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庫曼斯坦巴格德雷合同區,阿姆河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第一天然氣處理廠。凝聚著萬名中土兩國建設者心血的天然氣,將從這里起程,穿越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和中國新疆霍爾果斯,奔向祖國的大江南北。
阿姆河天然氣項目歷時2年3個月,一期工程勝利完工。熱情奔放的阿姆河記錄下中國石油建設者的拼搏和榮光。
從不可能到成為現實:535天寫下一段石油人光榮的歷史
這里曾經是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在歷史的浩瀚中,塵煙漫卷,一路走來。隨著天然氣儲量的不斷發現,這里再次引起世人矚目。
在阿姆河天然氣項目全面啟動后,中國石油建設者來到這片被稱為世界上最為干旱的沙漠。
按國際慣例,同等規模的工程一般需要4到5年才能完成,而阿姆河項目第一天然氣處理廠留給建設者的工期只有18個月。這幾乎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
作為中亞天然氣管道的主供氣源,根據中土兩國簽署的相關協議,項目建成后,每年將向中國提供3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這個項目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關懷。胡錦濤、溫家寶、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自出席項目有關合作簽字儀式,并在土庫曼斯坦接見工程建設者代表,對項目早日建成寄予厚望。
當地社會依托條件差,物資匱乏,對于建設這樣的大項目,更是難上加難。面對物資的匱乏和環境的惡劣,曾經想在這里合作開發的一些國際知名企業相繼離開。唯有中國石油人,把這里變成熱鬧非凡的建設工地。
“人拉肩扛”也要把建設材料送到施工現場,項目建設的決策者如是說。
當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在異國他鄉大放異彩。建設者像螞蟻搬家一樣,把一根根焊條和一個個螺母背到工地,點火開焊,讓空曠的沙漠變成現代化的工廠和鋼鐵森林。
踏冰臥雪,風餐露宿。沙海里,頂著狂風,啃著咸菜,嚼著干糧,喝著冰冷的礦泉水,石油人在大漠安營扎寨,猶如星星之火,喚醒了沉睡的巴哥德雷合同區地下的每一口氣井。
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建設者喊出“寧可兩年不回家,拼命也要按時輸氣到咱家”的錚錚誓言。
“五加二”“白加黑”,是建設者對自己日常工作狀態的一種調侃。放棄休息日,起早貪黑成為工作常態。
四川油建參與第一天然氣處理廠建設的“女子焊工班”的9名女焊工,成為大漠里綻放的“美麗川花”。剛來時由于條件有限,每天十幾個小時工作之后,她們只能用冷水洗澡。剛到土庫曼斯坦,姑娘們還沒有來得及領略異國風情,就一頭扎進工地,一干就是幾個月。
在這里,很多故事雖然普通平淡,但是只有你置身這樣的惡劣環境中才能體會到平淡后的感人至深。晚上睡覺時,會有毒蛇悄悄地爬進你的房間,毒蜘蛛會在烈日下伸出猙獰的魔爪,地表60攝氏度的高溫就連工鞋底也會烤化。更加難以忍受的是寂寞。為了工程建設,很多熱血男兒延期休假,一些年輕人沒有度完蜜月就趕回崗位。有的同志親人離去,將悲痛埋在心里。自古忠孝兩難全,報效祖國,就意味著犧牲和奉獻。連續奮戰十幾個小時,連續奮戰十幾天,連續工作9個月,超強度、超負荷的工作,使一些同志暈倒在辦公桌前,但誰也沒有怨言。
踐行科學發展觀:萬名石油人組織起一場海外找氣會戰
這是一次充分發揮中國石油綜合優勢的大戰役。從項目管理公司到技術服務公司,從海外項目建設現場到國內各個支持中心,大家只有一個信念:按期投產,保證向國脈如期供氣。
這是一次對中國石油整體實力和綜合優勢的檢驗。從項目立項開始,一些國家的石油公司就對能否按期建成并持續穩定供氣持懷疑態度。面對各種懷疑,中國石油的建設者迎難而上,鼓足勇氣,挑戰自我。
在“同舉一面大旗、齊樹一項目標、共維一種形象”理念指引下,中國石油參建企業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開始了一場海外石油大會戰。
隨著氣田開發和工程建設的深入,中國石油更多的企業加入工程建設中。國內國外,十幾家企業上萬名中土員工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
堅持技術的高起點,堅持管理的高水平,讓工程成為“優質工程、形象工程、友誼工程”成為項目建設者的追求。
為使項目成為兩國人民合作的“示范工程”,中國石油集中精兵強將和當今先進的技術與成套設備,還在北京、成都、新疆等地成立技術支持中心。中國石油在技術、裝備、人力,以及上中下游、產學研等方面的優勢開始綻放異彩。
為加快項目建設進程,僅川慶鉆探就投入設備機具1500臺套,采用陸、海、空立體運輸方式,經過5個國家中轉,將建設器具和材料運到現場。
地質科研人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冒著高溫在沙漠里奮戰,勘探出新的天然氣儲量。合同區內首期供氣主力氣田薩曼杰佩氣田重新煥發青春,儲量大增。其他區塊勘探前景良好,為穩定持續供氣提供了堅實保障。
鉆井隊伍高歌猛進。通過應用先進成熟綜合配套技術,創造包括鉆井地質和鉆井工程成功率雙100%在內的7項新紀錄,形成特殊地質條件下9項鉆井工藝配套技術。中國石油用技術和實力揚威海外。
在工程建設如火如荼的同時,項目建設管理獨特的運作方式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為確保將合格天然氣如期輸送到中亞天然氣管道,阿姆河天然氣公司積極推行“PMC+EPCC”的“全面介入式”管理模式,推動工程建設持續提速提效。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所有參建隊伍相互融合,互相支持,統一指揮,創造了一項又一項佳績。
上萬名建設者在工地上摸爬滾打,上千輛車和施工機械每天不停地運轉,安全管理難度超乎想象。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緊迫的工期,都對安全管理提出挑戰。“安全為天”、“不破壞每一處環境”,成為石油建設者的不懈追求。在這種理念引領下,截至目前,阿姆河天然氣項目取得了4260萬安全人工時的佳績,創造了中國石油海外項目安全人工時的最高紀錄。
由川慶鉆探公司承建的第一天然氣處理廠是阿姆河天然氣項目的關鍵工程。地處沙漠的這座現代化工廠成為土庫曼油氣工業的新地標。
如今,這座現代化的天然氣處理廠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鋼鐵森林”。占地近80萬平方米的第一天然氣處理廠使用鋼材1.35萬噸,安裝設備1.5696萬臺套,焊接焊口16.6萬道,鋪設工藝管道320公里、電器儀表電纜1558公里,為中亞地區天然氣處理廠工程建設規模之最。項目建設高峰時期,參建中土兩國員工達1.5萬人,工程量之大、建設速度之快成為國內天然氣處理廠建設之最。
從建設之初,項目建設就經歷各種嚴峻的考驗。面對一個個突發事件,建設者沉著應對。2008年年初,阿姆河右岸遭遇50年不遇的超低溫天氣,嚴重制約前期設備機具動遷,并對現場勘探開發及地勘工作造成很大影響。全球性金融危機,造成多家供貨廠商資金不足,正常的供貨周期受到影響。
這些突如其來的困難沒有阻擋住建設者前進的腳步。不講條件,延期休假,周密部署,搶工期,按期投產不動搖,中國石油建設者在海外創造出“中國速度”。
提速,再提速。在這里,和時間賽跑成為實現如期投產送氣的唯一選擇。
由于生產資源缺乏,工程需要的水泥、砂石等材料需要從400公里以外的地區或國外采購運輸,其他工程物資必須全部從國外進口。就是在這種困難條件下,輸送建設物資1.4219萬節車皮,動遷各類大型設備2591臺套,物資動遷量為土庫曼阿姆河右岸火車站15年累計卸貨量的總和。其中,90%的物資來自中國。
在工程最為艱苦的時段,項目建設者搶進度更保質量,全面實現質量、安全管理目標。安排六道質量檢查防線,確保工程質量一流,開車一次成功。
為確保送氣一次成功,積極組織開展技術交流,多次邀請國內專家到現場檢查,開展各種演練,實現項目快速、優質、平穩推進。
西南油氣田公司承擔第一天然氣處理廠的生產。公司派出技術精湛、作風頑強的操作隊伍。在中土兩國操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12月1日,合格天然氣正式進入中亞天然氣管道。
進入下半年,捷報頻傳。第一天然氣處理廠提前2個月實現機械完工,10月29日第一口氣井投產,11月22日成功生產出合格商品氣。
隨著一個又一個喜訊的到來,阿姆河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將展開新的一頁。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友誼工程樹起合作典范的豐碑
2008年8月29日,胡錦濤主席在土庫曼斯坦訪問期間對中國石油做出指示:加快項目建設,加大公益事業投入,實現按期投產,構建項目建設與資源國社會和諧。
中國石油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在項目建設進程中,積極開展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受到廣泛歡迎。
阿姆河天然氣項目啟動以來已為當地直接提供就業崗位超過1萬個,為阿姆河項目間接提供服務和參與建設的當地公司有幾十家,有力帶動了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
中國石油企業還將愛心帶到這里。
土庫曼納巴特市棉織品廠是一家殘疾人企業,有40多名殘疾工人,生產棉被等產品。雖然產品質量很好,但是因為市場有限,銷售成為難題。來到土庫曼的中國石油企業獲悉他們的困境后,主動在這里購買棉被和其他棉制品,使原本生意蕭條的工廠煥發生機。列巴普州殘疾人聯合會主席恰列耶夫告訴記者,非常感謝中國石油企業購買他們的產品。他代表這些殘疾人感謝中國石油,祝愿中土天然氣合作項目早日建成投產。
2009年10月19日,中國石油首個海外“藍領員工”培訓中心——川慶鉆探公司土庫曼分公司培訓中心在土庫曼納巴特市正式掛牌。據了解,這個培訓中心啟動后,先后舉辦語言、HSE、鉆井技能等多項培訓,培訓各類人員1.6萬 余人次,當地員工參與培訓超過2/3。培訓中心成為中土兩國人民建立深厚友誼、傳播文化的一個載體,成為中土友誼和合作的新橋梁。
隨著項目建設不斷深入,向當地員工傳授技術成為在緊張的施工任務中又一項艱巨任務。2009年6月25日,集團公司總經理蔣潔敏在第一天然氣處理廠施工現場調研時,看到正在現場學習焊接技術的土庫曼員工時說,中國石油員工不僅要把處理廠建設好,還要為當地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藍領”工人。截至目前,中國石油已為當地培養焊工、鉆井工、電工、鉗工等技術工人3000余名。
農業種植技術成為廣袤大漠里一道亮麗風景。在合同區內,一座占地百畝的“蔬菜大棚”拔地而起。川慶鉆探土庫曼分公司從四川農科院引進無土蔬菜栽培技術,種植南瓜、辣椒、苦瓜、白蘿卜等十余個品種的蔬菜。他們要將這里建成“示范農場”,向當地人傳授種植技術。據了解,在土庫曼納巴特市的先期蔬菜試驗基地已收獲各類蔬菜30余萬公斤,不僅滿足了石油建設者的生活需要,還培養了當地60余名種菜能手。當地群眾學習種植技術,在自己家的地里第一次種上“苦瓜”等土庫曼“新鮮”的蔬菜品種。
學技術、交流文化,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使得中土雙方員工關系融洽,其樂融融。
已經能夠教當地員工漢語的阿姆河天然氣公司土庫曼員工尤素普和謝爾達爾告訴記者,土庫曼納巴特市一年多來變化很大,過去最高的建筑只有5層樓高,現在11層樓的建筑已經開始建設。中國石油來了之后不僅提供了很多崗位,還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能夠在中國石油工作,感覺特自豪!
不僅如此,今年開始,阿姆河天然氣公司還啟動留學生5年滾動培養發展計劃,每年選送20名土庫曼學生到中國石油大學學習。今年11月15日,首批16名學生已經來到北京開始了學習生活。屆時,100名在中國學成歸來的土庫曼留學生將服務于中土兩國石油領域。
為當地提供先進的醫療器材,解決土庫曼人民的生活急需,改善周邊的生活環境,修路筑橋,一件件好事、善事,將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留在這里,生根發芽。
據統計,中國石油自阿姆河項目啟動以來已先后投入725萬元用于履行社會責任等方方面面,成為當地最受歡迎的外資企業。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