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完善了促進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正寄希望于通過擴大消費來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但要讓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真正切換為消費,仍需多方努力。
11日發布的統計顯示,今年1至11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5.3%。在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的拉動下,消費已取得近十年來的最好表現。但有些短期政策存在效應遞減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投資和消費比例嚴重失衡的矛盾,必須勇于啃收入和保障這兩大“硬骨頭”。
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痼疾。去年四季度以來,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的政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所增強。但目前來看,投資依然是經濟增長的主動力,消費仍是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短板”。
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居民消費率為35.3%,而美國為70.1%,印度為54.7%。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仍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外需減少的局面將會長期存在,而依靠銀行信貸的大規模投資也難以長期持續,因此,擴大內需尤其擴大消費,無疑成為這一輪擴大內需的重點,這既是中國應對危機的應急之舉,更是保持經濟平穩健康增長的治本之策。而與政府消費相比,我國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有巨大空間。
擴大居民消費需求,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者報酬的占比。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勞動者報酬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2006年降至40.6%,而與之對比,企業利潤則在上升,資本回報占國民收入比重由以前的20%左右上升到30.6%。
同時,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勞動者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收入分配不公等問題比較突出。
因此,要依據“提低”“擴中”“調高”的原則,在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加大對城鄉低收入者的補貼,增加農民新的收入增長點的同時,通過稅收等有效調節機制來促進分配公平。
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還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以保證就業。保就業就是保民生。數據顯示,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就業最廣泛的渠道,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的75%。
擴大居民消費需求,要著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除居民花錢的后顧之憂。目前,國民收入二次分配中的收入調節效果不明顯,收入向一部分人集中的傾向明顯。可考慮適當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農村貧困線水平和最低工資水平“三條”保障線。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