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當年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同時,還要對第二年的經濟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取得明顯成效、經濟回升向好,但國內外經濟環境仍然十分復雜之時,如何理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政策信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問題
聚焦一:積極財政政策重點更突出,群眾將享受更多財政陽光
政策: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
解讀: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明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突出重點,就是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這也正是近年來公共財政的一貫目標和著力點。2009年,在財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形勢下,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安排7161.4億元,增加1205.9億元,增長20.2%;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就業、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億元,增長29.4%。
在此基礎上,明年還要繼續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等方面和中小企業、居民消費、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領域改革。這意味著,廣大人民群眾將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將進一步提高。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到,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于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
對此,賈康認為,財政政策的支持重點應加大對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中科技研發投資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新能源、節能汽車、醫藥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的投資,形成新的投資熱點,引導和支持企業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對企業技術改造項目、技術創新活動給予政策性導向的信貸支持和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努力培育帶動新增長點。
聚焦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退出”,信貸的增速將有所控制
政策: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
解讀:專家認為,這“四性”勾勒出了明年貨幣政策的輪廓。
“"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取向不變,這給市場吃了個"定心丸"。”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說,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復蘇還存在不確定性,仍可能反復,從國內環境看,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當前經濟增長主要靠政府投資拉動,要讓民間投資和消費需求真正煥發活力還需努力,因此,明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會“退出”。
“"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則表明,明年貨幣政策將在保持基本取向的前提下,因勢、實時、靈活地調整力度和節奏。”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杰說,貨幣政策面對的情況較為復雜:一方面,當前我國通脹壓力不大,但通脹預期在升溫;另一方面,貨幣信貸增長較快,流動性十分充足,正常情況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速5—8個百分點,而目前M2增速達29%,高于GDP增速20多個百分點。“這兩方面的因素可能會推動樓市、股市等資產價格上揚,甚至帶來資產泡沫風險,以及由于資金使用成本較低,可能會帶來低效益的投資。這些都需要引起貨幣政策的關注并作出及時應對。”丁志杰說。
丁志杰認為,“四性”的提法說明,貨幣當局在短期內可能不會動用利率、存款準備金率等傳統工具,而主要通過信貸政策的動態調整等來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出了貨幣政策的具體措施,對此,汪同三表示,主要是要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同時優化信貸結構,以此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今年的情況非常特殊,貨幣信貸增速相當快,明年的增速可以也應當比今年有所控制和放緩。”汪同三說。
聚焦三:收入分配制度應進一步改革,要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政策: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
解讀:“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這是中央基于當前形勢而做出的科學決策。”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表示,近年來,擴大消費的有利條件正在逐漸增多。農民收入、城市低保標準、最低工資標準、個稅起征點都在提高,政府對民生領域的投入也在加大,同時城市化進程也在逐漸加快。中央提出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契合這一趨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擴大居民消費,首先就要增加居民收入,這就要求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目前在我國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者工資增長趕不上企業利潤增長是一個普遍現象,并且這種差距有逐漸拉大之勢。這不利于擴大居民消費——如果老百姓沒多少錢,談何消費?在絕大部分百姓的收入來源都是勞動收入的情況下,下一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關鍵,就是以工資改革為核心、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今后,國家要繼續實施并完善已經出臺的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措施,例如擴大家電、汽車以舊換新的試點范圍,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其次,要減輕居民負擔,加快全民社保建設,增加社保投入,消除城鄉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創建城鄉居民持續消費的條件。
聚焦四: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制度安排
政策: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
解讀: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認為,這是中央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又一重要戰略舉措,體現了中央的戰略構想是一脈相承的,為未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安排。
張曉山表示,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是進一步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是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要想真正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加快城鎮化進程非常重要,而推動農業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則是城鎮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張曉山告訴記者,目前很多農民工已外出打工多年,有了比較穩定的就業機會,在統計口徑上已被列為城市人口,但由于政策的限制卻無法真正實現身份轉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政策措施,將有助于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身份的真正轉換,推動城鎮化的落實,同時也將為農村和現代農業的發展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規模經營等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在談到如何確保農業轉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時,張曉山認為,戶籍本身不過是一個身份的改變,除了放寬戶籍限制外,還必須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要盡快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到城市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當中,讓他們都能真正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如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及子女上學等,只有這樣,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人口。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