一個周期完全是以消費為需求,所以用電增長不可能遠遠高于GDP的增長,因為當消費增長紡織、飲食、吃飯這些并不是高耗的產品,不是高載能產品,所以電力和經濟的增長基本趨于相同。電力消費增長總體小于GDP增長,平均電力彈性系數分別為0.93、0.79。在第二周期正是我們第三產業,也就是浙江、廣東這些手工業、紡織也產生的,這些手工業向國際慢慢輸出,產生了一些GDP。因此在第二階段,反而我們的彈性系數更低了。

  但到第三周期,我們高耗能產業,一個滿足國內,一個滿足國外。也就是在第三周期,我們的鋼鐵行業從2萬噸長到現在的6億噸,成為世界最強國家。正因為這樣,這個周期的電力增長高速發展,電力彈性系數為1.2。這也是周期的有一兩年高點,這兩年也是不均衡年,所以導致迅速下滑,這兩年彈性系數逐步高漲。

  在三個周期當中發現一個規律,在前兩個周期當中,如果是以年為觀察單位來看,電力增長與GDP的增長趨勢基本相同,基本上一個周期節點差不多,到第二節點基本上處于穩定狀態。按年看,我們國家的GDP也好,我們電力消費確實存在著一個基本吻合狀態,特別是前兩個周期,但是第三個周期,也是我們這一輪的經濟周期就不是,基本是超前于GDP,電力增長遠遠高于它,而且經濟增長比要么同一年,或者同一年提前幾個月,總體來講超前一點。這就跟整個的經濟增長復蘇當中,電力存在著一個跟GDP關系的過程。
 

        這里解釋什么意思呢?在你前兩個周期,電力和GDP可以說是是晴雨表,但不是嚴謹的晴雨表,它倆沒有前瞻性、沒有預測性,基本差不多。這種特征在國際上也是這樣,大家也不要認為電力一定是晴雨表,不是這個概念。在美國,人家電力的增長很低,他的工業產品占整個GDP比例當中也就40%左右,所以不形成晴雨表的特征。

  但是在我們國家,到第三階段就不是了,只有在電力消費大幅增長,也就是對高耗能原始產品高速增長,增長產生產能,產能產生產量。這個過程就顯示出我們電力的增長超前于整個GDP,所以整個這個過程當中,體現出一個晴雨表,超前一些。

  這是三個周期當中電力和GDP本身存在的關系就不一樣。到第二個周期的末期開始,電力增長領先于經濟增長,要么領先上升,要么領先下跌。而且太超前,因為每一個GDP所帶來電力的消耗的含量太高,這也是一個特征。

  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與用電增長貢獻率比較。大家一直在問,既然這么高的吻合度,為什么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的時候,居然出現了GDP增長還有,但你電力大幅下降,什么意思?并不是說國家經濟出現了嚴重的造假,不是這意思。這里頭也就是剛才說的這個問題,比如說從第二階段來說,我們這個是增加值對整個GDP的貢獻。紅的線是第二產業電力用電的增長對整個全部電力用電的貢獻,這個是全部增加值對GDP的貢獻。在這一階段,整體來說,是電力的增長貢獻要大于增加值的貢獻,這是一個特征,但是大于多少幅度完全不一樣,在前兩個周期基本處于吻合狀態,差不了太多,但到第三周期,電力的貢獻遠遠要高于第二產業增加值的貢獻,也就是說我們高耗能所帶動的太大。

  具體是多少呢?在第二周期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平均為62.71%,也就是說GDP當中同比增長的62%是由第二產業貢獻出來的。第二產業用電增長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貢獻是63.89%,第二節基本以白色家電制造為發展過程,所以它倆之間,相對來說基本處于個使平等狀態,僅高出增加值增長貢獻率1.18個百分點。

  到第三階段,第二產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55.34%,跌下來了,跟62%比起來跌了不少。剩下這個空間第三產業彌補,第三產業我們IT業起來,我們服務業起來,在第三產業迅速上升。但是第二產業當中用電增長對全社會用電量增長貢獻的平均為75.29%,高出增加值增長貢獻率22.95個百分點。金融危機下來,鋼鐵、有色一旦下來一個點,所帶動的用電下滑跌的就翻幾倍,而增加值并沒有跌的很厲害。
 

     因為有這種特征,第二產業用電增長對全社會用電增長貢獻率遠高于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對于GDP增長的貢獻這個特征,必然呈現GDP下降時,用電率下降幅度更大的規律特征。當GDP上升的時候,用電量增長高于GDP,或者高于增加值,用電量下降的時候,GDP或者用點增長又是大于它的下降幅度。這就是剛才說的高附加值和高貢獻率。

  第二個角度大家也了解以下我們國家對于整個工業的關系。這兩張圖,這是工業用電占比反映了國民經濟周期發展結構特征。總體來說,我們在工業用電當中,工業用電占了我們整個用電量的60%左右,但重工業占了74%以上。這里頭第一周期反而更高,第二周期跌下來,第三周期又上去了。但大家看到,2008年又跌下來了,這原因是什么呢?因為第二周期以前,一個是短缺經濟,或者是白色家電。這一時期,主要國內消費對制造業的需求比較高。但這時候的需求增高,并不是完全高耗能的產品。所以導致工業和重工業結構應該說那個時期很高,沒有第三產業,也沒有別的,所以相對比較高。

  到了第二周期開始,第三產業起來了,是逐步逐步工業和重工業比例下降,但到了第三周期,第三周期重化工業特征,導致我們的工業用電增長,特別是重工業用電增長比例迅猛增加。

  工業當中又誰在推動呢?主要是四大行業,也就是非常吻合的,跟剛才說的建筑、投資、高載能、出口相關的。第一個是鋼鐵,鋼鐵2004年用電量中的同比增長10%迅速增長到2007年的20-30%,從2億產品一直到5.8億這個過程迅速上升。

  第二個是化工,化工是高載能的產品。比如像乙烯,包括服裝里面的化學纖維都是化工產品,這都是高耗能,這個高效能也是持續比較高的增長,這兩年才趨于平穩。

  第三個就是有色,有色是隨著國際需求的大幅度,所以有色完全是隨著這一輪經濟國際的需求加大以后,迅速拉動起來,再加上國內的電纜建設、電網建設和房地產建設,導致有色大增。稀缺的一些有色產品大增,所以尤其看這個,幾乎是直線往上,導致我們用電增長全靠它。
 

        第四就是建材,就是我們投資需要的玻璃、水泥。

  從關系角度是多少呢?比如鋼鐵,在2004年的時候,占的用電量也就9.9%,到2007年的時候,達到11.41%。化工也是一樣,而貢獻率也是,從2005年的12%迅速到16%。四大高耗能加在一起,比例到了2007年已經達到32%,也就是我們全國生產量當中,電力當中的32%都讓這四個耗能給去掉了,如果再加電力自己又是14%,五個加一塊就是50%的電量耗走了,剩下才是幾十個甚至是70多個行業平攤,貢獻率也是這樣。

  這四個高耗能現在呈現出一個特征,一個也是這輪金融危機之后逐步調整。一個就是鋼鐵產能逐步向沿海地區集中。目前之所以沿海特征,比如像河北,河北成為河北鋼鐵第一大都,9月份鋼鐵的電量同比增長40%,他是曹妃甸建設以后的特征。

  建材特征發生變化,建材完全跟投資相結合,前幾年是從沿海先起來的,然后才逐步向中部和西部轉移。現在建材的產能已經同比增長從東部地區逐漸向西部和中部轉移,現在像四川、湖北、湖南同比增長非常高,所以當地的用電大增主要是由于建材。

  第三個是有色,有色并不是大家都能做的,有些大的省,原來是在中西部的北部,比如說河南、寧夏等等,現在開始轉移到中西部的南部,比如說云南、廣西,甚至四川,而且規模很大。這也是我們一個轉移的調整,因為是沿海地區,這樣他出口更方便。

  化工是遍地開花,連廣東、福建都想搞化工,盡管遭到當地老百姓反對,但還是搞,因為是畢竟是高附加值,特別是資源大省,這方面更加嚴峻。

  這個曲線是近年來,國民經濟工業與電力消費月度發展軌跡。從這里看,我們用電增長從2007年到現在,都是低于工業增加值的增長。但是再看,工業用電增長,從2008年的3月份開始就往下跌,而我們的工業增加值(紅線)到了5月份還頂峰,然后才往下跌。什么意思呢?就是用電增長在高耗或者高載能時期,確實呈現出一個晴雨表的作用,大概提前在兩個月左右,是這么一種規律。而且更加活躍,我跌的比你還狠,上的比你還快,就是反應特別大。但這種特征能否繼續迅速爬上去呢?我認為不見得,原因主要確實像第一位專家說的,我也非常贊同,明年的經濟形勢現在存在需要探討,并不是我們的金融危機人家來給我們騷擾一下就走了的,我們就恢復正常了,確實我們面臨著很多的變化。出口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我們產業結構對外的出口環境也會發生變化。

  這些導致我們下一步投資戰略發展和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都對明年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明年會不會跟著馬上突飛而起?不可能,剛說的,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有一個逐步的探索,然后突破的創新過程。明年仍然是一個探索過程。所以我們現在對明年的判斷,總體感覺到,可能同比增長,跟今年持平。這個結論我們已經報上去,總體判斷是這個情況。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電力消費 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