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可以說是哥本哈根氣候談判的“分水嶺”。隨著大會兩個特設工作組的主席日前分別提出各自草案,這將意味著,在13日短暫的休會后,大會從今天起將進入核心討論階段。
骨頭越來越難啃
在大會第一階段的討論中,各方曾拋出過各種草案,但正式的官方文案直到12日才在大會官網上顯露真容,這也將可能成為未來一周各方討論的基礎。現在,各國部長紛紛抵達,人們期待他們能在前一階段討論的基礎上商定各種實質性問題,以便各國領導人在最后的峰會上一錘定音,但他們的任務顯然是艱巨的。
雖然兩份官方草案的出臺將哥本哈根大會帶入新的階段,但它們在某些關鍵議題上的模糊處理,既是留出了談判空間,更是埋下了爭論的種子。據悉,這兩份官方草案真的有點“草”。《京都議定書》工作組的草案共27頁,其中關于各國減排目標的表格多是空白,而長期合作工作組的草案不但從原來的100多頁縮水到了區區7頁,其中還列了不少選項,就像等著各方來完成這道減排的“選擇題”。此前,各方展示立場和期望的第一階段討論,已經出現了激烈的觀點交鋒,而涉及具體問題的第二階段實質性討論,可能將更為艱難。
分歧未完全消弭
事實上,從7日大會開幕起,各方的辯論就沒有消停過,雖然大家坐下來談判是件好事,許多國家也均拿出了自己的減排目標,但人們發現,在第一階段的討論中,就一些關鍵問題,各方觀點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在減排目標上,美國和歐盟等目前承諾的數字,顯然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以及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的減排目標仍有差距,而目前也尚未看到有關各方在這個最核心的問題上有松動跡象。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便美國等發達國家最終同意讓步,它們也會同時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提出苛刻的要求,將讓后者難以承受。
在資金支持方面,雖然歐盟日前宣布將在2010年至2012年間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24億歐元的援助資金,但發展中國家普遍認為這個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在這個問題上更是語焉不詳。如果考慮到金融危機因素,由于發達國家深受其累,它們可能根本就沒有在此時慷慨解囊的意愿。
應體現公平合理
展望即將開始的第二階段會議,談判的焦點和難點,恐怕還是聚焦在碳排放量的分配問題上,因為這涉及各方的經濟發展利益。現在,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需要作出強有力的承諾,將意愿轉化為實際行動。而如何公平合理地解決這個問題,恐怕還需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排放性質并不相同。從縱向來看,發達國家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據悉,從1900年到2005年的100多年間,發達國家人口總數不到全球的20%,卻排放了全世界80%的溫室氣體;從橫向比較,發展中國家是“生存性排放”,發達國家卻是“奢侈性排放”,數據還顯示,2006年發達國家人口不到10億,卻排放了約129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總量的46%,人均排放幾乎為發展中國家的4倍。
可以說,排放權將直接關系到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不合理的減排安排將對發展中國家造成損害。為此,中國專家提出了“碳預算”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日前表示,減排行動要公平,首先應強調“人際公平”,其次要強調“代際公平”,應該根據歷史個人排放水平、碳排放總量控制需求等數據來計算現在的人均碳排放權。
根據一些研究機構的測算,如果要在2050年前把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內,目前全球年人均碳排放應該是2.33噸,乘以全球人口,就是現在的全球碳排放限額,有關專家將這稱為“碳預算”,而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年人均碳排放遠超過2.33噸這一水平,多數發展中國家遠低于這一水平,還有增長的空間。潘家華認為,那些人均碳排放超過限額或者透支的國家,應該向其他國家購買碳排放權。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