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西部大開發十年回顧與展望

2009-11-10 13:52:11 光明日報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區域經濟政策從非均衡發展戰略逐步向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轉變,為我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通過十年大開發的實踐,在如何結合西部地區的具體區情,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 自主創新道路等方面,都積累了寶貴經驗。

●文化是民族之魂。在大開發進入第二個十年之時,要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出發,落實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文化創新來發展文化產業,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加快西部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在世紀之交黨中央統攬全局、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亦可說是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晚年關于“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由第一個大局過渡到第二個大局)這個問題”的重要指示的重大舉措。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地區傾斜發展的區域政策在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盡快融入全球經濟的同時,亦付出了國內地區發展差距明顯擴大的代價。1999年,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足東部地區的一半(41.3%),東、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相對差距比1978年擴大12.8個百分點。在既有地區經濟分工協作的基礎上,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投入產出關聯,互為市場。保持區域協調發展,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地區經濟普遍繁榮、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經過改革開放頭2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相繼提前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加快中西部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條件已基本具備。作為新世紀邁向第三步戰略目標第一個重大戰略部署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從2000年起全面啟動,標志著“第二個大局”拉開了帷幕,標志著我國區域經濟政策從非均衡發展戰略逐步向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轉變,這為我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十年來,西部地區已開工重點工程102項,投資總規模1.74萬億元,在中央預算內建設資金、長期建設國債資金的帶動下,社會資本和區外、境外資金的進入,使西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近年的年增長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長26.8%,2007年、2008年分別比上年增長28.2%和26.7%),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相繼建成投入運營。投資和創業環境的顯著改善,地區發展活力的釋放,十年間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超過11%,不僅高于大開發前(1978-1998年期間平均增長率9.45%),與東部地區發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斂態勢。在國際金融危機開始蔓延,外部市場需求萎縮的2008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幅超過東部,達到5.8萬億元,在全國GDP中的占比達到17.8%,較大開發前有所提高。2009年第一季度,全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中,有10個增幅超過全國平均值(黔、蒙、桂、川、陜;渝、青、滇、藏和新疆),其中前5個省(區)增幅達到兩位數。十年來,西部地區在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的同時,各項社會建設有序展開,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更可貴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和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通過十年的實踐,在如何結合西部地區的具體區情,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自主創新道路,踐行科學發展觀,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領域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只有通過發展、在發展進程中加以解決。發展必須立足區情,欠發達和相當廣大地區生態脆弱是西部地區兩大基本區情。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為了使西部豐富的資源、特色產品以低廉的交易費用進入國內外大市場,使國內外各種先進生產要素順暢進入西部,就必須首先從改善交通運輸、通信網絡和電網等入手。扼制生態惡化是維護生存之舟,建設幸福家園的需要。《國家十五計劃綱要》明確提出,“力爭用五到十年時間,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有突破性進展,科技、教育有較大發展”。十年來,西部地區新增公路里程85萬公里以上,新增鐵路營業里程超過8500公里。在抓緊干線建設的同時,“油路到鄉”、“公路到村”的農村公路建設有序展開。根據西部基礎設施依然滯后,生態維護、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的實際,在西部大開發進入第二個十年時仍需抓好這兩個重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是興區強區之本。十年來,西部地區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西部大開發輸送了大批人才,提供了技術支撐。為了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除京、滬等地著名高校將逐步擴大在西部地區招生的比例與規模外,從2009年起,教育部批準青海大學、寧夏大學、西藏大學和石河子大學進入“211工程”序列,接受國家、部門和地方政府三方的共同投入,重點建設對所在地區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學科,培養西部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同時在西部民族地區新設立呼和浩特民族學院、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甘肅民族師范學院等10所高校和3所高等專科學校。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是手段而非目的,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增進民眾的福祉,提高人民的素質和能力。十年來,西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享有的公共服務都明顯提高,但和全國平均值和東部地區比較,還有不小的差距。例如,200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居西部前3位的內蒙古、重慶和廣西都達到14000元左右,接近全國平均值;而新疆、甘肅則比全國平均值低27至30個百分點;2008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居西部首位的內蒙古為4656.2元,僅比全國平均值低2個百分點,貴州、甘肅則比全國平均值低40多個百分點。今后,西部要抓住機遇,盡快補上在義務教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方面的欠賬;穩定現有就業崗位,鼓勵創業;要使西部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與東部的差距明顯縮小;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鄉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西部大開發中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要求,在抓緊經濟建設的同時,全面推進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西部大開發十年來,在經濟建設方面積累了許多經驗,最突出的有三點:

一是從西部地區具體的區位地緣、資源秉賦出發,重點培育特色優勢產業。2008年西部12省(區、市)生產的原煤、原油、發電量和棉花已分別占到全國總產量的43.9%、29%、28%和43.7%,發揮了國家級能源基地、棉花基地的作用。比如,內蒙古從煤炭開發入手,發展火電以及煤制油、煤基醇、醚燃料等煤化工,拉長產業鏈,同時發展乳品業、風力發電、太陽能熱氣流發電和各種沙產業,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十年年均增長16%,在西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由大開發前(1999年)的8.26%提高到2008年的13.32%。新疆亦如是,依托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以及土地遼闊、日照長、邊境線長、口岸多(一、二類口岸29個)等條件,重點打“黑”(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白”(棉花)、“紅”(番茄、枸杞、紅花等)等特色牌,并逐步壯大產業鏈。同時堅持對內對外開放兩手抓,一方面大力開展以邊貿為主的進出口貿易,同時引進中央企業等大型企業集團的項目落戶,推進區域經濟發展。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4203.4億元,相當于大開發前(1999年)的3.6倍,2008年天然氣、棉花產量居全國首位,石油產量居第2位,進出口貿易總額居西部首位。《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指出的能源、化工、有色金屬、稀土、鉀、磷、特色農牧產品及加工、裝備制造、高技術產業和旅游業等特色優勢產業,近年來西部各省(區、市)結合不同區情,各有側重地發展。而且能夠根據國內外經濟科技新走勢,重視培育低碳經濟。西北與內蒙古都及時發展了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相應裝備的制造業,西南則重視生物質能的開發。

二是科技和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必須依托科學技術,前述內蒙古、新疆地區產業鏈的延伸,每一步都得益于科學技術及時的支撐。平時如此,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時,科技、創新的作用更加凸顯。彩虹集團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在咸陽建的第一座彩色顯像管廠,隨著產品進入生命衰退期,企業陷入了困境,之后依托技術研發成果和企業戰略管理創新,及時轉向了平板顯示產業,通過產品升級成功化危為機。創新是企業轉型、產品升級的動力,亦是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今后西部仍要繼續優化地區創新環境,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為紐帶的區域創新體系。

三是堅持“雙輪驅動”。新中國成立60年來正反兩面的經驗,以及西部大開發十年的經驗都表明:國家經濟、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公有制和其他多種所有制的雙輪驅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家直接掌控國民經濟命脈、關鍵領域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多種所有制的充分發展又能夠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使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一切財富之源活力迸發。十年來,西部民營經濟的發展和東部的差距有所收斂,面對當前西部嚴峻的就業形勢,必須進一步改善西部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縮小東西之間的差距。

面對當前“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繁重任務,在政治建設領域,民眾對西部各級政府的希望是:加快政府職能和作風的雙轉變,使其真正成為當地宜于投資興業環境、宜居環境、宜學環境建設的組織者,基本公共服務產品的提供者,正常市場秩序的維護者。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凝聚力和創造力之源,它既為經濟建設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更是區域軟實力的核心內容。西部大開發十年間,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天災人禍”的嚴峻考驗。在大開發進入第二個十年之時,要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出發,落實好“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要依托文化創新來發展文化產業,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可持續發展的真諦在于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一切經濟社會活動充分考慮自然的承載能力,不突破環境容量和自然承受力的閾限。對地處青藏高原、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生態系統既復雜又相對脆弱的西部地區,堅持生態文明建設、重視環境保護尤顯重要。過去十年,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內蒙古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等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西部主要有以下任務:重點地區與省會(自治區首府)城市圈的率先發展,資源富集地區的集約開發,重點邊境口岸城市的跨越發展,對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三峽庫區、資源枯竭礦區以及各類縣域經濟發展的統籌兼顧。大開發以來,通過對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金三角、烏(魯木齊)昌(吉)一體化地區和滇中等重點地區的優先發展,構建了西部的戰略高地。同時在資源富集或區位優越地區,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如廣西沿兩江產業帶、寧夏的寧東能源化工和新材料基地等),在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的同時,重視城市對廣大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大開發中,統籌內外要素,有效聚合優勢,既重視內生要素的培育、壯大,又積極對內對外開放,從區外、境外引進項目、資金、技術、人才與管理,激活、提升內生要素,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通過東、西共建產業園區,提升西部各類開發區的綜合水平,壯大自主發展能力。(作者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西部大開發 回顧 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