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煤層氣發展的頑疾如同橫亙在行業內人士面前的一道道檻,礦權重疊、審批程序繁瑣、投資嚴重不足……每一個似乎都難以逾越。而因此產生的后果除了行業發展緩慢之外,也讓國內外煤層氣生產商甚為頭疼,由于礦權重合問題,必和必拓甚至不得不無奈地離開山西。
《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十一五”規劃》是煤層氣行業首次獨立作規劃,然而,“十一五”期間被期望很高的煤層氣行業卻以負面新聞居多,“礦權矛盾”、“跑馬圈地”、“圈而不探”等等。2010年是“十一五”末的最后一年,而“十一五”規劃制定者們的美好愿景卻遠遠沒有實現。原因究竟在哪里?
2009年11月底,中聯煤層氣董事長孫茂遠接受了《能源》雜志記者的專訪,目前,他已經開始參與到下一個五年規劃,即煤層氣“十二五”規劃的制定當中。然而,不僅僅是孫茂遠,整個煤層氣行業的人都在反思:在將要開始的“十二五”中,煤層氣行業能否超越既往的種種矛盾?
淡化礦權重疊
一直以來,礦權重疊的問題,使得原本伴生的煤炭和煤層氣似乎成了一對冤家。
截至2008年年底,全國累計鉆煤層氣井3496口,形成產能約17億立方米,但產能中的三分之二卻是白白放掉的,據估算,最終形成的產量不足5億立方米。但是,按照“十一五”規劃的目標,2010年地面產氣量就要達到50億立方米,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發展十幾年,依舊是很低的產量,于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這種“緩慢”與礦權重疊的矛盾聯系在了一起。
目前,我國煤層氣井主要集中在中聯煤層氣公司、中石油(13.73,-0.03,-0.22%)獲得探明儲量的山西省沁水盆地南部,該地區鉆井數達2400余口。從全國而言,我國煤層氣探明儲量僅占資源量的千分之三。可見勘探任務巨大,影響煤層氣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經濟扶持政策仍需加強、到位,需要突破技術難題以及勘探投入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而非礦權重疊。
孫茂遠介紹,煤層氣礦業權占有分散,目前全國已有25家企業包括3家央企(中聯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22家地方企業擁有煤層氣礦業權,已登記的礦業權總面積為6.5萬平方公里;而由于國土資源部和地方政府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分別擁有煤層氣與煤炭礦業權審批權,致使煤層氣與煤炭礦業權重疊面積則為1.2萬平方公里。
可見,煤炭、煤層氣礦權重疊面積約占已登記煤層氣區塊的六分之一,而非多數,只是局部區塊由于侵權和利益沖突產生矛盾。“可以說礦權重疊乃是管理問題、人為形成,社會過度渲染,不但未能解決煤層氣的困局,反而起了反作用,加深了矛盾。”孫茂遠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
孫茂遠認為,煤層氣、煤炭礦權重疊存在很大輿論誤區。其實矛盾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兩級發證和利益驅動。按照礦產法規定,煤層氣礦權屬于一級管理,由國土資源部發證,但煤炭礦權由國土資源部和地方政府兩級發證。由于利益驅動、政策水平等原因,有些地方政府設置煤炭礦權的時候,完全不考慮煤層氣礦權,甚至違規辦理煤炭礦權,最終導致“重煤輕氣”、“以煤搶氣”、“采煤丟氣”,引發矛盾的同時,也埋下了安全隱患。
“礦權重疊,沒有一起是煤層氣企業侵煤炭的權。”孫茂遠堅定地說。其背后的緣由,還在于觀念,主要是煤炭企業不承認煤層氣是獨立礦種,而是將其視為煤炭的伴生資源。應該通過支持煤層氣開采,減少煤礦瓦斯事故隱患,通過支持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實現氣煤合作。
或許,正如孫茂遠所說,從現在開始“淡化礦權重疊”,真正落實“先采氣、后采煤”政策才會給煤層氣在“十二五”的突圍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圈而不探”的誤解
2004年之前,煤層氣行業幾乎無人問津。
煤層氣行業的轉折應該是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的一次專門會議。2005年2月17日,現任國務委員、時任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的馬凱召開8個部委參加的煤層氣開發利用情況匯報,孫茂遠是主要匯報人,會后制定了煤層氣扶持政策的計劃、“十一五”規劃的計劃等。“國家對煤層氣的扶持政策落實了,帶動了中外企業勘探開發煤層氣的積極性。”孫茂遠說。
從那一年起,國有資產、民營資產、外資紛紛挺進煤層氣行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沁南盆地。
然而,雖然各地都突然涌入了大批的煤層氣資本,但是由于煤層氣的特殊性,產量卻遲遲未能提高,甚至出現了項目擱置不前的種種案例。于是,在煤層氣行業,又出現了幾個新名詞,比如“跑馬圈地”,再比如“圈而不探”。而事實可能并非如此。
孫茂遠稱,煤層氣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很多企業,以中聯煤層氣公司為例還是以前期的勘探為主,風險勘探方面,已經在15個省市進行了勘探,南到云南,北到黑龍江,東到山東,西到新疆。正是這些勘探工作和探明的儲量,支撐了25億立方米/年的煤層氣生產能力的建設。
為支持煤層氣健康發展,根據《礦產資源法》和區塊登記條例,國土資源部出臺了支持煤層氣勘探開發工作,又避免出現工作量不足情況的多項管理措施,建立并執行了完不成最低勘探義務工作量的區塊必須退出的約束機制,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截至2008年年底,煤層氣公司稱并沒有出現完不成最低勘探義務工作量的情況,“圈而不探”的說法,缺乏客觀的事實依據。
孫茂遠解釋說,煤層氣勘探類似油氣行業,較大的勘探區塊將來才能形成規模生產,全國登記的煤層氣區塊僅6.5萬平方公里,而已登記的油氣資源已達數百萬平方公里,相比之下煤層氣的面積就顯得非常小。煤層氣勘探區塊經政府部門一級管理、發證,特別是其中65%以上屬于對外合作勘探區塊,全部經地方行文同意才批準開放、發證,所以,“這樣的嚴格管理下,煤層氣企業的‘跑馬圈地’之說不能成立”。
而且項目的審批也需要很長時間,“一個項目下來要蓋30幾個章,審批下來最快也要一年半,慢的要三四年。”曾經,一名外企負責人對《能源》雜志記者如此抱怨道。
如何突破?
按照“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全國的產氣規模計劃達到100億立方米,2020年達到500億立方米。
建設1億立方米煤層氣生產能力至少要投入3億多元人民幣,而500億立方米須投入1500億元;而那只是生產開發所需要的資金,勘探需要生產開發3倍的資金,也就是4500億元;下游產品,比如電廠的輸送利用等也要生產開發3至5倍的資金,至少也是4500億元。如此算來,建設500億立方米產能規模就要超過萬億元的投資。
而現狀呢?總體來講對煤層氣資源勘探開發投入的資金嚴重不足。目前,煤層氣探明儲量僅占總資源量的千分之三左右,國家每年只有2000—3000萬元的煤層氣地質勘探費和資源補償費,面對萬億元的缺口,目前的投資速度難以促進產業的快速形成與發展。相比之下,美國為了煤層氣產業的發展,在1983至1995年投入的勘探費用曾多達60多億美元。
要想實現產業突圍,孫茂遠建議,必須要走社會化融資的路,比如上市。最有利的方式是政策扶持為輔,市場融資為主。
社會融資一直是個難題,在我國,煤層氣是新興行業,社會各有關方面對其不甚了解,一些金融機構認為煤層氣開發只可能獲取低利潤或虧本,因此投資積極性不高。“近10多年里,國家金融機構沒有給予煤層氣開發項目任何投資,致使煤層氣開發項目游離于一般性或政策性融資之外,極大地制約了煤層氣快速發展,至今煤層氣開發項目的融資渠道依然不暢。”孫茂遠說。
煤層氣“十二五”規劃已經提上日程,行業內也對其寄予厚望,希望能實現產業突圍,但這些頑疾不解決,突圍也只是一句空談而已。
責任編輯: 江曉蓓